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的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即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主要表現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自我為主體,主動學習,掌握知識,提高能力。目前,高中課程教學大多仍然沿用傳統的方式,政治也不例外,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得到充分的施展。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政治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以便更好地完成教與學的任務。接下來,筆者就高中政治教學中有關學生主體性的問題進行討論。
一、學生主體作用發揮不夠的原因
在教育教學中,真正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需要有一個過程的。據筆者了解,在當下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還發揮得不夠充分,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
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表現為滿堂灌;以課本為本,死記硬背,表現為題海戰術;學生被動接受,教師給學生灌輸“聽話就是好學生”的思想。長此以往,這些傳統的舊觀念阻礙了教育教學的發展。近幾年,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開始對傳統方式進行改革,但仍有不少教師墨守成規,固守教師為中心的老一套,這就束縛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致使學生被動學習。
2.師生關系擺放的錯位
教育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在教學過程中平等、互助、合作,教學相長,共同來完成教學任務。但在實際教學中,仍有相當一部分教師不能將這一理論與教學實踐相結合,無論從時間、空間,還是課堂自主權等方面都過分放大自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被動地跟著教師的指揮棒走,這樣何談學生的主體作用?
3.功利消極思想的干擾
市場化經濟影響著學校,功利主義思想也影響了學生,尤其是在高中思想政治學科不作為高考學科的改革之后,大多數學生認為學政治對高考無用。這種功利的消極思想直接導致學生不重視政治課學習,就更提不上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了。
二、學生主體作用發揮的重要性
1.思想政治課教學的重要內容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要改變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根據《綱要》精神,高中思想政治課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例如搜集與處理信息、交流與合作、分析與解決問題等。這些內容,正是高中思想政治課需要向學生傳授的內容,更是教學過程中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師生通力合作,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不斷提高學習能力的內容。
2.社會發展對人才的要求
隨著社會的逐步發展,各行各業需要大量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人才來注入新鮮血液。社會對人才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因此,在高中課程的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其自主性、創造性,有利于他們未來更好地融入社會,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取勝。
3.學生成長的客觀需求
高中學生正處于知識結構和思想品德形成的重要階段,已形成較為成熟的自我意識,但是其思辨能力仍有欠缺,在進行自我評價、自我認識和事物判斷時往往會產生困惑,所以,在中學階段,以教師為主導來培養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自我教育的主體,在鍛煉中成長,是學生自身成長的客觀需求。
三、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措施
1.轉變傳統思想政治課教學I8Rw3nWcRTqjgSOIy849mbYvuR1UjWRBJMjxWxHfu9I=觀念
在傳統思想政治課教學觀念中,主張教師處于課堂的“主體”地位,而學生則處于課堂的“客體”地位。這樣的主客體不分明必然會導致學生學習興趣的下降。因此,要想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就一定要徹底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突出的學生主體地位,來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
2.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在教學中,要發揮好學生的主體作用,處理好學生與教師的關系,即友好、平等、合作的新型師生關系,這需要師生共同努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平等合作、友好交流,在和諧的氣氛中完成教學任務,在尊重與民主的前提下因材施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特長得到自由發揮,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采用創新的教學方法
為了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創新,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法就非常有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啟發式教學是教師先要對學生恰到好處的啟發,學生得到啟發后主動學習,自覺獲取知識,從而發揮能力。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除用啟發式教學法外,還要根據學情采用多種教學法,以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
筆者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以下幾點利于學生主體作用發揮的教學方法:
(1)學生自讀
學生自讀是在教師指導下的自讀,目的是通過自讀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內容作全面的了解。關于“學生自讀”其具體做法分三個步驟:一是讀前導入(架橋梁)。先給學生布置自讀任務,從復習上一節內容導入將要學習的內容,架起“舊知”通向“新知”的橋梁,接著創設情境,利用多種教學方式把學生置于情境當中,深入感受。二是讀中提示(定目標)。引導學生泛讀,教師確定閱讀目標、提出問題,使學生依照目標去讀,帶著問題去思考。三是讀后感悟(挖深意)。教師在泛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精讀,學生通過精讀攻克重難點,從而挖掘出深意。
(2)學生質疑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提出問題是好現象,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質疑,學生只有自覺主動地找疑點、找難點,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也有利于主體作用的發揮。學生能不能質疑,會不會質疑,是檢驗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情況的重要標志,也是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重要途徑。通常情況下,學生質疑往往表現出兩種現象:一種是學生提不出問題,需要教師引導。此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鉆研教材、聯系實際,啟發學生的思路。另一種是“人云亦云”。此時,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表獨到見解、個性質疑。
針對這些現象,教師常常采取以下方法啟發學生:首先,拋磚引玉。教師提出某類問題中的一個較淺層次的質疑,引導學生向深層次質疑。例如追問“為什么?”引發學生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思考。其次,旁敲側擊。引導學生拓展思路,產生聯想。如在學習“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這一內容后,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與社會現實相聯系,然后發表見解,說出疑惑,提出質疑。再次,借題發揮。即借“此題”來發揮“彼題”。教師通過學生所熟悉的一些具體事例,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見解,當學生在問題面前疑惑時引導學生多向思維,換角度思考問題,從而闡發出更為全面、更有價值的結論。
(3)學生探索
探索的目的在于讓學生思路明確、抓住重點,同時還能在探索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學生探索絕不是學生的苦思冥想,而是需要教師的引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多邊互動,同時表現出學生個體的獨立思考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
總之,當今的教育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教師應轉變傳統觀念,采用多種方式使學生的主體性得到發揮;正確引導學生以主人翁的角色去學習,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其在學習過程中探索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更多地掌握知識,更快地提高能力。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第一中學)
(責任編輯:徐曉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