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已走過十多個年頭,十多年來,廣大教師享受著課改帶來的喜悅,實踐著課改倡導的新思想。倍受關注的“小組合作學習”以其“親切的人際關系、和諧的交談、融洽的氛圍、思維的共享”被廣大教師喜愛和接納,成為公開課、大賽課等各級課堂展示的亮點,成為專家講學的主題。“主動參與、善于合作、樂于探究”是新課程改革大力倡導的學習方式,然而,在“合作學習”的背后,似乎隱藏著不真實,這需要我們冷靜的思考。近年來,事情又轉向了反面,那就是在各級賽課中,教師很少再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又回到了傳統的教學方式,經調查,其原因是教師認為小組合作學習不好操作,不小心就會遭到專家批評,除非授課內容必須通過合作學習解決,否則寧可不要,以免組織不到位而引發爭議。
通過以上現象,我們發現新課改是快樂且痛苦的過程,改革的試驗過程本身就是探索,充滿挑戰。伴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我們發現,小組合作學習存在問題實屬正常現象,不能棄之不用,我們應該換個角度考慮,不斷修正完善,讓小組合作更有效、更便于操作。那么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更有效地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反思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筆者提出一些拙見與大家共同探討。
一、獨立操作不允許時要合作
“給孩子一些機會,讓他們自己去體驗!”
在合作學習中,活動是有效的載體,教師的作用就是在恰當的時間營造有利于合作的氛圍,設計出充實且豐富的活動形式,引導學生共同去研究、操作、發現與收獲。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時,需要體驗事件發生的隨機性,但是一個人很難完成操作,我們通過學生小組合作的摸球游戲展開,在合作游戲中體驗隨機性。在教學中應將教材知識和學生主動參與相結合,這樣才能讓學生得到真正的體驗。
二、獨立思考出現困難時要合作
“給孩子創造一種氛圍,讓他們共享與共創相隨!”
教學中面對的是有著自己生活經驗、知識基礎、獨立思維和個性的主體,合作學習要在學生獨立思考遇到困難時發揮作用。讓學生在合作中得到發展,弱勢學生絕不能成為教師忽略的對象,相反,應受到特別的關注。合作學習不能只變成“優生”挑大梁,“學困生”跑龍套的假合作。首先,教師要發現學生的不足之處,針對問題進行指導,激發全體學生的參與熱情。其次,在分組合作中,要針對每個人的特長有層次的分配工作,尤其注意讓弱勢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樹立信心。最后,要在小組內形成共享與共創相隨的氛圍,形成互幫互學、資源共享的意識,學生之間愿意分享彼此的知識和智慧。合作學習時,教師指導學生互相啟迪,相互借鑒,進而產生新的思想和智慧,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例如學習被3整除數的特征,由于學生很難自己發現規律,教學時可采用“組數”的方法,讓學生分組實驗,從中發現規律。第一,組成小組:4人一小組,每人一組數字卡片,任選3個數字,組成若干個三位數,算一算這些三位數哪些能被3整除;第二,分類整理:如234、243、324、……都能被3整除,235、253、532……都不能被3整除;第三,發現規律:觀察比較上面各個三位數,小組討論能被3整除的數的規律,歸納發現的規律,再讓學生繼續舉例驗證,從而掌握規律。
三、對問題答案有爭議時需要合作
“給孩子一些權利,讓他們自己去選擇!”
尊重個性,鼓勵獨特的體驗是無可非議的,但必然會引發“爭執不下”的現象,而漠視和壓抑都是不對的,有碰撞才有創新的火花。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對有爭議的部分進行探討,讓學生在小組內各自陳述理由,把有沖突的觀點拿出來共同討論,并給予一定指導。此外,教師不僅要關注合作的結果,還要對方法給出適當的評價,提高學生的合作熱情,推動合作的不斷深入。
如探討三角形三邊關系時,通過問題“任意三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嗎?”引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通過教師和學生之間反復的實驗和驗證,不僅解決了“如何圍成三角形”的問題,還對“什么情況下不能圍成三角形”進行了深入的討論。活動層層推進,不僅激發了學生的興趣,也通過實驗解答了學生的疑惑。
四、知識探索需要合作
“給孩子一張漁網,讓他們自己去捕魚!”
數學教學是有現實意義的,并且富有挑戰性。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靠單純地模仿與記憶,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給學生質疑的空間,并提供給學生一個尋找答案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暴露學生的缺點和不足,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與個性創新的過程。在學生小組合作、自主探索時,教師要明確合作的目標任務,分好角色。組員搭配可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為了激發各組間的競爭意識,每組實力總體盡量保持一致,分工明確,并對組長、記錄員、檢查員進行“業務培訓”。如主持人怎樣進行小組分工,怎樣采納意見,怎樣保障合作任務的有效完成,如何關注每個成員共同參與……明確的要求能夠保證探究活動的有序開展。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可以設計兩個層次的活動:先讓學生拿出一張紙,三人為一小組,分工折出1/2、2/4、4/8,比較這三個分數的大小;第二步讓學生拿出準備的圖片(3堆桃子,每堆9個),圈出1/3、2/6、3/9,進行觀察和比較,通過觀察和比較,從而發現規律的普遍性。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研究分子、分母的變化規律,歸納出分數的基本特征。學生有機會去親自探索數學規律,經歷知識的探索過程,那么,獲得知識的體驗也是深刻的。
課堂是每個人一生中一段重要的旅程,課堂是充滿魅力的殿堂,應該給學生充分發展的空間。留一段路讓學生自己去走,去感受路上的“風景”,去收獲路上的驚喜和感動。一旦學生擁有了一段“可以自己走的路”,就會成為成長的主人、生活的主角。教師是學生前行的引路人和課程改革的實踐者,要敢于站在課改前沿,時刻以學生為主,組織有效的合作學習,幫助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中取得更好的進步和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響水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