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學案導學”的內涵
“學案導學”,即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案教學不同,“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將“教”與“學”提到相同的地位,于是,學生不再依賴教師的單方面講授,而是根據(jù)教師設計的學案,有目的地閱讀教材,了解教材內容,而后根據(jù)學案要求完成相關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見解,師生共同探討、研究和學習。當學習結束后,學生不僅學到相關知識,更獲得學習、思考、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既滿足學生思維發(fā)展的需要,又滿足學生自我意識發(fā)展的需要,因而對學生的自我發(fā)展和自我價值的體現(xiàn)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二、導學學案的設計
1.導學學案的設計原則
導學學案涉及五個原則。
(1)引導啟發(fā)原則
“學案”是“導學”的載體,“導學”是學案的目的,所以,在導學學案的設計上,關鍵要體現(xiàn)一個“導”字。這就要求學案中的問題,既要在課本的基礎上有所拓展,又要能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還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于是,教師通過設置問題情境,將知識轉化為可探索性問題,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
(2)梯度性原則
在設計導學學案時,教師要將那些難度不一、雜亂無序的內容整理成有層次的、具有階梯性的學案,既要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研究,深刻地理解教材,又要讓不同層次的學生自由選擇合乎自己認知水平的問題,使全體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3)量力性原則
導學學案中的知識點或問題要依據(jù)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進行設計,太簡單或太深奧的問題都不適宜。那么,究竟怎樣的難度才“適宜”?這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提問、作業(yè)批改和考試測驗中觀察學生,分析學生的潛在能力和表現(xiàn)能力之間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從而確定“適宜”的難度。
(4)方法性原則
根據(jù)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方法的指導,這一點必須在導學學案中體現(xiàn)出來。因此,導學學案不僅要有對學習內容的指導,更要有對學習方法的指導。例如:“如何做筆記”“控制變量法”和“實驗推理法”等。
(5)系統(tǒng)性原則
導學學案要體現(xiàn)“感知——深化——運用(鞏固)”這樣的循序漸進的設計理念,以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
2.導學學案的設計模式
導學學案主要包括:學習目標、知識準備、學習內容、學習小結和達標檢測五部分。其一,學習目標要有導向性、激勵性和調控性。目標描述要清晰,目標設置以3至4個為宜,目標要體現(xiàn)知識的重、難點和易錯點,以警示學生。其二,知識準備即課前小測,也就是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其三,學習內容是學案的核心,要體現(xiàn)導學、導思和導練的功能。其四,學習小結即對知識結構進行整理歸納,復習課的學習小結要體現(xiàn)與其他章節(jié)知識的聯(lián)系。其五,達標檢測的設計要注意五點:一是題型要多樣;二是緊扣考點,具有針對性和典型性;三是難度適中,既面向全體,又關注差異(設置選做題);四是規(guī)定完成時間;五是注重及時反饋和矯正。
上述導學學案的設計模式只是導學學案設計的一般模式,針對高中化學不同的課程內容,導學學案的設計應注重靈活、多變,以體現(xiàn)具體課程的特點和功能。下面以兩種化學課的導學學案設計為例,探討為具體課程設計導學學案應注意的問題。
(1)元素化合物知識課學案的設計
在高中化學教學中,有關元素化合物的知識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在學習了單質和化合物的性質的基礎上,我們總結出化學規(guī)律和理論,這些規(guī)律和理論又成為學習元素化合物的基礎。例如,通過學習堿金屬,能總結出同主族的性質遞變規(guī)律,而這些遞變規(guī)律又有助于我們理解和判斷元素化合物的性質。這部分知識零散、冗雜且不易記,并經常與難度較大的概念、理論相結合,于是,增加了這部分練習題的難度。考慮到這些特點,在設計導學學案時,教師應考慮將元素化合物的知識構建成網絡。另外,鑒于各種元素化合物的規(guī)律間有一定的共通性,所以,導學學案還要注重對元素化合物基本學習方法的指導,這不僅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新的元素化合物,更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只要學習新的元素化合物,就能自覺地將其吸收到原有的知識體系中。例如,在教學“鈉及鈉的重要化合物”這一內容時,在導學學案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質,更要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元素化合物知識的一般步驟和方法,以便為今后學習氯氣、硫和氮的性質打好基礎。
另外,元素化合物知識導學學案的設計還要注意兩點:一是重視實驗學習,即給學生更多動手實驗的機會;二是創(chuàng)設生活性問題情境,結合鮮活的實例,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問題,以引導學生多角度觀察,創(chuàng)造性地總結規(guī)律。
(2)復習課導學學案的設計
復習課是高中化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對知識的歸納和總結,又是對知識的深化和提升。復習課的作用在于讓學生形成更加清晰的知識脈絡,提高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對此,“學案導學”模式可提高學生在復習課中的參與度,將復習總結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體驗和掌握復習化學知識的方法,最終增強學習能力。
實踐證明,研究性復習是最有效的復習模式,該模式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課本中的脈絡和知識的聯(lián)系,將復習內容轉化為研究專題。例如:以解題規(guī)律為研究對象的題型方法專題、以知識聯(lián)系為研究對象的知識網絡專題等。具體而言,在“鈉的重要化合物”這一內容的復習學案中,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知識點重現(xiàn)”,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可要求學生完成表1和表2(注:表格中的物理性質用文字描述,化學性質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在完成上述表格后,教師再要求學生繪制知識網絡圖。這樣的學案就是研究性復習學案中以知識聯(lián)系為研究對象的知識網絡專題學案。也就是說,學生先通過完成表格的填寫,回顧從前的知識,并對鈉的化合物之間的各個聯(lián)系有了清醒的認識,然后再繪制知識網絡圖。這樣,研究性復習就變得輕而易舉。
三、“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利弊及建議
相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學案導學”教學模式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同時,“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使“教”與“學”的針對性更強,促進教師對學情的研究,令教學活動的安排更加科學。
當然,“學案導學”教學模式也存在弊端,具體包括四點:一是教學手法不靈活,機械抄寫導學學案設計流程,使各種課型套用一個模式;二是過于重視導學學案的設計,弱化課前準備,或以導學學案代替課前準備;三是導學學案中設計的問題過多,加重學生的課業(yè)負擔;四是導學學案的問題設計有時缺乏科學性。
針對“學案導學”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應努力實施五個策略。一是導學學案的設計要嚴格遵循設計原則,以突出學案的科學性。二是必須依據(jù)不同課型、不同學生和不同學習內容,靈活選擇導學學案的設計模式。三是不要過于看重導學學案的使用,要認識到使用導學學案的目的是為了提高教學實效,因此,導學學案不是唯一的教學模式。值得強調的是,導學學案不能代替教案,不能代替教師備課。四是導學學案中的問題難度和題量必須科學合理。五是導學學案的設計應由備課組集體完成,這樣,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減少單個教師的工作量,又提高導學學案的質量。
“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是促進高中生自主學習的有效方法。同時,“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要急于求成,而要參照學情進行設計,最終打造高效化學課堂。
(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中學)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