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王建虎
“網絡調研”(e-Research)是指將傳統的調研放到互聯網上來執行,包括前期的數據采集,中期的調研開展,直至最后的資料統計,都是通過互聯網技術來實現的。相對于線下人力樣本搜集、紙質問卷訪問等傳統調研形式,網絡調研顛覆性地開創了一種更為高效的調研方式[1]。伴隨網絡和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科研專家們想更快地獲取信息的愿望促進了網絡調研技術的快速發展。可以展望,網絡調研將成為未來科研工作者最主要的工作樣態。比起傳統調研中勞動力密集型的數據收集方式或上門收集方式,基于互聯網的“自我控制”數據收集方式在成本上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在互聯網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科研工作者在民語言地區開展科學研究理應享受互聯網給予的便利。因此,迫切需要一個展開網絡調研的支持環境和適合于不同語言需要的網絡調研工具來獲得更加全面的信息數據,以此來提高調研的效率。
隨著全方位多角度科學調研的開展,科研工作者調研的對象范圍在不斷擴展。在廣大民語言地區開展調研成為民族地區科研工作的聚焦點和創新點。傳統的調研方式在民語言地區的開展往往會面臨很多困難,已經與如今這個追求經濟高效的信息時代不相協調,正如馬歇爾·麥克盧漢所說:“在很大程度上,試圖使用昨天的工具來做今天的工作導致了這個時代的焦慮。”
傳統調研形式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成本很高,但效率低下。以新疆為例,新疆的科研工作者借力于西部大開發的有利時機,大力發展教育,積極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科學研究,客觀上促進了新疆教育事業的迅速發展。但是,長期以來,在新疆的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科學調研時的效率總是不盡人意,絕大部分的科研數據的采集和收集都是通過紙質問卷、電話、面對面等傳統方式來進行。為了獲得一個較為詳細和客觀的數據,調查者往往需要跨地區調研,長時間奔波于各個研究點。珀爾修斯發展公司作為一個基于網絡調研工具的開發者,對三種數據收集過程進行了比較。他們估計對100位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人進行5分鐘簡單調查的成本如下,電話:電話費50美元+支付給訪談者費用250美元+數據輸入費250美元=550美元;郵件:打印/郵寄費100美元+打開信封/數據輸入費400美元=500美元;網絡:創建/傳輸表格費50美元+轉換數據費5美元=55美元。
這個例子表明,網絡調研的成本大約為書信調查的1/10[1]。當然,我們應當考慮消耗在開發精密互動網絡調研編程上的時間成本。不過,一旦完備的調研系統得以建立,便會成為新疆乃至全國科研工作者的福音。
理想的調研往往需要參與者清楚地知道調研者想得到什么數據,從而客觀、即時地作出反饋。然而,在沒有充分的準備情況下,我們的大部分調查往往是建立在“參與者的語言為普通話”這個前提之上的,在實際開展調查時難免碰壁,所以語言障礙成為很多研究者進行科研活動的瓶頸問題。我國幅員遼闊,56個民族使用的語言約在80種以上,現在全國有27個民族共使用或試行39種文字[2],而且被研究的物理信息點散布于全國各地。當一個調查研究涉及一個或多個民語言被調查者時,語言的理解和調研內容能否被很好地解讀便成了關鍵。面對無法跨越的語言障礙,調查者只能寄希望于翻譯者。為了保證調研結果的客觀性和準確性,調查者都希望參與者能夠直接接觸調查問題,而不是經過多次主觀理解。很多調查結果都有可能是錯誤的啟發后給出的對調查問題的看法或認識。在調查開展時,尤其是在多項大型調查同時開展時,不同的翻譯或解釋得到的結果必然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偏差,有時甚至背離了調查聚焦的方向。
傳統的調研如訪談、紙質問卷、信件、電話等形式單一,對于一些復雜的問題調研表現力相對較弱。而且在少數民族地區,大部分人的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有限,很難甚至不理解問卷的內容。同時傳統調研對于實時性、過程性內容的評價也比較困難,此時調研工作便很難展開。此外,傳統的調研范圍往往很小,跨區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研究通常需要借力于很多額外投入,這也使很多條件不允許的科研工作者望而卻步。無形中又縮小了調研的覆蓋面積,從而得不到理想的數據。
網絡的最大特點之一就是不再讓距離成為交流的障礙。新疆166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47個不同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尤為突出,且居民居住點分散在天山南北。傳統的調研為了獲取更為真實和有效的數據,往往需要上門收集,期間花費許多時間和財力、物力。而網絡調研卻有著獨特的優勢,這些優勢包括節約成本和時間、提高精確度、改善外觀、形式豐富、得到參與者即時反饋、增加調查機會、方便靈活、回收率高以及快速創建和發布調查結果等。
與傳統的人工調研方式不同,基于網絡的調研最為顯著的優勢在于成本低效益高。大多數傳統的調研主要是先通過文字或數據處理軟件(如WPS,Word/Excel等)創建程序,然后打印成紙質版,通過書面郵件、報紙或雜志,甚至指派或親自去分發進行調查。網絡手段則省去打印這一過程,大大縮短時間,使得任何規模的調查都能以近似忽略不計的成本來完成。一個優秀的調研工具應可以直接分析回收的信息,這就避免了單一郵件、電話及人工統計等造成的浪費及可能的錯誤,網絡調研給了我們克服傳統調研形式缺點的無限可能。
基于民語言的調研將工作的重點立足于新疆本土文化,這也是新疆科研工作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如果能對各種語言的豐富變體(語言、方言及談話風格等)都能做出適應性的轉化,那么這種調研的價值將不言而喻??缯Z言研究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研究人員意欲獲得的信息能夠被參與者所理解,至少應該讓調研的內容基于雙方文化背景的范圍內,計算機多媒體將大大豐富和改進調研的形式和內容。例如,多媒體的特性不僅能幫助我們看到問卷,還能聽到甚至觸及到我們的研究對象。靜態的、晦澀的、無法觸及的文字變得形象化,可視化甚至立體化。語言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變為可選項,不再是多語言地區調研的瓶頸問題。
網絡不僅把分散在各地的計算機相互聯結,而且豐富了信息的表現形式。通過網絡把研究的單位、學校、圖書館、個人等聯系起來。在良好的信息化環境里,做到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都能以最好的方式(圖文聲像并茂)設計和呈現需要調研的信息。形式的多樣化,使得調研的工具具有更易的受控性、更多的靈活性、更大的接觸面、更強的參與性及更強的表現力。只要用戶自己不刪除調查結果,無論過多長時間,數據仍然會保留,以便后期查閱。
針對網絡調研活動的諸多優勢及在民族地區開展調研的特點,探索在少數民族地區應該構建怎樣的網絡調研環境,開發適合不同語言需要的網絡調研工具已迫在眉睫。這對新疆少數民族地區進行科學調研的方法創新,豐富調研的途徑和策略,擴大調研的覆蓋面,提高調研的效率及解放調研勞動力有著很強的理論與實踐價值。構建開展網絡調研的網絡協作平臺,是網絡調研得以開展的必要前提。通過網絡協作平臺的開發,使得網絡調研有了可以實施的具體場所。另外,開發滿足雙語環境需求的網絡調研工具,需要克服語言障礙,所以積極探尋多語種背景下網絡調研工具的表現形式是網絡調研得以順利開展的關鍵。
網絡調研工具的開發需要根據科研工作的需要,借鑒傳統調研的需求,盡可能模仿或再現現實研究團隊使用的工具,然后將之數字化。經筆者與多名科研工作者訪談,他們對網絡調研提出的主要需求:①網絡調研工具??梢詣摻ǘ嗝襟w調查問卷、生成調查數據,匯總數據,導出調研數據供進一步研究用。②交流工具。能夠提供實時聊天、音頻和視頻會議,電子郵件,聲音或視頻郵件等。③數據和文件共享。文件能夠在共同的工作空間被更新、交換和保存等。④項目管理。日歷和時間表工具,允許用戶在項目任務和項目目標上,協調行為,規定最后期限并報告和監控進程。⑤團體管理。追蹤網絡調研組的調查成員,獲取他們當前的活動。通過電子郵件通知參與者文件的修改情況以及其最后一次登錄的時間并發送邀請函等一系列便捷服務。
目前,調研工具可以分為架設在協作平臺或者可供下載兩種模式,即B/S模式及C/S模式。網絡調研協作環境是科研工作者在互聯網上進行協作調研的重要平臺,鑒于②~⑤項需求技術相對較為成熟及較少受雙語環境等因素影響,可以利用VS2005的.NET技術搭建可供網絡調研協作的環境,使用B/S模式來開發模式的技術架構,以此保證科研任務順利、安全、快捷地完成,使規范的科研工作得以延續。而網絡調研工具則是實現雙語轉換,協作和實施調研的關鍵,要求考慮雙語調研的特殊性來予與設計。結合工作實際,針對需求①項的開發提出基于民語言地區的網絡調研工具模型架構,如圖1所示:

圖1 基于民語言地區的網絡調研工具架構模型
結合調研實際,設計中需充分關注民語言地區的特點,調研者的需求與調研工作流程的協調。開發過程中主要考慮以下4個階段的內容。
(1)可行性分析。民語言地區網絡調研工具的操作是基于B/S瀏覽器的頁面操作,簡單明了,用戶無需學習,一般都能夠很容易地知道如何操作。而管理員也無需具備專業知識,只需要對一些數據進行輸入以及做好平時的日常維護就夠了。運用過程中可以節省大量人力物力,從而節省大筆資金。由于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基礎設施逐漸完善,我國許多偏遠地區也都安上了電腦,連接了網絡,使得網絡調研工具在技術上切實可行。
(2)需求分析。在網絡日益發達的今天,使用網絡調研工具進行調研將是未來科研工作的主要形式。這一階段詳細分析網絡調研工具所要解決的問題,了解開發該工具的功能要求,包括運行環境,需要輸入什么類型的數據,要得到什么結果,最后應輸出什么。在此過程中,需要關注工具的雙語表達,滿足民語言地區網絡調研的要求。這需要程序設計者和問題領域專家,即科研人員進行系統、詳細的交流。為了實現問卷的立體化,即問卷的多維表達和信息刺激,需要提供多媒體信息的采集功能,如錄音、視頻材料導入或者特殊條件下的攝影、攝像等功能。
(3)工具開發。開發工作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上對程序進行功能實現,形成需求分析時提出的程序軟件。我們選擇C#為主程序設計語言,利用VS2005開發環境,使用Excel作為數據庫,結合多媒體技術(包括音頻技術、視頻技術、圖形圖像技術等)設計立體化的數字問卷編制及處理程序。主要功能是根據需要生成文字與視音頻相結合的多媒體數字問卷客戶端,充分解決民語言多元化的錄入問題,克服了語言障礙。這里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將文字、語音、圖片以及視頻等與數據庫的數據類型相適配,以及按需生成可以獨立安裝運行的多媒體數字問卷客戶端。雙語功能的實現部分,描述為如圖2所示。
(4)信息匯總分析。被調查者將客戶端下載到自己的PC機上,通過錄入文字、上傳照片或者錄制聲音來完成問卷,通過FTP或者E-mail等工具將產生結果報表或結果資源包報送服務器端。服務器端將結果導入進行匯總,最后生成可供直接分析的數據表或者可供專業統計軟件分析使用的數據報表。調研者收集的信息可以是數據矩陣,也可以是智能數據統計分析報表,還可以是結果資源包(文件格式可以是文本、圖片、聲音及視頻等)進一步導入SPSS進行深度分析。至此問卷的編制和匯總實現了自動化,大大節省了開支,提高了效率。

圖2 雙語轉換部分
開發網絡調研平臺及工具是一個系統的工程,有賴于軟件工程師、科研工作者甚至是科學研究專家的通力協作。本模型只是提供了一個假設的模型,必然存在許多未曾考慮到的地方,留待以后進一步研究。與此同時,基于網絡的科研協作將成為未來科研工作的重要特征,無論一個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有多強,只要其研究涉及調研,就必須學會和他人合作,在少數民族地區(如新疆)這種特點尤為突出。為此,各類研究者需要構成科研共同體,一起完成科研活動,基于協作平臺的網絡調研便成為一個很有潛力的選擇。
[1]特里·安·森,希爾·卡努卡.網絡調研:方法、策略與問題[M].北京: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2007.
[2]郭大烈,董建中.中華民族知識[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3]劉祎洋,瞿彭志,等.聚類分析在網絡調研中的應用研究[J].經濟師,2008(11):66-68.
[4]謝春林.新型調研方法——網絡調研淺析[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01(2):39-42.
[5]劉苗,王維兵.網絡調研的新模式——問卷在線設計系統與積分系統的整合[J].經濟論壇,2008(18):34-39.
[6]趙新云.教育科學研究方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7]Anderson,T.,Rourke,L.,Carrison,R.,Archer,W.Assessing teaching presence in computer conference transcripts[J].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2001,15(1):7-23.
[8]Fraenkel,J.R&Wallen,N.E.How todesign and evaluate reserch in education[M].New York:McGraw-Hill,2000.
[9]李克東.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