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實現我校第一個五年(2007—2012)發展規劃,我校從“校風”建設入手,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努力形成“文化引領、特色發展、品質立校”的目標追求。在“校風”建設的過程中,大致有兩方面感悟。
一、“校風”的意義
“校風”是校園文化的集中體現。具體來說,有三方面意義:其一,“校風”是衡量一所學校教育質量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標志;其二,“校風”是學校創品牌、樹形象的重要保證;其三,“校風”既是學校的精神風貌,又是學校的立校之本,直接關系到學校的生存與發展。歸根結底,“校風”決定學校的風格,“校風”是凝結集體力量的源泉。
1.“校風”決定學校的風格
“校風”一旦形成,便成為學校的標志性特征,具有穩定性和持久性,能在本校內和社會中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例如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曾倡導“兼容并包,學術自由”的“校風”,當時產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又如毛主席曾親自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確立著名的“三八作風”(總結成一句話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樸素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概括成八個字是:團結、緊張、嚴肅、活潑),后成為解放軍全軍學校的“校風”。因此,重視“校風”建設應成為校長立校、興學的基本理念之一。
2.“校風”凝聚集體的精神力量
“校風”凝聚集體的精神力量,可對集體成員產生持久、穩定的影響,使集體保持統一與和諧。我校以“誠信雅智,和融致遠”為校風,旨在引領學校師生、員工待人真誠、講求信義、舉止文雅和思想睿智,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修養,具有愛美求真的心靈和情懷,成為有靈魂、有個性的現代中國人。通過學校搭建的“和諧之橋”(我校以“橋”作為核心理念),達到和美幽韻、融洽無間、格物致知和思維宏遠的人生境界。
二、“校風”的形成
學校具有良好的“校風”,至少需要六個要素:良好的“教風”、良好的“學風”、良好的“形象”、師生的“自覺行為”、深入而持久的“堅持”和校園生活的“美”。
1.良好的“教風”
“教風”是在校教師在治學態度、科學研究和教書育人等方面形成的良好的工作方法、健康的精神風貌和純正的育人風氣的總稱。“教風”是學校文化與理念系統的重要載體和表現形式之一,直接影響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教師的教育教學效果及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業成績,是形成“校風”的根本保證。我校以“授之有道,文行廣大”為教風,承接“文以載道,學行天下”的校訓,深化“誠信雅智,和融致遠”的“校風”,引導教師具有共同的政治理想,時刻同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目標保持一致。從具體落實的角度看,學校可把培養良好的“教風”同素質教育的培養目標相結合,通過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和專業技能,不斷超越自我,實現教學相長。
2.良好的“學風”
“學風”既是學生群體在學校學習過程中養成的穩定的、共性的和具有傾向性的良好精神風貌,又是學習精神、態度和方法的集中反映,還是保證“校風”形成的重要前提。我校以“學而習之,競立于世”為學風。具體而言,我校的“學風”有三點內涵:一是培養學生勤于汲取新知,善于內化新知,掌握適應社會所需的知識技能;二是敢于競爭、善于競爭,在競爭中發展,在競爭中創新,在競爭中飛躍;三是成為具有崇高理想、高尚道德、優美情操、扎實知識和深厚文化的現代人,以出色的交流能力、完善的人格,服務于世界和社會。
為了建設優良的、有利于“校風”形成的“學風”,學校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榮譽感與自豪感。為了培養學生的榮譽感與自豪感,學校應注重一切工作都追求卓越、富有成效。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信心,形成高昂進取的氣氛。另外,學校應注重保持個性,使之成為學校的標志和特征。例如我校的小學生放學回家時總是排隊走,從而形成特有的風氣。又如我校一年一度的“和融競進”運動會、國學誦讀比賽和英語義賣活動等,學生不僅踴躍參加,更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形成為集體爭光的思想。
3.良好的“形象”
“校風”具有抽象性,因此需要將其“形象化”和“直觀化”,即樹立良好的“形象”,這就要求學校注重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和學生干部的骨干作用。例如我校在貫徹《中小學生文明規范》時,發現學生被動接受的效果不理想,于是我校值周教師和值周學生一起站在校門口,見到校領導、教師和學生均主動問好,并帶頭維護校園環境衛生。就這樣,沒過多久,學生見到校領導、教師和其他學生時均主動問好,并主動維護校園環境衛生。另外。我校進行“校園文化”建設,建立“校史館”,使之成為學生的校內教育基地,并通過校園廣播、電子屏和光榮榜等形式提出行動口號,開展星級班級評選等活動。這也是我校良好“形象”的體現。實踐證明,只有學校善于樹立良好的“形象”,才能較好地踐行“校風”和“學風”。
4.師生的“自覺行為”
“校風”形成的標志即“校風”的要義衍化成師生的“自覺行為”,就是成為師生的習慣。就“校風”而言,只有成為師生的習慣,才算形成,才能傳承。如果良好的“校風”已經形成,并成為師生的“自覺行為”,那么即使有著不良習慣的新生來到這里,也會受到感染、觸動心靈,改掉不良習慣,被學校的優良“校風”同化。
5.深入而持久的“堅持”
學校是個“開放系統”,在多種復雜因素的作用下,學校形成的“校風”可能會發生變化,如果不繼續加強工作,那么“校風”可能變得面目全非。所以,“校風”在定型之后,還需要深入而持久的“堅持”。這就需要一種“精神”,即把好的習慣堅持下去,不為任何困難、干擾所動搖。從具體做法上說,常用的強化方法有布置、檢查、對比和分析等。只有深入而持久的“堅持”,良好的“校風”才能鞏固和傳承。
6.校園生活的“美”
良好的“校風”還可與校園生活的“美”相結合。學生的校園生活必須“美”。具體而言,有三方面。其一,“美”即有趣、引人入勝和含有某些游戲成分。其二,“美”即美麗的校園環境,美觀、大方、干凈和整潔的學生服裝,“人性化”的學生管理措施及各種豐富、生動的校園活動。其三,“美”即學生間的美好關系。例如學生之間的禮儀、新生的入學儀式等,既是“校風”的“形象化”與“定型化”,又可使集體生活變得更加有趣,還令個人同集體緊密相連,并通過對學生的心理作用促進良好“校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