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語言能力,即幼兒傾聽、講述、閱讀和交流的能力。促進幼兒語言發展,提高幼兒運用語言的能力,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明確指出:幼兒的語言能力是在交流和運用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應為幼兒創設自由、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鼓勵和支持幼兒與成人、同伴交流,讓幼兒想說、敢說、喜歡說并能得到積極回應。因此,教師要關注幼兒的生活,積極創設有效途徑,注重幼兒語言的發展。
一、從日常生活中取材
幼兒的語言源于生活,因此,教師要善于從日常生活中提取材料,既給幼兒平易近人之感,又便于幼兒理解。具體包括三點。其一,教師可通過各種活動為幼兒創造語言表達的機會。例如:在音樂活動中,讓幼兒邊聽音樂邊聯想,并用語言描述自己的內心感受;在美術活動中,先讓幼兒畫畫,再讓幼兒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繪畫內容;在早操時,教師可設置自我展示環節,既讓幼兒展示才藝,又讓幼兒自我介紹。這樣,幼兒既鍛煉身體,又發展語言。其二,教師可為幼兒創設一定情景,使他們置身其中,并要求他們表達內心感受。例如,教師可創設“飼養角”。當幼兒播撒的種子發芽時,教師可要求幼兒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我撒的種子發芽了,嫩綠嫩綠的……”);當幼兒養的小魚、小蝦逐漸長大時,教師可鼓勵幼兒采用適當的語言描述小魚、小蝦的變化。其三,教師可利用大自然的變化,發展幼兒的語言。例如,下雪天,教師可帶領幼兒看雪景,當雪越下越大時,教師可提出這樣的問題:“小朋友,你們看這大雪像什么?”“像棉花”“像紙屑”“像白糖”……孩子七嘴八舌地議論著。
二、巧用游戲活動
教師可組織游戲活動,讓幼兒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而采用嶄新的語言表達原有的內容。例如。教師可制作一些詞語卡片,讓幼兒在表演和猜想中,理解事物,強化記憶。又如,教師可通過一些圖畫,引導幼兒編故事,并為大家講述。還有,教師可讓幼兒進行“角色扮演”(讓幼兒扮演小魚、小鳥和小蜜蜂等),既便于幼兒對故事的記憶與理解,又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還發展幼兒的語言。值得注意的是,教師既要引導幼兒傾聽和模仿,又要加強幼兒對事物本身的思考,以發展幼兒的智商和情智,最終促進幼兒的語言發展。
三、利用優秀兒童讀物
兒童讀物對幼兒語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日常的語言教學中,教師應選擇適合幼兒的兒童讀物。具體有兩點。其一,教師在教學兒童讀物時,要有計劃地帶領幼兒直接觀察,以使他們獲得豐富的生活經驗。例如,在教學有關“春天”的故事之前,教師可組織幼兒去戶外感受春天,并提出相關問題(你們最喜歡春天里的什么),于是,他們就會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提供五花八門的答案(小燕子、小蝌蚪、小蝴蝶和風箏等)。其二,教師可通過圖畫讀物發展幼兒的語言。圖畫讀物中生動、可愛的畫面和鮮艷、悅目的色彩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進而發展他們的語言,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圖畫讀物,并設置相關問題(從書的封面,你們看到了什么,你們猜這本書里講了什么;看書中的圖畫,你們猜圖畫里的小動物在干什么)。此外,針對一些特別有趣的圖畫讀物,教師應專門和幼兒討論,以拓展他們的知識,發展他們的語言。
四、形成良好的習慣
教師應引導幼兒形成良好的語言學習習慣。具體有三點。其一,培養聆聽習慣。認真聆聽旨在集中注意力,只有培養幼兒認真聆聽的習慣,才能增強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性,進而發展他們的語言。例如,教師在講故事時,故意漏掉一段內容(在山腳下住著一只小羊。一天,小羊上山去吃草。忽然,……小羊聽了很害怕,就趕快往山下逃),于是,一些幼兒提出問題(小羊聽到了什么,為什么那么害怕,為什么往山下逃)或表達看法(那只小羊肯定碰到了一只大老虎,它害怕了,所以往山下逃)。其二,利用形象的聲音。形象的聲音可激發幼兒語言的潛能。例如,雨點落到石頭上的聲音和小動物的不同叫聲,都可激發幼兒的語言潛能。其三,傳授文明用語。教師應向學生傳授文明用語,以提高幼兒的綜合素質,最終促進他們語言的發展。
幼兒期是掌握語言的關鍵期,因此,教師要依據每個幼兒的具體情況,掌握他們的基礎能力和個性差異,開展多種趣味活動,創設多樣的教學情景,為他們提供鍛煉和表達的機會,給他們營造發展語言的空間和環境,最終增強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市棲霞區第一實驗幼兒園)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