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礎教育中,“學困生”問題一直比較突出。幫助“學困生”尋找出現問題的原因并實施有效的解決策略已成為學校和教師的重要責任。
本文主要探討“學困生”如何在教師的幫助下優化情感認知、激發學習動力和提升學習技能(學習習慣)等非智力因素,以有效克服學業不良或學習失能等問題,使“學困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心理,最終提高學業水平。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做好心理疏導
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能使教育發揮更大的價值。“學困生”大多比較敏感、容易自卑和焦慮,需要教師更多的關愛和關注,因此,教師要懂得欣賞“學困生”的優點,善于發現他們的長處,包容他們暫時學習成績不理想和發展滯后的狀況。教師的尊重和賞識會使“學困生”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以更好地吸納和構建新知識。
“學困生”的學習特點是被動學習,往往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習得性無助感”,因此,教師要做好心理輔導,幫助“學困生”減輕思想包袱,建立積極的學習心態。例如,教師可找“學困生”談心,讓其講述自己的學習經歷和體會,幫助其尋找和分析出現問題的原因,緩解他們的恐懼和焦慮等負面情緒,并制定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
二、改進教學方法,優化課堂教學
我國現階段的學校課程多以社會需要為價值取向,以學科知識為中心,學習內容與現實生活脫節,易使學生產生不適應感。同時,有些教師缺乏對傳統教學方法的合理揚棄,把學生當作知識的接收器,于是,學生在長期的被動學習中產生厭學心理。另外。有些教師未能較好地理解新課程標準,導致課堂教學的低效,于是,依賴性較強、獨立思考能力較差的“學困生”便難以達到教學要求。因此,改進教學方法和優化課堂教學勢在必行。
由于教學對學生的發展起導向作用,所以,教師應以所在學校、班級為研究基地,將教育教學情境中發生的真實事件做為研究素材,通過案例研究、敘事研究和行動研究,反思與改進教學行為,突破教學問題,尋求有效的解決辦法。由于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獨特的自我認知和知識構建,所以,教師應根據“學困生”的實際情況把握教學起點,實施分層教學,因材施教,有效指導。針對“學困生”,教師要加強基礎知識、基本概念的教學,做好教學銜接,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實現他們的自我發展。另外,教師應關注“學困生”的心理發展,調查和了解“學困生”對教學方式和教學環境的適應情況,隨時通過課堂觀察,記錄“學困生”的課堂表現,使教學符合“學困生”的認知特點,以彌補“學困生”的知識斷層,使他們真正鞏固舊知識和掌握新知識。
三、加強學法指導,建立個性化學習策略
“學困生”的學習困難在于其缺乏強烈的學習動機,且未能付諸行動。因此,解決“學困生”學習困難的關鍵因素在于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具體而言,即加強學法指導,建立個性化的學習策略,促使“學困生”自主構建有效的學習方法,也就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困生”通過反思已有知識經驗和原有學習方法,重組知識,最終構建嶄新的知識結構。這一個性化的、自主化的學習策略需要在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中不斷調整和充實。
“學困生”普遍缺乏有效的學習方法,因此,在學習活動中,教師要對“學困生”的預習、聽講、練習、作業及復習等環節給予具體指導,以使他們明確自己學習的短板,找到適合的學習方法,制定有效的學習策略。具體方法有三個:一是對“學困生”注重基礎知識的教學;二是引導“學困生”思考有助于培養想象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問題,以增強他們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三是注重教學的循序漸進,幫助“學困生”查缺補漏,以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促進“學困生”的轉化,也可采取“導師制”,即指定任課教師做“學困生”的導師。首先,明確“學困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其次,根據學科特點對“學困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盡量給“學困生”提供動腦和動手的機會,讓他們體驗學習的樂趣,增強他們學習的能力。
四、加強班級管理,營造積極文化
積極的班級文化對轉化“學困生”具有積極意義。首先,在班級管理中,班主任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標準,端正對“學困生”的態度,遵循教育規律,采取科學、適合的方式,對不同學業水平的“學困生”因材施教,使其獲得多元發展。其次,良好的同伴關系對“學困生”的轉化具有積極影響,因此,班主任要努力建設班級文化。例如: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在同伴互動中,使“學困生”積累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技能;通過榜樣的示范作用,培養“學困生”的高尚情操,鍛煉其學習的意志力,培養其克服困難的勇氣;通過給“學困生”搭建展示特長的平臺,使其得到大家的認可與贊賞。
“學困生”的轉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需要教師的勇氣、愛心和耐心,需要教師堅持不懈地用智慧引導,以信念推動,從而激發“學困生”內在的學習動機,幫助他們樹立遠大志向,促進他們不斷完善自我,最終使他們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1.營口市教師進修學院2.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