許云舟(無錫機電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圖書館 江蘇 無錫 214000)
學校圖書館活動是一項旨在培養青少年圖書館意識,傳授其關于圖書館利用的基本知識和技能,以一系列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宣傳教育、文化、娛樂、知識延展等形式紛呈的活動為載體,依托圖書館一切有效資源,組織開展的以內容的豐富性、形式的多樣性、過程的自主性、時空的開放性為主要特征的圖書館用戶知識教育活動[1]。
學校圖書館活動是一項具有清晰目標、鮮明特征和科學知識體系的教育活動,如果能夠運用教育評價理論對其活動現象作出價值判斷,對活動質量作出科學分析,對活動的結構以及實施狀況和活動效果給予公正評判,那么其就可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圖書館意識,促進其學習及健康發展。因此,探索和建立學校圖書館活動相應的評價體系是十分必要的。科學的評價有利于深化與拓展學校圖書館自身功能及充分發揮其在學生成長中的知識引領和方法傳承作用;有利于不斷規范和完善學校圖書館活動的過程、內容、環節和實施細節等;有利于通過獲取可靠信息,借助定性定量分析及反饋信息,使整個活動體系顯示出循序漸進的發展態勢,從而激勵和促進學生、館員及圖書館事業的共同發展。
其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性,注意發揮和調動學生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圖書館意識,使其學會利用圖書館技能,從而實現人格和諧發展的教育指導思想。因此,在組織活動時,圖書館應當“關注學生發展的自主性、主動性、創造性;尊重學生發展的差異”;在活動過程中,要顯示出學生的“主體參與、合作學習、尊重差異、體驗成功”等特點,“強調學生學習是個性化和社會化的辯證統一”[2],即圖書館活動應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并成為活動的主體。
其指評價所關注的重點是在圖書館活動過程中學生的思維狀態、參與興趣及學習熱情等,即活動是否關注了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行為表現、情緒體驗、過程參與、知識技能獲得和活動結果等。評價標準應以學生參與活動的所獲所得為依據,以學生學習的結果為標準,以學生論教師和教學。
學校圖書館活動的評價體系分為3個維度:活動預設評價、活動過程評價、活動相關因素評價。這3個維度各自包含著若干相關對應的評價項目。
活動預設是應用系統科學方法分析和研究活動預期的問題,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它主要包括活動目標的確定、活動重點的選擇、活動結構的安排和活動形式的設計4個環節。活動預設實際是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通過活動前期的策劃、設計與建構,來幫助活動順利進行,從而實現活動過程、活動效果的最優化。由于活動預設確立了整個活動的基調,是整個活動的先決條件,因此在活動結束后,組織對活動預設項目和內容進行評價就顯得尤其必要。
2.1.1 活動目標評價
活動目標是指活動預期所要達到的最終結果,是“目前達不到的事物,是努力爭取的、向之前進的、將要產生的事物”[3]。學校圖書館活動目標的設計不僅應關注學生對圖書館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應關注學生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協調發展與提升。在不同類型的活動中,活動目標應有不同的側重,如在知識講座類的活動中,教學目標應側重知識目標,而在情感達成類的活動中,教學目標則應側重于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活動目標應明確、合理、科學、切合實際且能有效實現。
2.1.2 活動重點評價
活動重點是活動內容的核心部分,是整個活動的“文眼”,所以,對活動重點進行評價,其意義也就十分明顯了。在評價時,我們應關注活動重點是否突出明確,安排是否得當,處理是否合理等。
2.1.3 活動結構評價
活動結構指在活動中的各種要素互相聯系、分工合作所構成的整體活動關系。活動結構的合理設計是形成縱向銜接、層次遞進的活動框架的重要前提。只有精心預設活動過程,并使圖書館活動結構的設計具有程序性、邏輯性、探索性,才能保證活動價值有效實現;同時,活動結構的設計要強調學生主體性活動項目和方式,使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獲得直接經驗,完成認知體驗。
2.1.4 活動形式評價
由于學校圖書館活動形式多種多樣,針對不同的活動目標和活動內容采取相應的活動形式,將會對活動目標的合理達成和活動內容的適度深化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所以,對活動形式進行科學客觀的評價,督促組織者優化組合多種活動模式,并使之運用得恰當、有效,是使圖書館活動課程達到預期目標的一種有力保障。
活動過程是活動的核心和關鍵,因此活動過程的評價也就是整個評價體系的重要內容。在活動過程中,我們應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生的自主性活動,關注學生對活動的參與度,注重培養學生學習過程的獨立性和批判性,充分發揮每個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更多鍛煉和提高的機會[1]。在這里,圖書館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其實施過程相當于教學過程,而這一過程的評價應著眼于“目標達成”原則,分別從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和知識水平等層面去測量,考查其是否合理實現了既定目標。
2.2.1 培養學生圖書館意識的評價
此項評價實際上是指在活動中,圖書館是否很好地完成了有關本活動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層面的目標要求。雖然每次活動關于圖書館意識培養的具體內容和要求各不相同,但每次活動應該有清晰的指向,并在一定單元和系列活動之后,能達到一個較為完整的培養目標。此外,對圖書館意識所包含的范疇也應該有一個比較清晰的界定。其主要涉及注重培養學生對圖書館的熱愛、對閱讀的情感,讓學生真心地喜歡圖書館,并逐步地養成利用圖書館學習的習慣和品質,孕育起對讀書與圖書館的那份特殊的感情,真切地體悟和感受書文化與圖書館文化的魅力。這一評價是觀察學生在活動中是否在乎圖書館的環境,在乎圖書館的每本圖書和期刊,在乎館員的悉心指導。
2.2.2 提高學生圖書館技能的評價
通過圖書館的學習活動,可以使學生熟悉利用圖書館的一般方法,了解圖書分類的基本規則,熟悉圖書館目錄的使用方法等 ;學會基本的文獻檢索方法和工具書的使用方法等,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學會編制閱讀計劃;培養學生自主設計活動、組織活動、參與活動等實踐能力,訓練他們自主學習與創新思維的技能等。在這一環節的評價中,我們還應關注對學生的技能訓練是否具有實用性、階梯性、典型性,是否能引導學生規劃和設計自己的閱讀生涯。
2.2.3 增長學生圖書館知識的評價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們還應讓學生了解關于文獻的源流及類型,知曉圖書對人生發展的重要作用;使學生認識和了解圖書館的構成要素及作用;使學生初步知道圖書館的特點、功能和服務方式等;使學生掌握一些閱讀學的基本知識和現代信息知識等。本環節在于評價活動的知識點講授是否正確,教學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注重培養學生掌握一些閱讀學的基本知識和現代信息知識等[1]。
在組織圖書館活動中,除了活動預設和活動過程以外,還有許多相關因素會直接影響活動的效果,如館員和學生之間的交流,館員自身的業務素質、組織能力、語言魅力和圖書館情感以及活動的創意、特色等。這些因素既是一種客觀存在,也與主觀努力緊密相連。科學評價將實現這些相關因素的最佳組合,并使每個獨立因素趨于最優化,從而對圖書館活動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使之很好地完成活動預定的各項目標。
2.3.1 合作交流評價
館員和學生之間的合作交流是圖書館活動得以順利推進并有效激活活動過程的各種機制,使之活躍氛圍、渲染主題、深化理解和拓展思路,讓活動能夠深深地吸引每一個參與者的前提。關于此方面的評價,則需深入地觀察館員和學生之間的對話是否平等、對話的深刻程度,學生對館員提出的問題是否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學生是否能夠不斷地向館員提出值得討論的探索性問題、館員是否能夠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等等。成功的交流合作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與興趣,引導學生愿意主動參與探索和交流,保證師生間、學生間的有效互動,增加活動的民主氣氛。
2.3.2 館員能力評價
館員應具備良好的知識素養、較高的治學品質、平穩的服務情緒。在圖書館教學活動過程中,館員還必須富有激情,擁有開放的思維觀和多維的價值觀,愛好交流與學習,善于溝通,能夠與學生互相交往、互相啟發,會運用教學機制對活動進行適度調節。而對館員的能力評價可以有效提高其各方面能力。
2.3.3 活動立意評價
在圖書館活動中,館員應根據學生培養目標和新課程標準的整體要求,借助自身特有的課程資源,認真安排活動內容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精心策劃活動形式以增加活動的實踐性和趣味性,同時還應關注和引導學生在充滿知識熏陶的圖書館活動中的道德實踐和道德發展,讓學生擁有圖書館活動中所蘊含著的哲學與美學的豐富體驗,重視學生身心健康及個性發展。這樣,學生知識增長的過程也就成為其人格健全與發展的過程。
2.3.4 活動特色評價
21世紀的教育是創新的教育,同樣,圖書館教育、教學活動也需要創造性,而這離不開館員的獨立思考和個性見解。只有館員具備創新的個性傾向性才能產生創新的意識與行動[4],只有館員對活動的處理或活動設計、活動風格、活動組織等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或特色創意,才能培養出鮮活的、獨立的、有個性的學生。
基于以上分析,筆者設計了一份學校圖書館活動評價表,并對各評價細目給予了分值分配和權重平衡(見表1)。
由于不同的活動內容屬于不同的類型和層次,而不同的活動又具有不同的特點和功能,因此,館員應重視多種活動形式的選擇與利用,根據不同活動內容加以合理組合,讓形式服務和服從于內容,又使內容借助形式上的創新而得以完善。形式和內容實際上是辯證的統一。

表1 學校圖書館活動評價表
在實際的活動過程中,我們應充分重視不同類型、層次活動的整合,實現活動形式的有機結合和活動功能的優勢互補,最大限度地發揮活動教學的內在潛力[5]。
在圖書館活動中,館員和學生相互依存,不管缺少哪一方都不能成為完整的圖書館活動,他們在這個活動中組成一個共同體,作為共同體的成員,他們在一起生成和推進圖書館活動。在活動中,館員和學生在人格上處于一種相互尊重、民主平等、情感和諧的人際關系,館員既可以擔當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活動中來,也可以是學習者、傾聽者,在活動中與學生不斷進行互動、對話、交流和溝通,從而在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中不斷擴大、改造、推進他們的經驗,促使他們在更高層次上的自我建構的同時,實現自我價值的提升。
學科類課程的學習以書本知識為主要學習內容,要求系統、全面地掌握知識體系,如語文科以漢語拼音、識字寫字、聽話說話、閱讀、作文等為主線,組成了一個知識體系,要求學生循序漸進,全面地掌握這一知識體系。學校圖書館活動的開展是建立在“以情意培養為核心,以素質整體發展為取向”的新型活動目的觀上的。學生在活動中所必須掌握的圖書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都是為這一目的而服務的。這一目的觀表明,在豐富多彩的主體實踐活動中,只有真正培養了學生熱愛圖書、熱愛圖書館意識,培養了學生知識的獲得、能力的發展、情感的豐富以及人格的獨立和完善等,學生素質的整體提高才是可能現實的[6]。
學校圖書館活動不僅應重視對一次活動結果的評價,更要關注整個單元或系列活動整體效果的評價。就像對教師教課評價一樣,一堂公開課往往很難全面、真實、客觀地反映出教師教學的實際情況,而應當注重對教師教學的全程評價。這種整體性的全程評價,學生便是最好的發言人。我們還應提倡,主持活動的館員進行自我評價,即一段時間后,館員應當作一次系統全面的反思,認真審視一下自己所組織的前一階段的圖書館活動的優點和缺點以及如何加以改進等。
評價的終極目標是為了促進館員的專業發展,引導圖書館活動的不斷創新。因此,在形成正式評價意見時應當考慮館員個體的特點,以鼓勵、引導和探討為主,盡力開掘館員在活動中的個性優勢,發現每次活動的新意和亮點,尋找值得總結和推廣的活動特色和活動創意。這樣既能調動館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導他們繼續在圖書館活動領域里不斷探索,又能為同行們提供生動、直接的經驗,以利于學校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而實事求是地指出活動過程的不足,特別是具體提出的一些改進的方法和措施,探討一些值得爭議的問題等也是十分必要的。只要評價意見是公正的、誠懇的、科學的,筆者相信館員們一定會虛心接受的。
[1]許云舟.學校圖書館活動課程模式研究[J]. 中小學圖書情報世界,2003(6):57, 60.
[2]裴娣娜.發展性教學與學生主體性發展[J].河南教育,1999(1):15.
[3]克拉克,斯塔爾.中學教學法:上[M]. 趙寶恒,蔡峻年,譯.北京:人民教育版社,1985:163.
[4]嚴 慶.創新型教師的人格魅力[N].中國教育報, 2002-12-17(6).
[5]王 囡.活動教學中的活動方式有效性研究[D]. 重慶:西南大學,2010:22.
[6]田慧生.關于活動教學幾個理論問題的認識[J]. 教育研究,1998(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