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云,這位當今中國最知名的企業家在過去數年間選擇了韜光養晦,但仍然無法阻止自己與阿里巴巴成為新聞熱點。這個自嘲像“ET”的小個子男人,影響了21世紀前十年中國包括零售業、制造業、進出口業和金融業在內的諸多國民經濟命脈,以及數以千萬計的人群。
但與此同時,他也被外媒評價為中國“最孤獨的商人”,他被口誅筆伐為商業霸權、黨同伐異、過河拆橋,甚至被直斥為“偽君子”。講述他成功故事的書籍在全國各地機場書店熱賣,也有上千人奔赴位于杭州的淘寶總部樓下抗議示威;人們在網商大會上謳歌馬云,卻也有極端者在香港給他設靈堂。他遭遇榮辱與是非,卻一直緘默不語,在這一切發生時,他在想些什么?
2013年1月15日,49歲的馬云給出了一種答案——他發布內部公開信,稱自己將于2013年5月10日起辭任阿里巴巴集團CEO,但仍將擔任董事局主席,新任CEO也將于5月10日公布。
就在此前的1月10日,阿里巴巴剛剛宣布了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組織架構變革,將去年7月剛剛形成的“七劍”(淘寶、一淘、天貓、聚劃算、阿里巴巴國際業務、阿里小企業業務和“阿里云”7大事業群)戰略布局再次分拆成25個事業部,打亂調整業務決策和執行體系,新決策體系將由戰略決策委員會(由董事局負責)和戰略管理執行委員會(由CEO負責)構成。
這一次,馬云究竟是以退為進,避開風口浪尖,像許多人猜測的一樣“垂簾聽政”,還是真正開始培養下一代領導核心,轉換自身角色,有待時間證明。
熟悉馬云的身邊人稱,2011和2012是馬云最痛苦的兩年。支付寶股權轉移風波、央視曝光淘寶假貨、淘寶內部貪腐問題、衛哲事件等都讓他不堪其擾,其家庭也發生變故。2011年9月,他曾打算在美國休養一年,放權手下高管管理。僅一個月后,淘寶商城“十月圍城”事件就讓他不得不乘坐夜班機趕回國內滅火,在場人士稱其面色鐵青,他有一種“被自己最信任的人”傷害至深之感。
當年11月,他在一個私人場合稱,“這一年終于只剩下一個半月就要過去了。”并稱自己一年中經歷了7件事情,每一件都可以置人于死地,而在遭遇到這些困境時,他翻看中國商人歷史,發現他們都不得善終,只有歸隱江湖的范蠡例外。

對命運的“自覺性”讓馬云給自己披上了悲劇的外衣,他相信自己被誤解和被傷害。他在給內部員工的信件中說,“堅持理想和使命,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如果是因為身心俱疲而選擇休整,也在情理之中。
整個2012年,馬云只接受了兩家媒體采訪。在接受《彭博商業周刊》采訪時,他說自己已不再插手日常管理,“兩個多月沒有經過辦公室,回的郵件也越來越少,100封中大概只回一兩封”,內容也大多是“你覺得如何”這樣的語句。“如果創始人不能離開公司,這家公司是不健康的。沒人能夠綁架一家公司,公司也不應該被任何人所綁架。一家公司應該由一代代年輕人、優秀的人去經營。”
在去年10月接受記者李翔采訪時,談及培養繼任及隱退問題時,他說:“我已經退了一大步了。但是我的退跟以前想象的不一樣,跟職業經理人的退不一樣。去年一年來我在公司沒多少天,但作為從里面出來的旁觀者,我回來之后,里面螺絲擰幾下,哪幾個螺絲松了,可能需要跟他們講一講。然后再向后撤一撤。這樣他們也舒服,我也舒服。”
培養下一代領導人的計劃早在2008年就已實施,當年馬云在回答稻盛和夫關于自己會否退居二線的問題時說過:“一個人不為未來做好準備,就很難做好今天。”阿里內部人士也證實,從那年起,他就開始減少直接管理集團事務。
2011年,阿里巴巴內部開設了以馬云花名“風清揚”命名的培訓班,旨在培養第三代領導人。同時,整個2012年,阿里巴巴完成控股權與投票權回收,推動“One Company”觀念,并先后推動“七劍”出鞘與分拆25事業部,將公司架構扁平化,給年輕管理者以上升空間。現在看來,這都是馬云在為公司平穩過渡到第二代領導人做鋪墊。
作為中國三大互聯網公司之一的阿里巴巴,誰來接手馬云會是接下來4個月里坊間熱議的話題。從目前輿論態勢上看,最多人看好阿里巴巴集團首席人力資源官彭蕾,她是阿里巴巴創始團隊“十八羅漢”之一,歷任阿里巴巴人力資源部副總裁、市場部副總裁和服務部副總裁,集團首席人力資源官及支付寶CEO等職。在馬云最為看重的價值觀與人才培養方面,她一直有著深厚積淀。在執掌支付寶期間,她也不辱使命,拿到支付牌照、保持支付寶高速穩定增長。
更重要的是,強勢如馬云,如果真要選擇以退為進,選擇一個女人作為自己的繼任者,也許更符合其戰略。彭蕾的忠誠與柔韌已得到證明,她曾經說過:“我看護著這一群人以及凝聚他們的那種力量。”其丈夫孫彤宇也是“十八羅漢”之一,在2007年擔任淘寶網CEO期間,有功高蓋主之嫌,后黯然離開阿里巴巴,而彭蕾當時的職務正是阿里巴巴首席人力資源官,她選擇了站在馬云這一邊。
除彭蕾之外,阿里巴巴集團現任首席數據官陸兆禧也是熱門人選,他被稱為“救火隊員”,幾乎參與過阿里巴巴所有產品線具體業務。他經驗豐富、老到,但年齡問題卻是其最大的劣勢。
現任阿里巴巴集團秘書長的邵曉峰雖被提及不多,但在熟諳阿里巴巴的內部人士眼中,他的可能性也并不亞于彭蕾與陸兆禧。剛剛拆分過的25個事業部中,彭陸二人分別統領數個事業部,邵曉峰卻沒有分管具體業務,提升他擔任CEO將不會直接影響業務層面。
除此之外,天貓CEO張勇、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戰略官曾鳴等也都在外界猜測的人選當中。與此同時,一種聲音隨之甚囂塵上——馬云提前4個月宣布隱退,用意是否在利用這段時間觀察人心與爭斗,同時給自己留出調整空間。4個月后的人選,也許出乎所有人意料也未可知。
不過,觀察一下調整后的阿里巴巴組織架構,誰來接掌這家公司,也許本身沒有人們想的那么重要。
早在去年,被稱作“阿里參謀長”的曾鳴在接受采訪時說過:“我們不會指望未來馬云接班人會是另外一個天才型的選手,更多是通過一種創新組織方式,把CEO決策失誤風險降到最低。”他認為,集團開始嘗試一種新管理模式——在一種極端情況下,甚至可能沒有公司,沒有CEO,只有組織存在,所有事業群都在一個共同目標下協同努力,依靠“自組織”的方式解決公司治理問題。
在新決策體系中,戰略決策委員會(由董事局負責)和戰略管理執行委員會(由CEO負責)很大程度上決定了CEO的權力受限,兩大委員會才是真正的幕后人物。目前,雖然委員會成員名單并未公布,但外界普遍猜測彭蕾、陸兆禧、邵曉峰等人均會在列。
看來,馬云選擇相信群體力量。作為董事長的他,實際權力并不會喪失多少,他仍然能夠參與公司具體業務決策,并能建設他尤為看重的公司價值觀與文化。
從這層意義上來看,馬云給自己選擇了更為穩妥與舒服的位子,來繼續自己的理想與事業。他選擇的退隱時間是5月10日,也是每年一度的阿里日,這一天公司內部將會舉行各種慶祝活動以凝聚公司文化。選擇這個日子,馬云是想向外界暗示薪火相傳、代代不息,還是表明一切都不會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