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河背 劉厚兵
近期,某稅務機關在對一盲人按摩院企業所得稅備案減免稅核實時發現,該盲人按摩院申報安置的28名殘疾人職工,雖然都簽訂了勞動協議,但其中3名未實際上崗工作,另有6名職工屬兼職人員,未繳納社會保險,上述8人均不符合企業所得稅加計扣除的條件,實際安置的殘疾人中可以享受安置殘疾職工工資100%加計扣除優惠政策的僅有20人。經過稅務人員的輔導,企業調增了2012年度應納稅所得223647元,并繳納了相應的稅款。
稅收優惠政策是鼓勵企業安置就業人員、擴大就業的重要、有效措施。為了進一步完善促進就業的稅收政策,《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規定,安置殘疾人員及國家鼓勵安置的其他就業人員所支付的工資,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是指企業在按照支付給所安置殘疾職工工資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支付給殘疾職工工資的100%加計扣除。與原政策相比,新稅法中規定的優惠政策主要有兩點變化:一是將優惠范圍擴大到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所有安置特殊就業人員的企業,有利于鼓勵社會各類企業吸納特殊人員就業,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更好地保障弱勢群體的利益。二是實行工資加計扣除政策并取消安置人員的比例限制。例如,當允許企業對其支付給國家鼓勵安置人員的工資按照200%扣除,即加計扣除100%時,企業每安置一名國家鼓勵安置的人員就業,如果企業支付的月工資為2000元,則企業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不僅可據實扣除2000元,還可另外再多扣除2000元。也就是說,在適用稅率為25%的情況下,企業每安置一名國家鼓勵安置的人員就業,將可享受到500元的稅收減免優惠。如果企業支付給職工更高的工資,其所獲得的稅收優惠也就更多。這樣調整,既有利于使所有安置特殊人員就業的企業都能享受到稅收優惠,也有利于把稅收優惠真正落實到需要照顧的人群上,避免出現弄虛作假帶來的稅收漏洞。
考慮到殘疾人員屬于社會弱勢群體,其就業形勢尤為嚴峻,安置殘疾人員就業任務更是非常艱巨,需要稅收優惠政策予以支持,妥善解決殘疾人員就業問題。《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安置殘疾人員就業有關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70號,以下簡稱財稅[2009]70號),根據《企業所得稅法》及其實施條例的規定,就20008年1月1日起,企業安置殘疾人員就業有關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進行了明確。根據財稅[2009]70號規定,企業安置殘疾人員,享受加計扣除要注意符合下列三個規定。
財稅[2009]70號明確:“企業安置殘疾人員的,在按照支付給殘疾職工工資據實扣除的基礎上,可以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按照支付給殘疾職工工資的100%加計扣除。”即允許企業對其支付給國家鼓勵安置人員的工資按照200%扣除。在具體操作方面,財稅[2009]70號進一步明確:“企業就支付給殘疾職工的工資,在進行企業所得稅預繳申報時,允許據實計算扣除;在年度終了進行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和匯算清繳時,再依照本條第一款的規定計算加計扣除。”
假設甲企業共安置10名殘疾人員,每月支付的月工資為2000元/人。2009年4月除扣除上述應付工人工資應納稅所得額為12萬元,那在進行企業所得稅預繳申報時,企業只能先按支付的月工資為2000元/人據實計算扣除=120000-2000×10=100000元,而不是120000-2000×10×2=80000元。即當月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應為10萬元,加計扣除的2萬元只能在年度終了進行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和匯算清繳時進行扣除。
《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促進殘疾人就業稅收優惠政策的通知》(財稅字[2007]92號,以下簡稱財稅[2007]92號)和所得稅法規定,單位實際支付給殘疾人的工資加計扣除部分,如大于本年度應納稅所得額的,可準予扣除其不超過應納稅所得額的部分,超過部分本年度和以后年度均不得扣除。
財稅字[2007]92號規定,企業只有安置“六殘”人員(即盲、聾、啞及肢體、智力、精神殘疾人)達到規定比例才可享受優惠政策。同時明確了“六殘”人員的認定范圍,即是指持有《殘疾人證》和《殘疾軍人證(1至8級)》的盲、聾、啞、肢體殘疾、智力殘疾和精神殘疾人員。考慮到持有《傷殘人民警察證》、《傷殘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證》的殘疾人均有體制保障,而勞動保障部門頒發的《工傷證》由于不是全國統一樣式,并且主要是用于賠償認定,因此,持有上述三證的“六殘”人員不在政策扶持范圍內,但持有上述三證的“六殘”人員將證件轉換為《殘疾人證》,則可按規定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對于享受加計扣除的企業所安置殘疾人員具體范圍方面,財稅[2009]70號明確,殘疾人員的范圍適用《殘疾人保障法》的有關規定。即殘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體結構上,某種組織、功能喪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喪失以正常方式從事某種活動能力的人。殘疾人包括視力殘疾、聽力殘疾、言語殘疾、肢體殘疾、智力殘疾、精神殘疾、多重殘疾和其他殘疾的人。所以與原政策相比,殘疾人的范圍也有所擴大。但應注意,財稅[2009]70號規定,企業應在年度終了進行企業所得稅年度申報和匯算清繳時,向主管稅務機關報送本通知第四條規定的相關資料、已安置殘疾職工名單及其《殘疾人證》或《殘疾軍人證(1至8級)》復印件和主管稅務機關要求提供的其他資料,辦理享受企業所得稅加計扣除優惠的備案手續。

圖片新聞武漢市黃陂區地稅局在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7月26日,該局稅務干部來到流動采血車參加無償獻血,體驗幫助他人、奉獻社會的快樂,共同為社會傳遞正能量。
(圖/文:市地辦)
為了保障殘疾職工的合法權益,財稅[2009]70號對擬享受安置殘疾職工工資100%加計扣除稅收政策的就業單位,明確規定應同時具備四個條件:一是依法與安置的每位殘疾人簽訂了1年以上(含1年)的勞動合同或服務協議,并且安置的每位殘疾人在企業實際上崗工作;二是為安置的每位殘疾人按月足額繳納了企業所在區縣人民政府根據國家政策規定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等社會保險;三是定期通過銀行等金融機構向安置的每位殘疾人實際支付了不低于企業所在區縣適用的經省級人民政府批準的最低工資標準的工資;四是具備安置殘疾人上崗工作的基本設施。
某稅務機關對某工程設備有限公司進行納稅評估,發現該公司辦理2011年度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時,申報加計扣除公司支付殘疾職工工資35萬元,但經查閱相關資料,該公司未與殘疾職工簽訂勞動合同,也未辦理社會保險繳納事項。稅務機關依照規定調增該企業2011年度企業所得稅應納稅所得額35萬元,補繳企業所得稅并加收滯納金。
與原政策相比,新政策實行工資加計扣除政策取消了安置人員的比例限制。財稅字[2007]92號規定除上述條件外,對享受稅收優惠的企業安置殘疾人員實行最低比例和絕對人數限制,規定單位實際安置的殘疾人占單位在職職工總數的比例應高于25%(含),并且實際安置的殘疾人人數多于10人(含)。實際安置的殘疾人占單位在職職工總數的比例要高于1.5%(不含),并且實際安置的殘疾人人數多于5人(含)的單位,才可以享受加計扣除的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財稅[2009]70號明確,在企業匯算清繳結束后,主管稅務機關在對企業進行日常管理、納稅評估和納稅檢查時,應對安置殘疾人員企業所得稅加計扣除優惠的情況進行核實。凡不符合上述四項條件之一的,應停止執行稅收優惠政策。同時也應注意,該政策將優惠范圍擴大到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所有安置特殊就業人員的企業,而且納稅人在執行調整后的政策規定的工資加計扣除應納稅所得額政策的同時,可以享受其它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
在實際工作中還要注意的是,根據稅收征收管理流程的規定,企業安置殘疾人員及國家鼓勵安置的其他就業人員,一般應在次年5月底之前,向主管稅務機關辦稅服務大廳綜合窗口報送當年安置殘疾人員及國家鼓勵安置的其他就業人員情況的說明,填寫《加計扣除稅收優惠備案表》,并附送下列資料(具體依當地主管稅務機關要求而定):(1)企業雇用殘疾人員、國家鼓勵安置的其他就業人員的合同、協議;(2)當年度支付殘疾人員、國家鼓勵安置的其他就業人工資情況;(3)稅務機關要求的其他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