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乃舉
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在物質利益層面著力,在做大經濟發展“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縮小貧富差距,下定決心向共同富裕邁進,就一定能夠化解社會戾氣。
戾氣名,癘是氣中、醫疫學癘的之一氣個,是概指念具,又有強烈傳染性的瘟疫病和某些外科感染的病因。“人感乖戾之氣而生病,則病氣轉相染易,乃至滅門。”(《諸病源候論》)現在人們將其含義延伸至犯罪社會學中,專指一種遇事殘忍使狠、走極端的心理和行為,亦稱“罪過之氣”或“暴戾之氣”。
自今年6月7日廈門發生陳水總縱火焚燒公交車案后,7月份又接連發生了多起極端暴力犯罪案件:7月17日,北京朝陽大悅城一男子持刀行兇,致2人死亡;7月20日,一名叫冀中星的殘疾人在首都機場引爆炸藥;7月23日20時許,北京一男子乘坐朋友駕駛的汽車途中因受童車阻礙,爭執1分鐘左右,將熟睡之中的兩歲女童當街摔死;7月26日零時58分,黑龍江省海倫市聯合敬老院發生一起故意縱火案,致11人死亡……
7月30日《人民日報》刊文將這些惡性犯罪歸因于“社會戾氣”。筆者對犯罪社會學沒有深入的研究,姑且就算作社會戾氣造成的,那我們在嚴厲譴責社會戾氣的“反社會”犯罪行為的同時,該思考這頻發的“罪過之氣”“暴戾之氣”緣何而來,又該如何化解?
俗話說,氣由心生。導致社會戾氣滋生蔓延的原因很多,公民道德水準下降、公信力喪失、利益失衡、法紀不彰、維權受阻、權力失范、官員貪腐、環境污染等,都可以造成人們心智失控,鋌而走險。這當中兩個因素起著關鍵性作用,最值得引起我們高度重視。
其一,社會公信力、特別是政府公信力的缺失助長社會戾氣。政府公信力是社會信任的基礎。而一項調查結果顯示,社會公信力的下降以地方政府最為嚴重。主要表現:一是一些地方政府的領導者存在較為嚴重的特權思想,他們顛倒了“主仆”關系,“門難進、臉難看、話難聽、事難辦”,脫離實際、脫離群眾的事時有發生,加之有的領導者將自身的特殊利益置于公共利益之上,與民爭利,必然要引發民眾的不滿。二是現實中,社會戾氣的產生很多與有的地方政府部門不守規則有關,甚至是公權暴力化的產物。例如,當房屋拆遷的時候,被拆遷的民眾拿出了憲法,拆遷人員卻藐視憲法,任意踐踏民眾的基本權利,甚至強拆、無視自焚、活埋、動槍。侵犯公民的合法權益必然要激起民眾的維權抗爭,甚至導致民眾也不再遵守法律規則,而是用暴力等手段來發泄怨憤,獲取利益。三是在當下的社會轉型過程中,一些政府公職人員倚權自重,化公為私,一方面把黨和人民委托給他們的權力當作私有財產,大搞權權交易、權錢交易、權色交易,以權力和金錢破壞維系社會和諧運轉的規則,侵害底層民眾的切身利益;另一方面,又不履職盡責,對民眾的疾苦熟視無睹,對民眾的合理訴求漠然置之,便會招致人民群眾的不滿和不信任。
以上三點表明,化解社會戾氣,政府部門擔當著重要角色和責任,可以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只要政府部門的領導者克服特權思想,擺正“主仆”關系,帶頭守規則,堅持依法行政,不濫用公權力,那么,彌漫的社會戾氣就會漸漸消退。
其二,未能分好“蛋糕”,貧富差距拉大是導致社會戾氣滋生蔓延的根本原因。馬克思主義認為,什么問題都可以從物質利益方面找到動因。從這個角度分析,我們看到,在社會轉型和社會財富快速增長時期,有人抓住機會,成為“暴富者”。他們擁有絕大多數比例的國民財富,成為今日中國高檔消費市場上的主力,而農民工和下崗職工等弱勢群體為起碼的生計苦苦掙扎,現實的巨大落差必然要激發弱勢者的“無名的憤怒”,其中的膽大妄為者難免要通過暴力手段報復社會,宣泄他們的怨恨情緒。
化解社會戾氣,必須解決收入分配不公的問題,打破現有的利益格局,進行必要的利益調整。雖然“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但再深的水我們也得蹚,因為它關乎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在物質利益層面著力,在做大經濟發展“蛋糕”的同時,分好“蛋糕”,縮小貧富差距,下定決心向共同富裕邁進,就一定能夠化解社會戾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