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科學課程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即從現實生活引入科學概念,由生活實驗得出科學規律,經科學實驗進行合理猜想,以獲得嶄新的科學知識,最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因此,要遵循科學規律,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就務必實施三個策略。
一、培養觀察能力
觀察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且比較持久的知覺活動。觀察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應具備的一種科學素養。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具體有三點。其一,引導學生明確觀察的目的。例如,在教學《蝸牛》一課時,教師要求學生尋找并觀察蝸牛。于是,學生提出問題(蝸牛為什么喜歡陰暗、潮濕的環境呢)。可見,觀察的目的在于觀察后的提問,因此,教師應啟發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畢竟,教學的基本任務不僅在于幫助學生獲得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更在于引導學生完成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只有這佯,才能指導學生全面而深入地觀察。其二,教會學生觀察的方法。例如,在教學《蚯蚓》一課時,教師應要求學生用眼睛看、用鼻子聞、用耳朵聽和用手摸等,然后把感受記錄下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領學生有序觀察(從頭到尾、從前到后和從外到內地反復觀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了解蚯蚓的形態、習性以及它的生命過程。可見,觀察需要多種感官的參與,它既是對感官(眼、耳、鼻和口等)的訓練,又是對思維的訓練。其三,指點學生做好觀察記錄。教師應引導學生把類似的觀察對象在不同時間、不同環境的不同形態記錄下來,并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而獲得對研究對象的正確認識。例如,在教學《油菜花開了》一課時,教師可指點學生在不同時期對油菜花的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等進行觀察并記錄,再把不同時期的觀察記錄進行比較,進而獲得對油菜花外形特征、生長習性和發展變化等的完整認識。
二、注重手腦并用
小學科學課程具有較強的實驗性,而小學生常常通過動手和動腦認識與理解世界,因此,教師應在科學教學過程中創設一定的情景,開展多樣化的活動,以鼓勵學生手腦并用。具體有三點。其一,動手操作,思考表達。例如,在教學《大樹和小草》一課時,可分兩步進行。一是教師在課前給每個小組準備一根樹枝和一棵小草,讓學生用眼睛觀察它們的形狀,用手摸它們的莖,并表達自己的感受,從而區分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的外部特征。二是教師讓學生把樹枝和小草放在水中泡養,并觀察它們的變化,從而學會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的栽培方法,最終了解它們的生長特點。其二,鼓勵動手,求取新知。小學科學教學應千方百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鼓勵學生動手,做到“一課一方法”和“一課一情趣”,力求作業簡便易行,讓學生樂于求取新知。其三,搭建平臺,強調參與。小學科學教學旨在為學生搭建平臺,強調他們的參與。據此,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一定是學生動手動腦就能完成的。這樣,學生動手動腦的積極性才能與日俱增。
三、挖掘求異思維
小學科學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而挖掘求異思維是前提,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想象,以發展他們的求異思維,進而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問題的設計,對學生進行猜想、假設和預測等方面的訓練。例如,在教學“哪種材料硬”這一單元時,需要比較木頭、金屬、塑料和紙的軟硬程度。教師可先讓學生猜測哪種材料最硬,然后再讓學生親自驗證,最后得出結論。又如,在教學《水》一課時,教師可將石頭、樹葉、牛奶、醋、空氣和水等放在不同的塑料袋中,并要求學生辨別哪個塑料袋里裝的是水,以引導學生合理想象,最終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只有視學生為學習的主體,積極實施培養觀察能力、注重手腦并用和發掘求異思維等三個策略,才能有效發揮科學教學的獨特功用。
(作者單位:浙江省義烏市蘇溪鎮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