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再過幾天,希拉里·克林頓就要告別霧谷,結束美國國務卿生涯,回歸闊別已久的“老百姓”生活。用她的話說:“我對今后的生活十分期待,只想睡覺、運動、放松,享受旅游的樂趣。這聽起來很普通,可我已經20年沒這么過了?!?/p>
可似乎沒人相信,這位精力充沛、志向高遠的女人真的會退出政壇。坊間猜測,4年后,她可能再次參加總統角逐,一圓多年夢想——成為美國史上首位女總統。
連奧巴馬都“參與”了這場“猜謎游戲”。去年11月,兩人共同出訪泰國。當地媒體報道,在參觀臥佛寺時,一位高僧對奧巴馬說,這尊大佛是成功的象征,可以保佑他連任3次總統。奧巴馬卻指著身邊的希拉里說:“她才是未來的總統。”
在希拉里的“政治路線圖”中,也許國務卿從來都不是她預謀已久的一步棋。奧巴馬2008年在總統選舉中勝出后,效仿林肯做法,hWQhpIQMkNjxHUUDavnJ3VXRoV8Bh6j/G6Qmh/1g9x0=組建了一個“政敵內閣”。其中,希拉里被提名為國務卿最令人矚目。奧巴馬和希拉里的關系,一如當年的林肯和蘇厄德,仿佛歷史的翻版。
蘇厄德和林肯同為1860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蘇厄德是紐約州參議員,典型的政治精英,從政經驗豐富,是共和黨呼聲最高的總統候選人。而林肯只不過是伊利諾伊州一名鄉村律師,在黨內模擬投票中,幾乎無人投他的票??墒牵瑲v史跟蘇厄德開了一個玩笑。在投票前一天夜里,一名隱藏很深的宿敵暗中作梗,竭力游說各州代表,生生將其拉下馬來。林肯反倒因資歷淺、政敵少而“頂替”上位,頗有“漁翁得利”之意。
希拉里曾以第一夫人身份入住白宮8年,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知名度,之后又連任兩屆紐約州參議員,擁有廣泛人脈。在2008年各大總統熱門人選的民意調查中,她始終高居榜首。反觀奧巴馬,不過是一名初出茅廬的伊利諾伊州參議員。但最后的贏家,是他,而不是希拉里。
蘇厄德和希拉里在敗選之后,均入閣擔任國務卿。接下來的故事,相同,卻又不盡相同。作為副手,兩人都盡心盡力輔佐上司。前者幫助林肯打贏了艱苦卓絕的內戰,成就一代“名相”,并成為“林肯私交中最親密、最忠實的知己”。
而后者,雖然也兢兢業業,4年來出訪超過一百個國家和地區,累計行程近百萬英里,在專機上度過2064個小時,堪稱“勞模中的勞模”,可盤點外交成果,卻乏善可陳:伊拉克和阿富汗事務,她幾無染指;她努力修復與巴基斯坦的關系,但那里的反美情緒依然高漲;她成功促成對伊朗的制裁法案,但并未阻止其發展核計劃;她幫助美國將戰略重心重新轉移至亞洲,但日韓戰略合作協議的流產令其“亞洲軸心”戰略受挫;最糟糕的是巴以和談,當她聲稱取得“一定戰術成果”時,她自己最清楚,這話說得有多么心虛。
《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布里特·史蒂芬斯說:“如果希拉里想成為一位偉大的國務卿,她要么像亨利·基辛格那樣促成一項重大外交突破,但她沒有;或者像詹姆斯·貝克爾那樣主導政府外交事務,她也沒有;或結成一個重要聯盟(艾奇遜),或起草一個偉大宣言(亞當斯),或實施一項偉大計劃(馬歇爾),可她通通沒有?!?/p>
哈佛大學教授斯蒂芬·M·沃特說盡管很難把希拉里稱為一位偉大的國務卿,“但這不是她的錯”,因為這屆政府壓根就不需要一位“偉大的國務卿”。當年,無論艾奇遜、基辛格還是貝克爾,都與總統關系密切,享有更多外交權力。而希拉里雖然在任職期間參加白宮會議六百多次,號稱可以隨時面見總統,可在一些熱點問題上,她顯然被邊緣化了。比如,奧巴馬讓副總統拜登主導伊拉克事務,任命理查德·霍爾布魯克為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特使,任命喬治·米歇爾為中東特使,提升親信蘇珊·賴斯所擔任的聯合國大使一職為內閣部長級,使希拉里不便插手美國駐聯合國使團事務。
可見,希拉里是一個“被架空的國務卿”。別看她表面上周游列國,風光無限,被《紐約時報》稱為“搖滾明星式的外交家”,實則游離于美國權力中心——白宮之外。而這正是奧巴馬的如意算盤:把一個對總統連任構成威脅的對手“招安”進國務院,不僅給足其面子,而且排除了一個心患,同時還贏得“豁達”之美名。
希拉里當然明白奧巴馬的真意,從某種意義上講,奧巴馬發出“要約”不難,難的是她如何“接招”。據說,她的顧問們權衡再三,認為這一職務有助于提升她在國際舞臺上的成績,她才接受提名。事實證明,哪怕是“貓王”這樣的搖滾明星,對國際政治也難有持久影響力。
因此,希拉里和奧巴馬之間,永遠不可能像蘇厄德和林肯那樣,成為知心朋友。盡管4年來,兩人從未有過公開爭執,甚至在去年美國駐利比亞大使死于非命的班加西襲擊事件中,希拉里還主動攬責,充當總統的“擋箭牌”,可這一切,不過是兩人自覺遵守了“游戲規則”。
雖然希拉里算不上是一個偉大的國務卿,但沒有人否認,她是一個偉大的女性。奧巴馬曾如此評價她:“由于希拉里的出現,美國向男女平等邁進了一大步?!?/p>
希拉里的總統夢始于何時,無從知曉,但她對政治的熱衷似乎與生俱來。她從小就對各種各樣的領導職位表現出極大興趣,是學校社團的活躍分子。她學習成績優異,1965年進入馬塞諸塞州韋爾斯利學院主修政治學,1969年進入耶魯大學法學院,1973年獲法學博士學位,同年開始律師生涯。1979年,她成為羅斯律師事務所歷史上第一位女性合伙人,之后兩次當選“全美100位最具影響力律師”。
1993年,隨著克林頓入主白宮,她成為美國歷史上學歷最高的第一夫人。其間,她積極參與政事,負責國家醫療保健改革,推動國會通過兒童健康保健項目。2002年,仍身在白宮的她宣布競選紐約州參議員,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公職的第一夫人,同時也是紐約州首位女參議員。
她在競選參議員之前,其實從未在紐約居住過,通過“臨時改戶口”才獲得資格,此舉被普遍解讀為“醉翁之意不在酒”——她的總統夢已初見端倪。到2006年競選連任時,她的蓬勃野心已經“昭然若揭”,無論聲勢規模,還是籌款金額,都儼然是兩年后總統競選的“大練兵”。有媒體說:“誰也別想把這只在美國政壇游蕩的幽靈重新裝回到小瓶中去了?!薄稌r代》周刊更是大膽預言:希拉里將統治美國。
為了謀求“更上一層樓”,多年來,這個個性鮮明、智慧堅韌的女人不斷情愿或不情愿地改變立場、掩飾鋒芒,甚至忍辱負重,以便成為一個“受歡迎的女人”。
早年,希拉里是共和黨支持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多次在總統選舉中為共和黨效力。1975年,她和克林頓結婚,由于丈夫的政治需要,她很快轉投民主黨門下。結婚之初,她拒絕改從夫姓,堅持自稱“希拉里·羅德姆”??墒?,當丈夫第一次競選阿肯色州州長失敗,她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恐怕被認為缺乏傳統家庭觀念,于是果斷改姓“克林頓”。1998年“拉鏈門”曝光,全美國的道德天平都向她傾斜,可最終,她選擇原諒丈夫。不少美國人因此而批評她太容易妥協,為了政治前途不惜違背自己一向倡導的女權主義理想。就任參議員之初,她為爭取中間選票而支持伊拉克戰爭,可隨著戰爭局勢惡化,她轉變態度,開始攻擊布什政府,并要求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下臺。這次“轉身”讓她得分不少,卻也留下“投機分子”的話柄。
為了謀求‘更上一層樓’,多年來,這個個性鮮明、智慧堅韌的女人不斷情愿或不情愿地改變立場、掩飾鋒芒,甚至忍辱負重,以便成為一個‘受歡迎的女人’
甚至連她的發型、衣著都不能“堅持自我”。她原本穿衣隨便,不重修飾,還自以為是一種風格,執意不去改變,可后來發現,任何關于自己的討論,“如果不涉及發型,都不算完整”。她自嘲道:“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大魅惑?!庇谑?,她也只好迎合大眾,精心捯飭自己的形象。據說為了讓身材更加勻稱,她曾嘗試魔鬼減肥法,短期內減掉7公斤贅肉。
一切準備就緒,2007年1月20日,她宣布成立總統選舉試探委員會,正式邁出競選總統的第一步。她在自己的網站上寫道:“我來了,為勝利而來?!?/p>
一直以來,她的成功都和“女人”這個標簽密切相關,并因此創下無數“第一”、“之最”。這次,她決意再添一個最具分量的“第一”: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統。她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觀點》節目訪談時說,美國人接受一個女人當總統將是“信仰上的一次大飛躍”。
可是,所謂成也“女人”,敗也“女人”,她遇到一個同樣期待創造歷史的對手——奧巴馬。結果證明,美國人的信仰還不足以實現一次“大飛躍”,性別之于種族,是一個更難逾越的鴻溝。
希拉里曾如此接近總統寶座,卻又遺憾地擦肩而過,無數人為之扼腕。在她卸任國務卿之際,擁躉們紛紛呼吁,希望她參加2016年總統選舉。
去年12月6日,《華盛頓郵報》和美國廣播公司聯合進行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57%的受訪者希望4年后,由希拉里而不是拜登接替奧巴馬,成為美國總統。
她本人對此卻一再拒絕,多次表示20年來高強度的政治生活和無窮盡的挑戰讓她身心疲憊,“我應該停下來,好好休息休息”。對于這番回應,《華爾街日報》的史蒂芬斯認為,好比“愷撒幾次三番推辭皇冠一般”。
可希拉里說的也沒錯,她的確太累了。在任期的最后幾周里,她先后遭遇胃病、腦震蕩、腦血栓困擾,不得不住院療養。一度有傳言,腦血栓可能給她帶來“災難性損害”,最終導致失明。
不過,當她從醫院歸來,重返工作崗位時,依然神采奕奕。當被問到是否會退休時,她的回答再次引起猜測:“我不知道會不會考慮退休,但短期內不會繼續從事高強度工作。”
未來她有很多選擇。短暫休整之后,她可以和丈夫一起打理基金會,致力于健康、氣候等全球項目;如果有職位空缺,可以獲提名進入最高法院,做一名大法官;甚至可能競選聯合國秘書長。
4年后,希拉里69歲,無論如何,對一個總統來說,已經算高齡了。她的助手認為,眼下,她是真的不想競選總統,但這不一定是最后決定?!耙苍S休息一段時間,做一些其他事情后,情況會發生改變。我們從不說‘絕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