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這是職場人都知道的工作原則。看似容易,但在實際工作中,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少之又少。
年底歲初,人們“煩”的情緒體現得非常明顯。工作堆積得多了,壓力大了,自然容易心煩意亂。導致壓力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大多與自身工作能力有關。如果是時間管理能力不夠,接到任務后分不清輕重緩急,不但不會得到領導的認可,還會遭到批評,白受委屈;如果是分析、總結問題能力不夠,抓不住問題的本質,不能觸類旁通、聯系實際,就會弄得焦頭爛額,還常常需要返工;如果是情緒控制能力不夠,遇到事情時沉不住氣,還會產生“踢貓效應”,使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由金字塔尖一直擴散到最底層,無處發泄的最小的那一個元素,則成為最終的受害者。員工要想減少工作中的煩惱,從自身找原因、對癥下藥是關鍵。
端正工作態度。工作能夠帶來磨練,也能促進員工自身的成長和進步。工作“忙”是一件好事,說明公司值得員工為之付出,也擁有繼續發展上升的空間。如果僅僅因為工作太忙產生了“煩”的情緒,就貿然換掉眼前工作,卻不反思自身的工作態度和情緒管理存在的問題,即使走入了新的工作環境,面對壓力同樣會發生厭煩的情緒,不僅會不斷地重蹈覆轍,而且也會消耗自身已有的工作積累,為職業生涯添置障礙。
發揮主動性。工作主動性的發揮,不僅是指把任務的簡單完成,而且要考慮能否持續地對成果改進,以尋求繼續上升的空間。建議參照PDCA循環理論,即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和Act(糾正)的循環流程,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對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并適當推廣,將失敗的教訓加以總結,并將未解決的問題放到下一個PDCA循環里。從這個不斷改進與提高的循環過程中,努力總結新方法、新技巧,并善于借助科技、團隊等方面的力量來完善自身。
提高自我管理能力。一是學會時間管理。將大量的工作按照重要性和緊迫性來進行劃分:工作重要且緊急的優先做,重要不緊急的及時做,緊急不重要的持續做,不重要不緊急的不去做。將繁瑣的任務進行歸類,不僅會提高效率,也會避免做無用功。二是學會情緒管理。應該認識到,工作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做完的,因此當感到疲勞卻發現任務仍沒有完成時,首先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也盡量不要做消極的心理暗示。其次可以運用一些簡單的方法進行排解,如將急事緩辦,稍微放慢步伐,按部就班地將工作細節處理好,不僅不會誤了期限,反而還會提高質量和效率;盡可能用溫和的語氣說話,用細軟的言語來平復心情,另外還可以在滿懷怒火時先閉嘴默數幾個數,或將不滿寫在紙上再撕掉等等。
員工“煩”,上級也負有責任。領導不合理、不明確的任務布置,不適當的激勵方式等,都會導致員工產生消極的情緒。因此企業的領導也應進行自我提升,盡可能減少員工壓力,使員工不那么“煩”。多與下屬溝通,了解員工需求;學會合理授權分工,認識到每個員工的短板長處,避免工作分配上的偏頗;學會激勵下屬,不僅要重視物質激勵,更要關注員工的“心理滿足”,讓員工發揮最大的工作熱情。
工作中的“煩”并不是“庸人自擾之”。正視工作壓力,合理紓解厭煩情緒,上級領導與下屬員工都從多方面入手努力改善,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價值,使企業、個人得以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