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設計之前,語文教師對文本的閱讀,即“文本解讀”格外重要。本文旨在結合實例,從三方面探討小學語文的“文本解讀”。
一、“文本解讀”的相關理論
一般而言,“文本解讀”大致有三個研究范疇,即作者理論、文本理論和讀者理論。本文只探討前兩者。作者理論,即對文本意義的解讀,也就是要追溯作者創作時的本意,并盡可能地將其還原。要根據作者理論進行“文本解讀”,就要全面、具體地掌握有關作者的資料,并以此作為解讀作品的重要依據。文本理論,大致有兩個重點。一是對文本形式的內部研究,即注重形式審美,探索和總結各種審美分析的手段和方法。二是對文本的細讀,即對作品進行仔細閱讀,通過對作品結構、修辭手法和語言張力等的分析,顯示文本的語義。
二、“文本解讀”的相關認識
通過了解“文本解讀”理論,獲得三點有關“文本解讀”的認識。其一,針對特定文本,建立文體感。不同文本應有不同的閱讀方法。在進行“文本解讀”之前,要先了解文本的體裁。例如,小學語文課本里涉及的文體有記敘文、散文、詩歌、小說、說明文和議論文等,它們都有自己的特點,因而閱讀方法不同。其二,針對特定文本,讀出特別之處。在特定的文本中,應讀出其特別之處。為此,一方面應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創作背景,另一方面要細讀文本。其三,針對文本的選擇和修改,進行推敲與思考。編者作為文本的“第一讀者”,已對文本進行選擇和修改,因此,每個文本所在的年段和年級、所在的單元以及所在單元中的位置排列,都具有一定意義。所以,在解讀文本時,要注重對整個單元主題和文本之間關系的推敲和思考。
只有進行深入的“文本解讀”,才能理解文本的意義和價值,把握文本的表達方式、語言風格和藝術特色等,并對文本在單元中的定位有更清晰的認識。
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教師只有進行個性化的“文本解讀”,才能進行個性化的教學設計。
三、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文本解讀”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文本解讀”?筆者結合實例從三方面予以說明。
1.明確文本定位
明確文本定位,即在閱讀文本時,既要深入解讀本單元主題,又要宏觀把握文本在本組課文中所處的位置,還要明晰文本在本組教學中的作用。因為文本入選教材時,編者是按照一定的意圖將其編排到同一單元中的,并已賦予文本特殊的位置和意,因此,越重視編者意圖,就越能實現教學效益。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的“走進西部”這一單元時,教師不能孤立地看待每個文本,而要找到它和單元主題的契合點。具體而言:《草原》一課介紹了西部的迷人風光和質樸民情;《絲綢之路》一課將西部的歷史文化娓娓道來;《白楊》一課介紹了可敬的老一輩西部建設者;《把鐵路修到拉薩去》一課抒寫了西部在新建設者的奉獻中走向金色的未來。這四篇文章,縱向聯系著西部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橫向聯系著西部的文化、風俗、景觀和民情。這一單元便是一張全面認識西部的“人文地圖”,每個文本都是西部的一張獨特“名片”,難怪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走進西部”。
2.進行全方位細讀
在明確了文本的定位后,就要對文本進行全方位細讀。全方位細讀,即從文本的題目開始,一字一句地仔細閱讀。教師應把文章細讀多遍,每一遍重點關注文本的某一特征。具體而言,全方位細讀包括五點。
(1)解讀課題
文章的題目,有的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內容,有的暗含文章的主題思想,有的體現文章的行文線索。所以,從題目入手開始解讀,不失為解讀的一個角度。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的《給予是快樂的》一課時,對于課題,教師應有自己的理解。
筆者是這樣理解的:愿意給予的人是心中有愛的人,愛是給予的孿生姐妹。給予的快樂,在于不求回報,在于看到對方的欣喜與滿足,自己從中得到快樂,所謂“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因此,給予是無私的,給予的快樂是從對方的快樂中體驗到的。當然,在給予中,自己也收獲著對方的微笑和感謝,這使人感到自身的價值——被需要、被愛的和被信賴。所以,給予的快樂是從自己內心當中得到的。
(2)解讀語句
文章的語句,需要細細解讀、品味,以發現文本的精妙;文章的語句,需要細細推敲、思考,以揣摩作者的匠心。例如,在教學二年級上冊的《紙船和風箏》一課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先讀一讀課文的2至5自然段。
松鼠折了一只紙船,放在小溪里。紙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門口。
小熊拿起紙船一看,樂壞了。紙船里放著一個小松果,松果上掛著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祝你快樂!”
小熊也想折一只紙船送給松鼠,可是紙船不能漂到山上去。怎么辦呢?他想了想,就扎了一只風箏。風箏乘著風,飄呀飄,飄到了松鼠家門口。
松鼠一把抓住風箏的線一看,也樂壞了。風箏上掛著一個草莓,風箏的翅膀上寫著:“祝你幸福!”
細細解讀、品味、推敲和思考上述四個自然段,筆者認為,至少蘊含四個信息。其一,科學常識的滲透。松鼠送紙船,小熊送風箏,是因為它們分別住在上游和下游。所以,松鼠送紙船,小熊送風箏,這非常科學。另外,文中的“紙船漂呀漂”“風箏乘著風,飄呀飄”,也印證了這一點。其二,松鼠和小熊都“樂壞了”。為什么?紙船里放的小松果是松鼠最愛吃的食物,風箏上掛的草莓是小熊最愛吃的食物。由此,學生深深感到松鼠和小熊都非常有誠意,想和對方成為朋友,所以把對方最喜歡的東西送給對方。其三,友好的語言表達。“祝你快樂”和“祝你幸福”,這友好的語言表達為學生提供了與朋友交往時的語言范例。其中,蘊含著本單元的主題——“學會交往”。其四,相似的構段格式。對松鼠和小熊的描寫,其段落結構大致相同。
(3)解讀結構
文章的結構體現了作者布局謀篇方面的別具匠心,因此,文章的結構需要仔細揣摩、體會。解讀文章結構的具體策略是:作者表達了什么主題,選擇了怎樣的材料,是如何精心組織的。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的《珍珠鳥》一課時,筆者在“文本解讀”中認真考慮文章的結構特點。作者在文章開頭點明:珍珠鳥是一種怕人的鳥。然而,到文章結尾,作者和“小家伙”之間建立了感情,作者感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怕人”和“信賴”原本矛盾,但在作者筆下,竟十分妥帖,這得益于文章行云流水般的“起、承、轉、合”。
起 朋友送“我”一對珍珠鳥。有人說,這是一種怕人的鳥。(埋下伏筆)
承 從“我把它掛在窗前”直到“我們就這樣一點點熟悉了”,這是一對珍珠鳥從怕“我”到和“我”熟悉的過程。“三個月后”,由于作者“決不掀開葉片往里看”,使珍珠鳥有了安全感,所以它們的雛兒——“小家伙”敢試著出來活動。“我不管它,這樣久了”,“漸漸它膽子大了”,還會和“我”互動。
轉 令作者和讀者意想不到的是,“有一天……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這時,“小家伙”是那么信賴作者。
合 “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既是作者的感悟,又是全文的點睛之筆,與起始處遙相呼應,水到渠成,極為巧妙!
(4)解讀作者
為了深入解讀文章,往往需要解讀文章的作者。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的《石灰吟》一課時,筆者在“文本解讀”中精心地解讀作者。《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由明代民族英雄、政治家于謙所寫,只有短短28個字,是一首具有“托物言志”特點的詩。通過閱讀書籍(《明朝那些事兒》)和收集資料(以前在杭州于謙祠收集的一些資料),筆者梳理了于謙人生中具有重要意義的三個關鍵點:一是少年立志,二是在北京保衛戰中力挽狂瀾,三是承受不白之冤而死。值得注意的是,在抄家時,于謙作為朝中重臣,居然“家無余資”,在令抄家者震驚的同時,于謙“唯清風兩袖”的偉大人格呈現在世人面前。總之,解讀作者對解讀其作品具有重要意義。
(5)解讀風格
“文本解讀”還可從文章的語言風格入手,尤其是針對名家名篇。例如:《白鵝》一文中的反語,風趣、幽默,值得深入品味;《北京的春節》一文中的京腔京調,淋漓盡致地表現北京的風俗特點;《祖父的園子》一文中的原生態語言……凡此種種均是文章獨特語言風格的寫照。
3.“文本解讀”的轉化
有了對單元主題的解讀,又有了對每個文本語言的關照,“文本解讀”最終可轉化為獨特的教學設計。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上冊的“成長的故事”這一單元時,筆者在認真解讀文本后,進行教學設計,具體包括兩點(內容詳見表1):其一,對單元主題的解讀。本單元的主題是“成長的故事”。四篇課文分別是周恩來少年時代立志讀書的故事、外國同齡人獨立游歐洲的故事、“我”小時候拜會大作家的故事以及有關小伙伴成長煩惱的故事。雖然文章的內容和角度不同,但都透視了成長中的各個方面,帶給學生有益的成長啟示。其二,單元語言訓練主要目標。一是學習表達觀點的方法,具體有三個:先談觀點再談原因、先談觀點再舉例說明以及結合名言與警句使自己的觀點更具說服力。二是學習描寫一個畫面的方法,并積累好詞、佳句。三是練習寫作。習作內容是:一個有關成長的故事。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萬松園小學)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