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慶長假回老家探望長輩,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坐在一起閑嘮家常自不必說,家中的壽星——我92歲的姥姥,也和我們一起“聊天”,但與我們不同的是,姥姥是在與一個虛擬之人聊天。近幾年,姥姥的身體每況愈下,記憶力也越來越差,她似乎已經完全不認得她的眾多兒孫,但奇怪的是,9歲的記憶卻永遠“掛”在嘴邊。姥姥坐在床上,不停地在說:“‘九一八’事變那年,我才9歲,日本人的飛機天天在頭上飛。就那天,我出去挖菜,日本人就來殺人了,這時候也不知道是誰,拎起我就走,把我藏在土豆窖里,告訴我想活命就別出聲。好長時間,娘才把我抱上來,娘和我說,如果不躲在這里,小命就沒了。從那時候呀,我的膽子就被嚇破了,也不知道是誰把我藏起來的,我謝謝那個人,謝謝啊。”念念叨叨間,她無神的眼睛會突然明亮起來。家人們都很奇怪,姥姥一生經歷過那么多的生死離別,為什么會對9歲那年的事情記得那么清楚?或許,這就是一種感恩情懷吧,它早已幻化成一粒種子,深深地種在姥姥的心底。
若無天地,何來萬物
在中國古典文獻中,“感恩”一詞的最早記載出現在陳壽的《三國志·吳書·駱統傳》。原文:“令其感恩戴義,懷欲報之心。”這里的“感恩”就是我們今天的感恩戴德。三國時期的駱統是一個沒落的貴族后裔,天生聰穎,幸得孫權賞識,征招他做功曹,代理騎都尉,后來孫權又將堂兄孫輔的女兒嫁給他。駱統受此殊榮,立志盡心幫助孫權。他常常勸說孫權接納賢士,努力探求時事利弊,在饗宴賞賜的日子,可以讓手下都分別覲見,詢問他們生活寒暖,給予溫暖的情意,讓他們都感恩戴德,懷著報恩的心情。孫權采納駱統的建議,一時間,吳國眾賢齊聚。孫權與駱統的君臣關系就是建立在感恩的基礎上,使駱統的才華潛能發揮到極致。在《說文解字》中:“感,動人心也;恩,惠也。”“恩”:“從心、從因,因從口大,乃就其口而擴大之意亦含有相賴相親之意,心之所賴所親者,彼此必有厚德至誼,即他人給我或我
給他人之情誼。”《現代漢語詞典》把“感恩”界定為:“對別人所給的恩惠表示感激。”可以看出,無論漢字如何發展,“感恩”二字的含義基本保持不變。“感恩”一詞雖然在漢代才有明確的記載,但是遠在上古時期,人們就已經懂得感恩情懷。
傳說黃帝每年都要通過固定的儀式向天地致以敬意,并且用豐厚的祭品供奉它,請求神靈保佑明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中國古代宇宙觀中最基本的三要素就是天、地、人,在古人看來,天是世界萬物的創造者,是萬物之父。地就是養育者,是萬物之母。因此歷朝歷代的統治者,都懷著感恩天地之心,絲毫不敢懈怠。最為典型的形式就是“泰山封禪”。相傳泰山居住著太昊少昊部落,其“昊”即天上有日,太昊少昊也被尊為太陽神。為了讓天更清楚地知道統治者的敬仰和祈禱,高山是最佳的選擇。由于當時的人活動范圍有限,在他們的活動區域中,泰山是最高的山。“泰”與“岱”在古字中相通,都是“大”的意思,泰山就是大山。泰山是與天日最接近的,泰山是能通天的神山。《白虎通》曰:“王者功成封禪必于泰山者何?萬物之始,交代之處也。”天子封禪,報功天地,為最高感恩典禮。成就一番偉業,不僅取決于帝王意愿,更取決于天地的恩賜。按照管仲的說法,需要鳳凰來儀,麒麟現身,還要有比目魚出海。其實,最重要的是要天地祥和,萬物茂盛,人民幸福。就連不可一世的暴君秦始皇,東出巡游,也要在泰山封禪。秦始皇認為自己是“神權天授”,因此他感謝天地賜予他至高無上的權力,統一六國、成就霸業。此后,幾乎所有的皇帝都有感恩天地之舉。所有的祭祀,都有報恩之意。
追根溯源,凡人皆是天地化育、父母所生。因此,人作為天地生成的萬物靈長,必須敬畏天地、順應自然、孝順父母。更重要的還有感恩天地,積極承擔維護人與自然和諧的責任與義務,這是做人的根本。不論從傳統眼光還是現代眼光來看,感恩天地首先就要保護天地賜予我們的一切。《東巴經》里講,人與自然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面對天地的給予,我們在接受的同時,也要報有感恩的心情。中國哲學倡導人與自然的平衡,其實也就包含了善待生命、感恩自然的精神。然而,我們人類今天對于保護生態這方面來說做得還遠遠不夠,汶川地震、撫順洪水、余姚“水城”、PM2.5超標,嚴重的環境污染、頻繁的自然災害就是人類數十年不注重保護生態、不懂得感恩自然種下的惡果。國慶節當天11萬人在天安門廣場留下五噸垃圾,更是顯示出我們保護環境意識的淡薄。我們要培養感恩的意識,從力所能及的文明小事做起,以感恩之心來對待我們身邊的生態環境,社會需要大家能自覺形成一種感恩意識,用朋友的身份、和平共處的心態去愛護大自然,樹立環境保護意識,珍惜資源,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實現人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
若無社會,何來自我
時刻懂得感恩,不是為了他人,正是為了自己。在禮儀形象顧問高文然先生的著作《感恩做人,敬業工作》里有這樣一則故事:
一個下著雪的黃昏,失業快兩個月的杰西,在找工作未果的情況下,沮喪地從郊區往家趕。為省下一元票錢,他舍不得坐車,打算步行回家。
在路過一個偏僻的街道時,杰西看到有個中年女子,正在為車壞在路上而焦急,在女子警惕和期待的目光下,他很快幫她修好了車。中年女人連聲向他道
謝,并拿出一沓錢,從車窗戶里遞給他:“這錢是我給您的報酬,請收下。”
他委婉地拒絕道:“您的車沒多大毛病,我只是舉手之勞,不收您的錢。要是您想感謝我,就像我一樣去幫助別人吧。”說完,他就大步離開了。
中年女人開著車,來到市內一家快要打烊的飯館,值班的女服務員熱情地接待了她。中年女人吃完飯要結賬時,驚訝地發現招待自己的女服務員,原來是一個孕婦。一時之間,她心里涌起一股奇異的感覺。于是,她結賬后,把200美元放到女服務員手中,告訴對方這是給她的小費。
女服務員連聲道謝。那晚,女服務員回家后,丈夫杰西對她說仍然沒找到工作時,女服務員拿出200美元,高興地說:“杰西,不要難過,今天有個客人給了我200美元的小費,夠我們應付一段時間的。”
當她抬頭看到丈夫一身的油污時,奇怪地問:“你沒去工作,身上哪來這么多油?”
“哦,今天有位素不相識的女士,車壞了,我幫她修了修。”他輕描淡寫地說。
我們為什么要感恩?相信這個故事已經告訴我們答案了。我們每一個人都活在社會中,要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每天都在直接或間接地接受別人的關心和幫助。即將錯過電梯時,一個陌生人忽然按住了按鈕,舉手之勞或許就會讓你避免上班遲到;眼看就要因為失業而挨餓,一位老板給自己提供了一個工作崗位,小小的平臺或許就會讓你重燃人生的激情;異鄉漂泊舉目無親,在不知未來停泊在何方時,長者一番語重心長的話或許讓你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或許你正在為生計艱難地奔波,也應感恩,起碼你還有精氣神去奔波;或許你正在為職場壓力而備感煩憂,也應感恩,起碼你還擁有一份工作;或許你正在羨慕別人過著富貴奢侈的生活,也應感恩,起碼你還很健康。在我們人生得意時,莫要忘記在失意時那些向我們伸出援助之手的人們。“烏鴉反哺,羊羔跪乳”,感恩是一種文明,感恩是一種素質,感恩是一種品質。人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也會變得更加親切,更加和諧。我們自身也會因為這種感恩心理的存在而變得愉快和健康起來,生命也將得到滋潤。
一個英國紳士在危險之中被農夫所救,紳士要回報救命之恩,農夫拒絕了。于是,紳士幫其兒子上了大學。兒子學醫后發明了青霉素,又救了紳士的患有肺炎的兒子。這個兒子救了在二戰中水深火熱的英國人民,他就是溫斯頓·倫納德·斯賓塞·丘吉爾。這
就是“因果律”在社會大系統中的隱性力量。
若無企業,何來發展
高文然先生在講授“感恩我與企業同在”時指出,在市場經濟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企業比任何時候都需要與之共命運的人,因為只有員工齊心協力,同舟共濟、負起責任來,真正做到“公司興亡、我有責任”,那么這樣的公司才能取得長足發展,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把自己當成公司的主人,任何時候都把公司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忠于職守、自覺主動,為公司奉獻最大的力量,這樣的人才任何企業都會不惜一切代價爭取得到。無數的企業家都在感嘆:“我們缺少忠誠的人。”歸根到底,是缺少篤誠于感恩的人。
大家熟知這個實例,當年美國福特公司的一臺馬達壞了,公司自已無力修好,請來技術工人思坦因曼思,這個人原是德國的工程技術人員,流落到美國后,一家小工廠的老板看重他的才能雇用了他。他被福特公司請來后在電機旁躺了三天,聽了三天,要了一架梯子,一會兒爬上去,一會兒爬下來,最后在馬達的一個部位用粉筆畫了一道線,寫下“這兒的線圈多了十六圈”。把這十六圈線一拿掉,電機馬上運轉正常了。福特公司給了他一萬美元表示感謝。福特非常欣賞思坦因曼思的才能,一定要聘請他到公司來上班。但思坦因曼思說道,原來的公司在我最困難的時候收留了我,對我有知遇之恩,我不能見利忘義。最后福特決定,為了這一個人全盤收購那家小公司,在所有員工都不解的情況下,福特說:“公司如果所有的員工都能像思坦因曼思一樣懂得感恩,懂得知足,那么這個公司就會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據《桐城縣志》記載,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地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誰也不肯相讓一絲一毫。由于牽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糾紛越鬧越大,張家人只好把這件事告訴張英。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張英大人閱過來信,只是釋然一笑,即刻回復一首詩:“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收到信后,立即動手將圍墻拆讓三尺,大家交口稱贊張英和他家人的曠達態度。宰相一家的忍讓行為,讓鄰居很感動,也把圍墻向后退了三尺。兩家人的爭端很快平息了,兩家之間,空了一條巷子,有六尺寬,有張家的一半,也有吳家的一半,“六尺巷”由此而來。這條幾十丈長的巷子雖短,留給人們的思索卻很長。
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所說的“良能”是指人的潛質。而“良知”被學者歸為“三知”:一是知恥,二是知愧,三是知恩。良知于感恩,是人性善的證明。唱著《感恩的心》走進職場,精神是明亮的,你會一步步地抵達貴人,成就君子之風。感恩入心化行,或是一曲“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小調,或是一首“低調奢華有內涵”的大歌。知恩圖報是一種修為,更是貼心貼肉的溫度。父母辛苦養育我們,我們必然要心懷感恩,孝敬雙親。企業為我們提供生存的平臺,發展的空間,是我們的再生父母,我們更要以一種深刻的感恩情懷和高度的責任感來回報企業。天下無敵的劍客固然讓人心生敬仰,但是如果把他放在沙漠里,久而久之也會變成一堆白骨,縱有天大的本事,如果沒有對手,沒有平臺也是枉然。回報企業未必要成為福布斯、比爾·蓋茨那樣的風云人物,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團結同事,不給領導制造麻煩,就是一種最簡單的企業感恩情懷。那種自我意識非常濃厚、遇事不懂得退讓、不懂得感恩,自認“我存在,我合理”的職場菜鳥,應該像思坦因曼思那樣,懂得滴水之恩涌泉相報,那樣,企業就會少一些人才的流失,多一些市場的競爭力;如果員工能夠像張英一家懂得“千里修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的道理,那么同事之間就會少一些鴻溝,多一份和諧。
今年是佛教禪宗祖師六祖惠能圓寂1300周年,“感恩本根”之所以再一次被炒上熒屏,是因為社會的和諧與發展呼喚人們以感恩情懷來參與。感恩是一種來自于內心的能力,天、地、君、親、師,哪一個不需要我們去感恩?哪一個不值得我們去感恩?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塑造員工的感恩心、責任感是每位職場人士職業化的心靈課程。讓企業種植起感恩文化,企業就會成為一個精神明亮的世界。世人都道“理解萬歲”,我卻認為“感恩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