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指出:以農村教師為重點,提高中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可見,農村教師整體素質的提高對當前農村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具有重要意義。由此,我們不禁想起近代我國一大批知識分子開展的如火如荼的農村教育運動,其形式多樣,內容廣泛,影響深遠。當然,當代農村教育與現代農村教育之間存在教育理念和實踐道路上的諸多差異,但其試圖通過教育改革農村結構,全面示范并推廣至社會領域,實現富國強民的目的是共通的。
以晏陽初、梁漱溟和陶行知等為代表的教育思想開拓者和實踐探索者領導了近代農村教育實驗運動,并被傳為中國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話。晏陽初的平民教育思想與實踐、梁漱溟的農村文化教育思想與實踐及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的思想與實踐,構成了近代中國農村教育的核心主體——教師行為模式塑造的基本范式。而近代農村教育中關于農村教育思想、對農村教師的素質要求與當前關于農村教育的思想、對農村教師的素質要求一脈相承。因此,通過追溯近代農村教育先進理念的淵源與發展探討現代鄉村教師的素質塑造較有必要。
一、近代農村教育特征探析
1.悲憫救世的人文情懷
在近代農村教育運動中,雖然教育家的側重點迥異,但他們均懷著救世的情懷到農村從事教育改革運動,以更新教育觀念,實現民族振興。
例如陶行知帶著“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的生活教育情懷,投身農村,推行以“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為理念的鄉村教育實踐,培養了大批農家學生。又如梁漱溟重視受教育者的人文道德教養問題,認為德性之知優于見聞之知。因此,將塑造理想的人格作為教育的培養目標,強調成人或全人的教育理念,以突出個體主動性在教育過程中的意義,著眼于把人培養成全面發展的、高尚的人。可見,他們的思想鮮明地體現了愛國情懷,閃爍著悲憫救世的人文情懷。
2.科學務實的教育態度
近代中國社會管理模式較為混亂,而農村教育管理更是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循,但教育家并沒有照搬西方現成的經驗模式,而是依靠科學務實的求真態度和大膽的創新精神,摸索具有中國農村特色的教育規律,形成融合西方先進教育觀念和中國農村社會實踐的模式,強調“自尊自信,自己創造”,反對因襲陳法。
在實驗之前,教育家對農村的經濟狀況和農村的教育狀況進行了大量調查和深入研究,以掌握當地的歷史、風俗、生活狀況、物產和人口等方面的情況,再因地制宜地制訂實驗計劃或進行跟蹤、溯源式的研究。
例如晏陽初將導致農村教育問題的原因歸結為“愚、貧、弱、私”,提出有針對性地實施文藝、生計、衛生和公民等四大教育,融合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實現農村社會的科教農一體化發展。又如梁漱溟認為,農村教育的關鍵在于從農村文化開始積累,以構建中國文化,而文化重建又需要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只有深刻地理解中國農村和整個社會,才能有效實施。因而,梁漱溟主張采取追根溯源式的研究方法改造農村的文化秩序,以實現民族再造。再如陶行知放棄了大城市優越的教育條件,在農村創建曉莊學校,并在實踐中為其制定了三個切實可行的培養目標: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和改造社會的精神。
3.傳統而生活化的教育手段
農村傳統的文化資源和天然的生活環境為農村教育注入了豐富的內涵,教育家科學務實的教育態度使其對農村教育和農村社會有了較深的認識與理解,有利于構建符合農村生活和自然需求的教育模式。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教育家根據農村的具體特征和農民的訴求,設置了相應的動物選種、家庭工藝、合作社和農產市場等應用型課程,培養了一批有創造力和生產力的基層行家里手,使農民獲得了知識和技能。另外,在教育資源的選取方面,他們始終注意妥善處理傳統文化與市場訴求的關系。
例如陶行知提出兩個理念。一是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二是到處是生活,即到處是教育;整個社會是生活的場所,亦即教育的場所;生活教育即終身教育,即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接受教育。又如1931年3月,梁漱溟等人開始籌辦山東省鄉村建設活動,在一年的合作運動中,共成立了六種合作社,即美棉運銷合作社、蠶業產銷合作社、林業生產合作社、信用合作社、信用莊倉合作社和購買合作社。再如晏陽初充分挖掘農村風俗和生活習慣等文化資源,利用秧歌、鼓詞和民間文藝等傳統文化元素建造劇場、劇團,讓農民參與編演。
近代農村教育采用傳統生活化的教育資源,融合生活教育、人文教育和價值教育,力求探尋傳統而生活化的教育手段,符合當前中國農村的教育實踐與改革需求。
4.完滿的教育目的
近代農村教育既是一部教育發展史,又是一部農村社會改造史,充分體現了當代教育運動的整體性和系統性。
從內容方面看,農村教育涵蓋了衛生、道德、禮儀、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教育內容,把自然與社會融入教育的整體規劃中,形成農村教育的系統工程。例如梁漱溟在20世紀30年代所實施的農村教育的全部過程可概括為:農村建設之教育是社會與個人結合的教育、農村建設之教育是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為一體的教育、農村建設之教育是知識分子與農民結合的教育及農村建設之教育是“政教合一”的教育。
從個體方面看,農村教育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和人格完善的人,即“有健康的身體”“有獨立的思想”“有獨立職業”的身心全面發展的“整個的人”。
在特殊時代背景下,持有農村教育改革理論的教育家對農村教育的本質進行哲學反思。由于充滿對社會現實的關注,擁有對教育理想的執著追求,并進行深刻的哲學反思,因此近代農村教育實踐具備應有的靈性和指導意義。此外,近代農村教育不僅立足救國,更立足救人,既追求完滿的教育目標,又帶有明顯的唯物主義思想,因而對我國當前的農村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二、對當代農村教師教育發展的啟示
1.以教育為生存方式和價值訴求的理念
教育是一項良心事業,蘊含教師對人生價值的追求,需要投入較多的情感和精力,秉持心中的善念。農村教師應以近代知識分子為榜樣,視教育為己任,將農村教育融入生活,用一生的心血實踐教育夢想,尋求自身的存在方式和人生價值。首先,農村教師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農村教育事業中,保持思想獨立和人格獨立,在農村教育工作中尋求教師人生的自覺領悟,祛除農村教師保守封閉、機械服從的行為方式。其次,立足農村教學實踐,依托農村悠久的傳統、自然的生活資源以轉變教學模式,在實際教學中催生教育智慧,探求教育本質,提高農村教育質量和自身生活質量。最后,農村教師要把對教育本質和教育真理的執著追求作為實現人生價值的動力源泉,減少教育的功利性和盲目性。
2.具有時代感、責任感的改革意識
近代農村教育家認識到傳統教育不能適應時代需求,因而決定傳承愚公移山的精神,秉持“除文盲作新民”的宗旨,努力致力于農村教育改革。這體現了責任感、時代感和改革意識。這種積極改革的精神值得我國當前的農村教師借鑒與傳承。由于路徑依賴、農村封閉的環境及教師自身條件不足等原因,客觀上剝奪了我國農村教育改革中教師教育的創新權,導致農村教師在教育改革中出現態度不明朗、角色定位不明確和職責模糊等現象。因而,我們要意識到農村教育改革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調適過程,要實現與農村管理領域相適應的善治,需要在政府的主導下進行多元主體參與下的改革。為了使農村教育具有時代感、責任感和改革意識,需要處理好兩大關系。首先,處理好個體訴求與教育行政改革的關系。農村教師長期在基層教學,貼近學生,接近生活,其本身又在改革之列,理應成為農村教育改革的中堅力量。因而,農村教師應以積極的姿態探求農村的教育訴求,從等待行政改革轉向前瞻行政改革,實現農村教育改革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模式互動。其次,處理好思想觀念與外部環境的關系。農村教師要時刻關注外在環境的發展和變化趨勢,實現思想觀念和外在環境變化的互通與互融。這包括兩方面含義:其一,農村教師要有理性的批判思維,有自我教育的意識,樹立教育自主權;其二,農村教師要不斷更新理念,讓改革思想伴隨教育和個體生存方式的不斷發展。
3.傳承歷史文化的教育觀念
近代知識分子在農村教育實踐中,利用農村地理環境、文化風俗等作為教育資源,同時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將其與現實結合,發起頗具特色的農村教育運動,對當今農村教育改革具有較大的啟迪意義。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自尊、自信的源泉,是人類賴以生存與繁衍的精神家園。當代農村文化在市場化、社會化的道路中已出現支離破碎的跡象,許多農村學生未能真正融入城市,而農村文化根基又不牢固,只能游離于農村與城市的真空中。因此,農村教育要利用地方豐富的文化教育資源,傳承和創造厚重的農村歷史文化。傳承歷史文化意味著農村教師要更新觀念,認識到歷史文化與教育的相互影響。此外,教師要以新課程改革為平臺,在實踐中達到教育目的,自覺學習歷史文化,扎根農村生活,以促進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轉型。
4.培養行動研究型教育者
“行動研究型教育”,即以教育為生存方式和價值訴求的外在表現,是正在闡述教育人生的實踐活動,展現的是一種積極干預的人生狀態,來源于對教育的信仰和對教育本質的追問。它要求具有行動研究素養的教育者首先應自覺促成自身成長,把良知、責任感、理性與實際工作緊密結合。在近代農村教育運動中,晏陽初、梁漱溟和陶行知等教育家運用社會學中的田野調查法對農村教育進行系統研究,從社會實踐到調查報告再到行動方案,體現了研究的系統化和科學化,履行了行動研究型教育者的職責,符合當代所倡導的科學教育思想。農村教師要成為“行動研究型教育者”應具備三種能力。首先,教育意識全面覺醒。擁有對教育學的獨到理解與覺悟,并把這種覺悟滲透在教學實踐中,獲得教學實踐的思想資源并逐漸擺脫外在的常規性與權威性束縛,從而獲得對教育真諦的悟知。其次,批判反思的能力。即秉持獨立的人格,保持探究的精神,對自己與他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從備課、上課到課后,包括課堂設計、重難點、舉例、師生關系及教學理念與方法等)進行整體性反思和理性批判,對于教育問題具備專業的敏感性和足夠的判斷力,能夠對現有的教育理念提出實質性的質疑。最后,兼收并蓄的能力。農村教育要從自我思維、定式思維和書本思維中解脫出來,吸收、融合各種新思想、新生活,把城市文化與具體農村教育實踐相結合,與農村需求相結合,形成行動研究習慣。
近代農村教育家試圖通過教育改造農村,改造文化,改革社會,最終實現富國強民的目標。其理論與實踐在當時產生了積極影響,也為當今的農村教育留下寶貴遺產。農村教師應在合理借鑒的基礎上內化近代農村教育的精神內涵,以有關教育政策和《綱要》為根本指導,結合當代農村訴求,形成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和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和專業化的農村教師隊伍。同時,還應認識到,在農村教育改革中農村教師必定要經歷一個漫長、樸素和平凡的人生。農村教育改革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過程,需要法律的指導、政策的支撐和全社會的關注與重視。
此文系基金項目:2012年度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應用對策項目“中原經濟區建設中鄉村職業教育發展對策研究”(DC072)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