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班途中,我突然看到路旁支起了一個簡易棚子,旁邊整齊地放著待上架的各種各樣的鞭炮和福字春聯,恍然發覺春節已經悄然來臨。不知為何,一種悵然若失的感覺油然而生,彈指間,又過去了一年,春節的氣息已在街上漸漸洋溢起來。
每年的這個時候,我總是為“到底回不回家過年”掙扎不已。和每個在外漂泊的人們一樣,我渴望回家,也渴望和親人團聚,盡情享受其樂融融的家庭溫情。有時因為年初工作太多,分身乏術,等到任務完成時,又會感到身心俱疲,無力承受漫長的歸家路程。工作不忙時,總是歸心似箭,可是真正回到家時,卻又覺得興趣索然,經常莫名其妙地和家里人鬧一些小矛盾。因此,每年的這個時候,對我來說都是痛苦抉擇的時刻。
記得去年臨近回家之際,七歲的小外甥問我說:“舅舅,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兩個家?一個是自己住著的家,一個是自己的老家?”這話令我感到很吃驚,也讓我一時無從作答。這個稚童忽閃著雙眸,恍若一個小哲學家在審視和觀察生活,并提出一個頗具哲學意義的命題。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都降臨在一個以“一夫一妻”為基礎結構的組織中。社會倫理將這種組織定義為“家庭”。不置可否,這是我們最早、最原始的家,也是我們人生中的第一個家。
長大后的某一天,為了追尋心中的夢想,我們不得不揮別父母,奔向遠方,成為一個尋夢的游子,漂泊在各個城市,不停地奔走在他鄉。自此,棲身于不同城市的不同角落,即使簡陋,我們也愿意將這個角落稱為“家”,因為它由我們苦心營造,不僅能為我們遮風擋雨,更能為我們褪去奮斗的疲憊,治療遭受挫折和打擊后留下的傷痛。
但這個“角落”之家,只能寄存我們的軀體,并不能讓我們的心靈找到歸宿。直到某一天,在某一座城市遇上了能夠與自己相愛,并能攜手一路同行、一起經營 “家”的人。從此,這個“角落”之家才成就了我們人生中的第二個家。
可當我們駐步回首來路之時,會發現我們來時走過的路,已在視線中變得越來越模糊。可在路的起點上曾為我們送行的兩個人,依然在那里翹首遙望。那就是撫養我們長大成人的生身父母。于是,為了博取前途,也為撫慰父母,我們不得不開始在兩個稱為“家”的地方來回奔走。我們知道,這是一種義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眼下,又是一年春節時,盡管一票難求,但人們仍苦苦求之。甚至是跋涉千里,也得回到父母家中,吃上一頓團圓飯。“回家”在我們中國人的心中,并非徒有其表,而是一種孝敬長輩、感恩家人、抒發親情的方式,國家也從政策層面上確立了春節假期在中國人心中難以撼動的地位。人們需要通過春節這個傳統的節日,與家人團聚,表達對親人、愛人的關懷。
小外甥搖著我的袖子,將我從紛繁的思緒中拉回現實。人生到底有幾個家?他撒嬌地歪著腦袋反復地問我。我看著幼小的他,笑而不語,我明白,這幼小的心靈還沒有經歷人生的苦辣酸甜,等他長大以后,無數次走過離開和歸來的路時,就會明白:其實有親人、有愛、有牽掛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家。
從一個家到另一個家,我們就這樣年復一年地來回奔走著,辛苦著,同時也幸福著。如同候鳥,為了一家人的幸福和溫暖,我們不辭辛苦地萬里“遷徙”,這是一種愛的遷徙,讓我們不顧付出的代價,永遠奔波在愛的路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