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的人力資源行業在2013年步入一個新紀元,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女性人數比例升至70%。女性人力資源工作者(以下簡稱“HR”)自信、從容、美麗,比男性更加奮發進取,雄心壯志也毫不遜于男性。但無法否認的是,家庭角色、領導風格、性別成見等因素,在塑造女性經理人的職場競爭力上,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困擾,也成為女性HR群體共同面臨的問題。
“男女”之爭
“溫和、細致、堅忍、善于關心他人”是人們對女性HR的普遍認知,這些特征有時可以幫助她們迅速打開工作局面,但對于一些身居高位的女領導來說,有時也可能帶來“麻煩”:在以男性為主體的職場環境中,作為一名領導者,女性的陰柔特質很難在群體中樹立威信;但若刻意表現出強勢,又往往被下屬和同事視為惹人厭煩的“管家婆”。因此,確立什么樣的領導風格,對于不少女性人力資源總監(以下簡稱“HRD”)、人力資源經理(以下簡稱“HRM”)來說,確實是個既糾結又必須直面的問題。
陸女士所領導的部門共有6名員工,都是年輕人,包括陸女士在內,大家年齡相仿。共事時,陸女士盡量避免采用指導式和命令式的管理形式,更多的是建議和溝通。可是,一段時間以后,陸女士發現,處于這種柔性管理下的下屬時常有不服從的傾向,辦事拖沓,效率不高。“傳統告訴我,男性是領導者的典范,男性化的領導風格在實際工作中應該更為有效。”于是,陸女士開始嘗試著向“強勢”和“男性化”方向轉變。“明明是女人,卻要像男人一樣工作、穿衣打扮,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讓別人感覺到你的強勢。”
可是,不久之后,陸女士就明顯感受到來自同事和下屬的抵觸情緒。在一次部門會議后,她無意中聽到員工私下將她稱為“控制狂”。陸女士覺得很委屈,“因為我是女人吧。如果同樣的狀況出現在男性領導身上,也許就不會那么令人反感。”
在中國女性高管任職狀況調查中,女性人力資源總監排在第二位,占任職總人數的43%。相較于人數的不斷攀升,女高管在下屬中的受歡迎程度卻極低。《哈佛商業評論》曾對1000名員工進行采訪,其中2/3的男性和1/5的女性表示,如果有一個女老板,他們的心里會覺得不舒服。我國的一項調查也顯示,有43%的人對女上司持質疑態度。有趣的是,不但男性不希望自己有個女領導,就連女下屬也對女上司非常排斥。
人們很希望女上司在工作中能表現得“剛柔相濟”,但事實上,要達到在“剛”與“柔”這兩種模式間隨意切換的境界,無論對于女性HRD還是其他領域的女性管理人員來說,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素有“女沙皇”之稱的格力集團總裁董明珠女士,甚至從未承認女性特質在她職業生涯中的作用,在她看來,“男女并沒有什么不同,不會因為你是女性就能少做工作”。但事實上,她所強調的這種男女一致,其實正是她多年職場中覺察出性別差異的體現。
專門從事女性管理問題研究的巴黎HEC商學院教授奧利弗·格沙克指出,女性管理者不一定非得模仿男性的行為模式,她們本身具有很多優勢,例如溝通能力、審美情趣、仔細認真的性格等等。女性管理者只要把握自身優勢并盡情發揮出來,就能在工作中獲得成功。
性別“天花板”
在許多人眼里,人力資源工作者身上都有一層“無所不能”的光輝——一個人,能把對人的管理做好、做精,還有什么是他做不到的?基于這樣的認識,人們對女性HR的職業前景自然“高看一眼”。在一項調查中,37.7%的受訪者認為,女性HR未來會成為“領域內的專家”,還有近一半的受訪者認為女性HR經過努力,可以做到人力資源副總監、副總裁等職位。而身處其中的女性HR自己反而沒有那么樂觀,排除能力等其他因素不說,僅性別一項,就對女性HR的升職空間產生不小的影響,甚至成為女性HR邁向更高層次的瓶頸之一。
方女士工作能力很強,綜合素質也很高,在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十余年間,她一直堅定地朝著自己設定的目標前進,但從中層管理者向高層邁進的過程卻異常艱難。不久前,她與一名男同事共同角逐高管崗位,她與對方無論在能力上還是學歷、經驗上都不相上下,而且各自都有一個讀小學的孩子。但最終的晉升卻以方女士落敗告終。方女士心情非常沮喪,她仔細分析了所有可能導致自己失敗的因素,最終將原因歸結為:與另一競爭者相比,自己的性別和年齡不占優勢。
雖然現代社會講究“男女平等”,但實際上,當女性到了一定的年齡,組建家庭、養育孩子、照顧老人等家庭責任會增大,使其對工作的態度會有所改變,她們會在家庭和工作中努力保持平衡,兩者兼顧。因此,社會評價普遍傾向于男性——在男女雙方條件旗鼓相當的情況下,女性很容易被認為比男性在家庭中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更多。而且,傳統觀念認為,男性作為更高層次的領導可能會更容易令人信服。這也是為什么在人力資源行業中,男性高管比女性高管多的原因之一。
升職還是生育
女性HR和其他領域的職場女性一樣,不可避免地會經歷社會角色與家庭角色的強烈沖突。生兒育女對于女性HR來說,意味著要跟工作、社會暫時告別,而這種脫離往往意味著事業的停滯甚至滑坡——當她們生完孩子重返“江湖”后,卻悲催地發現,“江湖”上早沒了她的“傳說”。在事業的巔峰時期,是選擇事業以求升職,還是暫時“隱退”生兒育女?這是一道難做的選擇題。
36歲的呂小姐是一家房地產公司的人力資源部副經理。為了攀上事業頂點,她結婚九年仍不敢要孩子,“女人的黃金年齡就那么幾年,我真的很想在事業上做出個模樣。”出于這種想法,要孩子的事一再拖延,直到去年,呂小姐終于躋身公司中層。
眼見自己年齡越來越大,呂小姐開始為要孩子的事感到焦慮:一方面,自己已經過了生育的最佳時期,如果再不抓緊,生孩子的風險會更高;另一方面,自己目前的職位得來不易,實在舍不得放棄。呂小姐說,她的職位非常注重與直接領導的配合和項目的跟進,如果生孩子、休產假之后再回來,很可能會被調離原崗,打拼多年的職位也將被人取而代之。這不能不令呂小姐充滿矛盾和糾結。
處于職場黃金期的女性HR,是應該繼續奮斗爭取升職,還是激流勇退先抓生育?呂小姐最終無奈地搖頭:“唉……順其自然吧。”
由生育、哺乳造成的職業斷檔,是女性HR職涯發展中的最大瓶頸之一,更是職場女性無法繞行的“集體困惑”。
有人將生活比喻成一杯新沏的濃茶,“雖然不會苦一輩子,但至少會苦上一陣子”。對于那些曾經或正在經歷職業瓶頸的女性HR來說,困惑
總有解決之道——只要她們能不斷提升自我,明確自己真正的需要并盡早做出規劃,并且一直堅信、堅定、堅守。正如西奧多·羅斯福所言,在人的個性中,沒有比堅定的決定更重要的成分。相信,她們完全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如魚得水、獨當一面。
“他”視角下的女HR
雖然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女性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但在領域內的高端層面卻仍以男性為主。這是否說明,女性HR細致敏感的性格特征以及多重的社會角色限制了她們的發展?以下分別選取不同身份的男性HR,請他們以男性的獨特視角來談談對身邊女性HR的真實看法。
易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經理 陳先生:女性HR感情豐富、細膩、敏感,有著天然的親和力,溝通顯得比較通暢。從這方面來看,女性HR的確比男性HR有優勢,尤其在處理一些同理心和情境化的問題上,比如對于問題員工的處理,女性HR更容易換位思考,更富有同情心。但是,這同時也是女性HR的問題所在——過度親和,所以很難樹立真正的權威,氣場偏弱;同時,過度關注細節,導致大格局和宏觀視野受限。
女性的社會分工注定女性HR要將她們最寶貴的時期獻給家庭,生兒育女、相夫教子,有些人不得不等到孩子長大了再重新踏入職場。所以說,女性HR的成功要比男性更加艱辛,但不能就此判斷她們在這個行業沒有更好的前途。我認為,從個人的發展來說,有前途與否和性別無關,主要還是取決于專業能力、宏觀視野、思維方式以及職業素養。打鐵還需自身硬,只要肯努力,女性HR一樣可以讓自己更專業、更有前途!
樓蘭科技公司人力資源經理 張先生:HR這行女多男少,可謂是“陰盛陽衰”。總體來說,女HR比男HR更細心,比較適合做薪酬和績效方面的工作;男性HR抗壓性比女HR強,所以男HR一般從事招聘之類的工作比較多,但性別并不是決定性因素。
在我的部門,女性HR占了七成,她們個個都是剛柔并濟的“女漢子”——“剛”是講原則、不拖沓,“柔”是細膩和有責任心。她們工作起來不帶個人情緒,不多愁善感,不矯情,做事又細心又高效,很不錯。但是,結婚生子后,她們確實要花費很多的時間和精力照顧家庭和小孩,難免會影響到個人事業。我有個女下屬,工作能力很強,但是為了孩子和家庭,不得不暫時退出職場,她說她很渴望再回來,但如果回來,孩子又得不到很好的照顧。我想,等到她可以重返職場時,可能又會因為離開太久,對自己慢慢失去了自信,而且年齡也與日俱增。
我講這個是想表達兩方面意思:一方面,按照基數來講,這么多的女性HR,只要她們能堅持下去,那么到達高層的概率還是很高的;另一方面就是想說明,女人的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如果協調不好,職場積累中斷,很容易與社會脫節,再想重新進入,真的很難。
所以,女性HR的強大不要只表現在外在,更要表現在內心;在生活中懂得轉換角色,不要把強勢帶回家。用她們最柔性的執著繼續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