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既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訓練方式,又是理解課文的基本手段之一,還是從文字到語音、語義,從表層意思到潛在情味全面感知的重要方法之一。朗讀是學生對作品的再創造,可使學生積累好詞、佳句,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體驗藝術魅力,陶冶思想情操,獲得思想啟迪,提高審美能力,具有高雅趣味。本文旨在從四方面探討小學朗讀課文的方法
一、朗讀的目標應明確、具體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小學低、中、高三個年級的朗讀提出具體要求: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低年級);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中年級);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高年級)。低年級要求“學習用”,中年級要求“用”,高年級要求“能用”,這既體現了不同年級朗讀要求的不同,又明確了在不同階段要有所側重,還表明訓練朗讀是循序漸進的過程。
朗讀要正確,即不讀錯字音,不丟字添字,不重復,不讀顛倒,不吃字,讀得字字響亮,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朗讀要流利,即從容不迫地讀,速度適中、口齒清晰地讀。朗讀要有感情,即在深刻理解課文內容后,真摯而自然地讀。
在朗讀前,教師應給學生提出具體要求。例如:讀準字音、讀準句子和讀通順課文。教師也可為學生設計幾個簡單的思考題,讓學生有目的地朗讀,在朗讀中感知課文內容。例如:文章寫了哪幾件事或哪幾個人?文章寫了哪些場面?文章的線索或感情基調是什么?總之,教師要根據教材的特點與學生的學習狀況,選擇適當的朗讀形式,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會、思考,在體會、思考中升華、創新。
二、朗讀的方法應靈活、多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朗讀的方法應靈活、多樣,以準確指導學生朗讀,點燃學生的朗讀興趣,激發學生的朗讀感情,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具體而言,朗讀方法包括四種。
1.教師范讀
教師示范,即把書面文字還原為生動的口頭語言,融情于聲,以其聲、其情感染學生,使學生和課文產生共鳴,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范讀旨在讓學生直接領略教師朗讀時語音的輕重、語調的抑揚、節奏的快慢和感情的波動,進而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和情感基調,通其情,會其理。只有精彩的“教師范讀”,才能讓學生躍躍欲試,從而激發他們的想象和創造力。
2.自由讀
自由讀,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的學習狀況,提出幾個層次不同的問題,讓全班每個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問題,并帶著這個問題認真地自由朗讀。這樣,既為接下來的教學打下良好基礎,又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3.分角色演讀
小學生總是好奇、好動和好表現,因此,分角色演讀(朗讀與表演相結合)非常適合小學生,既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記憶,又能拓展學生對課文的想象,還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和勇氣。
4.學生齊讀
學生齊讀,即全班學生一起朗讀,以顯示整體美與團結合作精神,使學生增強集體榮譽感。
只有教師正確認識朗讀教學,采用適合學生的朗讀方法,才能為朗讀的“教”和“學”奠定堅實基礎。
三、朗讀的過程應合理、有序
朗讀的過程可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應合理、有序地開展。其一,初讀階段。在初讀階段,學生需要對課文有整體的感知,初步感悟課文的內容,體會課文的主題思想。此時,根據學生的需求和認知發展規律,宜采用速度較快的輕聲讀或默讀,不宜采用大聲朗讀、齊讀或分角色演讀等形式。例如,在教學《故都的秋》一課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聽課文的朗讀錄音,并要求學生輕聲跟讀。其二,品讀。在品讀階段,學生已對文章的感情基調有了感性認識。這時,教師可設置問題要求學生討論并回答,然后請學生選擇自己較喜歡的語段認真朗讀、品味,從而開始對文章的鑒賞。例如,在教學《故都的秋》一課時,在學生對文章悲涼的感情基調有了感性認識后,教師可設置兩個問題:文章的“形”和“神”各指是什么?文章的中心句(即文眼)是什么?待問題解決后,教師可讓學生選擇自己較喜歡的語段進行品讀,從而開始對文章的鑒賞。其三,有感情的朗讀。在有感情的朗讀階段,學生對文章表達的思想、抒發的情感已有了屬于自己的理解,隨著聲情并茂的朗讀,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越發深刻,學生與文章之間的心靈對話就此開始。
四、朗讀的指導應科學、有效
在朗讀教學中,教師應對朗讀方法進行指導。其中,教師正確的范讀、領讀和多元化的評價、指點必不可少。
1.正確的范讀、領讀
教師可通過正確的范讀、領讀為學生樹立朗讀的標準與榜樣,這就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朗讀水平。具體而言,包括兩點:一是教師對有關朗讀的知識要胸有成竹,即朗讀各類課文時,均能較好地把握語速、語調、輕讀、重音和停頓等。二是教師應具備清晰、流利、飽含情感地范讀、領讀課文的能力。教師正確的范讀和領讀,可使學生在朗讀中充分體會文字的美妙,感受到課文的意境,令學生情不自禁地產生朗讀的愿望。
2.多元化的評價、指點
教師也可通過多元化的評價、指點,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因此,教師可根據不同階段小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內容的不同,采用合適、有效的評價方法,以營造濃烈的朗讀氛圍,促使每個學生的個性充分發展。具體而言,評價方法有三種。
(1)自我評價
學生既是學習的主人,又是評價的主人,因此,在課堂上,教師應引導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即讓學生用自己的方法朗讀課文,然后評價自己的朗讀。其評價內容為:為什么這樣讀?認為自己讀得怎么樣?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怎樣改進?
(2)他人評價
當一個學生不知該怎樣評價自己的閱讀時,教師可請其他學生評價這個學生的朗讀,即他人評價。他人評價能使學生明確自己朗讀的精彩之處和不足之處,并找到改進方法,這不僅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更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民主意識和進取精神。
(3)延時評價
在朗讀過程中,當學生讀得不好時,教師可采用延時評價的方法,即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體會文章的內容,感悟作者的思想,最終使自己的感受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
(作者單位:遼寧省營口市鲅魚圈區紅旗小學)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