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它集儒家、道家、法家等多種文化于一身,不僅對古人影響深刻,對現代人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傳統文化也是不可缺少的,接下來筆者就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與實現途徑展開探討。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和特征
中國傳統文化,從地域性上理解是指中國的本土文化,從時間上來說它是古代傳承下來的文化,從性質上說它是經過去粗取精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因此,中國傳統文化可以說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內涵博大精深的、傳統優良的文化,其內容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包含道家文化、法家文化等多種文化流派,并且吸收借鑒了佛學文化,融匯諸多文化于一身,具有鮮明的特點。
第一,包容性。文化對人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對人的思維和具體行為的影響。中國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表現出的謙和包容,對外來文化采取立足本土、兼取其長的態度,表現出有容乃大的博大胸襟,是我國傳統文化包容性的具體表現。
第二,務實性。幾千年來,中國廣大勞動人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形成了“重實際而黜玄想”的民族特征,這一特征體現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思維方式中即是強調“經世致用”“實事求是”,務實的態度帶領歷代中國人民不斷探索。
第三,德育性。中國傳統文化一直強調德育為先,強調揚善抑惡、育人品行,而西方文化則是以強調自然科學為主。如果把西方文化視為“智性文化”,那么中國文化則可以稱為“德性文化”。
二、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的人才資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要力量。大學生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不僅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還要在思想上向黨和國家積極靠攏。然而,由于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加上大學生具有較大可塑性的特點,他們的思想意識存在一定問題。
第一,理想信念模糊。理想信念是支配人們活動的精神動力,是黨和人民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需要,是關系到改革和建設事業取得勝利的關鍵。目前,大學生群體的理想信念大體健康發展,然而,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文化思潮開始沖擊大學生的思想,致使他們馬克思主義信仰淡漠,人生目標混亂,有的甚至放棄夢想,從而導致理想信念模糊。
第二,價值取向扭曲。當代大學生是在社會轉型期成長起來的,常常強調以自我為中心,提倡個性。以自我為中心導致在生活中不懂得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個人本位思想較重,把個人的自我追求放在首位,看重功利,扭曲了人生觀和價值觀。
第三,社會責任感缺失。在老一代人眼里,大學生群體應該是心系祖國、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莘莘學子,然而,現在的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理解處于“不損人”盡量“利己”這一層面,過分強調自身利益,沒有回報社會、關心他人的意識,嚴重缺失了社會責任感。
第四,誠信意識淡薄。當前在很多高等院校中,缺失誠信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很多學生考試作弊,用各種手段騙取獎學金,這些行為都給學校乃至整個社會帶來了很多負面影響。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來,誠信意識的建立關系到社會良好氛圍的營造,同樣也關系著祖國的未來發展。
三、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
中國傳統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和根基,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精神支柱。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以文化之力興學子正氣,有利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傳統文化能夠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責任感,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自覺抵制市場經濟帶來的不良影響,對解決現實問題、增強新時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時效性有著重要意義。
第一,傳統文化有助于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強大的民族自尊心來源于優秀文化的積淀,傳統文化中自強不息、堅韌不屈的精神,是我們能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內在動力。當今社會競爭激烈,大學生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稍不到位就容易使其產生無所適從、不思進取的想法,理想信念容易動搖,因此,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樹立必須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以使大學生在追求理想中堅定信念,鍥而不舍,勇往直前。
第二,傳統文化有助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在多元化的社會背景下,各種價值觀念相互碰撞,影響著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利用傳統文化的價值觀念對大學生進行引導,幫助他們體會人生的真諦,有利于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他們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第三,傳統文化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傳統文化有著極強的民族國家意識,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死觀、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觀,這些可以激勵大學生明確肩負的歷史使命,增強社會責任感,通過不懈努力去回報社會。
第四,傳統文化有利于培養大學正確的誠信觀。對公民進行誠信教育是必要的,對大學生進行誠信觀的培養更為迫切。傳統文化一直強調誠信意識,強調人無信不立,號召“誠心者,天下之結也”,這些觀念能夠引導大學生在多元化社會中堅守誠信,求真務實。
四、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價值實現的途徑
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必須加以利用。然而,如何讓傳統文化更具有現代性和更貼近生活,幫助學生更容易掌握,是值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的問題。傳統文化的滲透,不能是一種強迫式的傳授,而應該循序漸進地滲透,讓大學生自覺了解和體驗傳統文化帶來的價值。
第一,開展豐富的傳統文化活動,激發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培養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要由淺入深,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高校是最主要的文化教育陣地,大學里的各種話劇社、曲藝或者戲曲社團都深受大學生的喜愛,通過開展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社團活動,能夠更好地激發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如組織學生觀看一定數量的經典影視劇,讓學生親自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發現其中的價值,從而提升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利用豐富多彩的活動形式來提高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不失為一種好的方法。
第二,實現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教材。學校可以開設一些傳統文化基礎學科,例如設置歷史、哲學、倫理學、社會學、政治學等課程,這些課程不僅有利于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并且能夠增強他們的傳統文化意識。
第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水平。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應該從教學主體入手,應注重提升教師的傳統文化水平,使教師在規范自身的言行的同時,起到道德表率的作用,并且對學生進行教育。
第四,利用高科技手段,開辟傳統文化教育的新途徑。新興媒體的興起可以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新途徑。新興媒體覆蓋面廣,傳播速度快,能夠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氛圍。特別是要發揮電視、廣播等直接接觸大眾的媒介的作用,讓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生動、形象、直接地表現出來。
(作者單位:1.重慶理工大學 2.重慶醫科大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