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已成為基礎教育研究的熱點之一。藉此,筆者結合“四段一案一回頭”的課堂教學模式,談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的五個策略。
一、優化教學結構,使課堂教學更加有序
“四段一案一回頭”的課堂教學模式以“以生為本、精講精練、注重思維、發展潛能”為宗旨。針對數學學科,可構建起“回看練習——精講精練——當堂反饋——總結提升”的課堂教學結構。首先,“回看練習”是課堂教學結構的亮點。具體而言,“回看練習”具有三方面意義:一是解決知識遺忘的問題,夯實“雙基”;二是幫助學生理解較為復雜的問題,有效培養學生的認知和理解能力;三是通過有針對性的復習,把相關的新舊知識相結合,使學生能夠融會貫通。其次,“精講精練”是課堂教學的核心要求。具體而言,“精講精練”具有兩方面意義:一是構建以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中心的“主體性課堂”;二是夯實“雙基”,促使學生積極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認真總結和歸納解題規律,逐步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優化教學目標,使課堂教學更有方向
制定初中數學教學目標時,要“以生為本”,樹立學段目標意識,倡導“循序漸進、分層實施”的原則。具體而言就是:初一、初二強調打基礎,學生要通過兩年的數學學習夯實數學基礎,掌握數學的學習方法,形成較強的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這一內容時,其教學目標被規定為“靈活運用”這一層次,其實,大多數學生可能在單元或學期結束時才能達到這一層次的教學目標,極個別學生可能還要經歷更長的學習時間(到初三總復習時)才能達到這一層次的教學目標。基于此,必須根據學生實際的學習水平和認知能力制定每堂課的教學目標。
三、優化教學內容,使課堂教學落到實處
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深入分析教材和學情,選擇最主要、最基本和最本質的內容,使“精講精練”落到實處。
1.精心設計例題和習題
例題、習題是幫助學生內化數學基礎知識、形成數學基本技能、逐步探索數學解題規律和培養數學思維能力的重要內容。教材、教輔用書為開展課堂教學活動提供了豐富的、具有較強針對性的例題和習題。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需要,精心選擇和靈活處理,使例題和習題的內容體現量力性、典型性、分層性、多樣性和靈活性,既使大多數學生達到學段的基本目標,又滿足優秀學生的學習需求。
具體來說,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既應有培養“雙基”需要的基礎性例題和習題,又要有培養數學思維和數學素養的較為復雜的例題和習題,這需要教師認真研究和分析教材中的例題和習題,從而有針對性地設計開放性問題和變式題,使學生在分析題目的過程中,發現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體會解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和深刻性,樹立探索和創新的意識,進而鍛煉學生克服困難、勇于攀登的意志。
2.有機滲透數學思想
數學思想既是數學的精髓,又是數學知識轉化為數學能力的橋梁。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以數學知識為載體,把數學思想有機地滲透其中,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數形結合”思想是重要的數學思想,它在有理數、列方程(組)解應用題、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和函數及其圖象等代數問題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即通過圖形使抽象的代數概念及復雜的數量關系直觀化。
例如:已知-a
這是一道較為復雜的代數題,綜合了“相反數”“絕對值”及“有理數大小的比較”等知識點。解答這道題,可先確定出a、b、c和d的正負性,然后再比較它們的絕對值。這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運用“數形結合”思想,在數軸上標出相關的點,從而迅速得到結果。
四、優化教學方式,使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主
數學學習是學生自主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機會,努力使教師和學生成為學習的共同體,為學生的學習活動創造良好的環境。
在新課程的引入、新知識的生成、數學規律的探索和解題方法的研究等方面,教師均可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下積極思考、自主探究,學習數學知識,掌握數學規律,體會數學方法,發展數學思維。
例如在教學“同底數冪的乘法法則”這一內容時,教師應從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入手,并將后續知識前置,使問題更具挑戰性,從而樹立學生的問題意識,最終有效解決數學問題。
五、優化教學評價,使課堂教學具有反思性
課堂評價是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內容,它對激勵學生學習、反饋教學效果和調控教學進程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采取“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式多樣”的評價思路,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結果,又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過程;既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又關注學生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為了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教師應做到三點。
1.優化評價方式
“優化評價方式”,即由單一的“教師評價”轉變為“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及“學生互評”等多元評價的方式。例如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不要急于點評,而應追問:你的思路及依據是什么?這樣做的目的是:既讓回答問題的學生自我評價、自我反思,又給“學生互評”創造條件,更引導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又如,當學生板演出錯時,教師也不要急于分析錯誤的原因,而應讓其他學生訂正錯誤并予以點評,以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和勇于表達的學習品質。
2.優化評價內容
“優化評價內容”,即由“事實性的終結評價”轉變為“激勵性的過程評價”。數學活動集中表現的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因而,對學生的評價不僅要有“結果性評價”,更應有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程度、自信心、合作交流的意識、獨立思考的習慣和數學思考的發展水平等的“過程性評價”。對于“過程性評價”,教師應以激勵性的語言為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當然,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必須通過講解、示范或組織討論等形式幫助學生解決。
3.優化評價手段
“優化評價手段”,即由課后的“作業評價”轉變為課堂中的“當堂反饋”。“當堂反饋”,即在課堂上由學生高效地完成“當堂檢測題”,然后在教師的組織下進行評價與反饋。對學生而言,“當堂反饋”能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效果,快速獲得矯正性信息,及時糾錯與補漏,達到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對教師來說,“當堂反饋”可全面、快速地獲得反饋信息,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調控。需要說明的是,“當堂檢測題”要以基礎訓練題為主,適量設計一些拓展性訓練題,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