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集生成法”,即引導學生把已有經驗與新的道德生活情境有機結合,創造性地生成自己的學習過程。在這一學習過程中,學生先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尋找學習素材,然后理解和表達這些素材,最終嘗試采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采集生成法”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已有經驗,重視他們的情感體驗,引導他們利用已有經驗與新的道德生活情境有機結合,在互相交流與分享活動中,讓問題產生,最終通過共同探討解決問題。
一、新信息生成新情境
采集新信息是品德課堂生成新情境的基礎。為了更好地在課堂上生成新情境,教師既可采用課前采集新信息的教學手段,又可采用課堂采集新信息的教學手段。在課堂上,極為引人入勝的就是師生思維碰撞過程中出現的、預先沒有想到的、富有個性的生成性問題。解答這樣的生成性問題需要新信息生成的新情境。例如,在教學“擁有好心情”這一內容時,教師展示了這樣的教學情境。
爸爸喜歡吸煙,媽媽不喜歡煙味。媽媽經常為這事和爸爸吵架。你聽,爸爸媽媽又吵架了。
“你看你天天吸煙,搞得家里到處是煙味。”媽媽大聲說。
“你連吸煙都要管,你給我點空間好不好?”爸爸不悅地說。
“你以為我想管呀?你吸煙不僅對自己有害,對孩子也不好。你要是嫌我管你,你就搬出去!”媽媽哭起來。
“搬就搬!”爸爸非常生氣。
聽到爸爸媽媽吵架我就心煩。
根據這一教學情境,教師提問,請學生回答。
師:如果你們遇到這樣的事情,會如何解決?
生1:勸爸爸戒煙。
師(露出贊許的笑容):你采用溝通的方法解決。
[教師板書:溝通。]
生2:我爸爸從來不聽我的勸告,他總是叫我少管他的事情。
[教師一時愣住了。]
……
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水平,沒有辦法解決遇到的煩惱。于是,課堂教學陷入僵持狀態。此時,教師采集的新信息具有重要意義。新信息既可是吸煙有害健康的事例,又可是關于勸說的技巧。新信息可供學生參考與嘗試。由于新信息的介入,新情境出現了。于是,學生在新情境中探討與交流。這樣,原有教學情境中的問題迎刃而解。
二、新信息具有預設性
預設高質量的教案,既是教師經驗的積累,又是教學機智的展現,其中蘊含教師的教育教學智慧。“采集生成法”要求教師依照教學內容,研究學生思維發展的方向,對學生在信息資源收集活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預設,擬定出生成性問題。當新情境出現時,如果教師能憑借具有預設性的新信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那么教師就能超越預案,推動新局面的有效發展。例如,在教學“我換牙了”這一內容時,教師提供了這樣的新信息。
生:蛀牙對牙齒有損害嗎?
師:有損害,所以換牙了要學會保護牙齒。如果有蛀牙就要馬上治療。同學們,你們平時如何保護牙齒?
……
師:大家說了那么多保護牙齒的方法,都非常有道理。其實,最主要的護牙方法還是每天飯后漱口、早晚刷牙。你們平時是怎樣刷牙的?我請三個同學到前面演示刷牙的方法。請其他同學認真看,說說這樣的刷牙方法是否正確。
[三個學生在前面演示刷牙的方法。]
師:這三個同學演示的刷牙方法是否正確?什么是正確的刷牙方法?我們聽聽牙科專家的講解,同學們可以模仿牙科專家演示的刷牙方法。
[展示課件:牙科專家演示刷牙方法,學生跟著模仿。]
師:是的,如果刷牙方法不正確,不但刷不干凈,還會把牙齒磨壞,所以,我們要牢記正確的刷牙方法。
……
課前,我采集到兩個新信息:一是有20%的學生害怕蛀牙;二是學生的刷牙方法各式各樣,不明確刷牙的正確方法。然后,我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情感態度設定學生可能生成的問題。課上,當學生無法解決生成性問題時,我通過展示課件讓學生了解牙科專家演示的刷牙方法。新信息(有關正確刷牙方法的知識)既給予學生極大的幫助,又培養學生正確的認知態度。可見,在思想品德課堂運用“采集生成法”時,新信息須具有預設性。只有具有預設性的新信息才能靈活地捕捉、調控學生生成的問題。
三、新信息具有多樣性
學習是信息收集、加工和傳播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總會對教師的提問、同學的發言、討論的結果及課堂上呈現的生活事件等作出反應(贊成、反對、同情、厭惡、修正和補充等)。在這一過程中,會產生多樣的生成性信息,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信息要有敏銳的感覺和準確的判斷,以便作出恰當的反饋。在多樣的新信息中,一次課堂對話和一次中肯評價最為典型。
1.一次課堂對話
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思維動態轉化和生成的過程,及時捕捉亮點,開發學生的創新潛能。例如,在教學“誠實是金”這一內容時,學生都在交流“如何做誠實的人”以及“誠實給我們帶來的好處”。突然,一個男生低聲說:“太誠實也不好。”這讓教師始料不及的情況恰是課堂動態生成的真實寫照。于是,教師追問學生為什么會這樣想。學生說,有一次和表弟一起拿了媽媽5元錢,后來自己老實交代了,被媽媽痛罵一頓,表弟沒有說,反而逃過一劫。這時,有幾個學生對那個男生“太誠實也不好”的觀點表示贊同。教師馬上問:“同學們是不是都這樣認為?”立刻傳來反對之聲:“當然不是。”于是,一場有關“誠實”的討論會開始了。最初,認為“太誠實也不好”的學生有17人,約占全班人數的三分之一。接著,熱烈的討論開始了,學生是主角,教師負責點撥和解釋。通過激辯,大家最終認為“誠實是金”。在這次課堂對話中,學生的智慧碰撞促進了全班的思維創新,從而使品德教學走向豐富、鮮活與深刻。教師審時度勢,以足夠的教學機智,將生成性問題變成新的教學資源,最終展現教學亮點,煥發課堂活力,讓學生在辯論中感悟和體驗。
2.一次中肯評價
新課程改革更為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包括學習興趣、探究興趣、自我評價以及學習過程中的生成性問題。為了踐行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教師應抓住課堂中稍縱即逝的生成性資源,鼓勵學生質疑、探索和表達,尊重學生的提問,指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適當激發并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在教學“讀懂爸爸媽媽的心”這一內容時,教師請家長與學生一起上課,以家長與學生對話為主要交流形式,使課堂充滿真情實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發現有個學生(其父母離異)伏在桌上痛哭,面對這樣的生成性問題,教師推翻原有的教學設計,走過去擁抱那個學生。總之,教師用行動代替言語,使學生既得到關注與關愛,又樹立對學習和生活的信心。
在小學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要善于處理生成性問題。例如:有的生成性問題可轉換成大家的問題;有的生成性問題須進行個別處理;當堂發揮價值較高的生成性問題須花費更多時間處理,當堂發揮價值不高的生成性問題則可少花時間,淡化處理。
(作者單位: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第十九小學)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