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育,好人生”,這是北師大著名教授肖川新出版的新書書名,這里,筆者借用肖教授的書名作為本篇論文的題目,希望與大家一起來分享在綠色教育思想理念的引領下,作為一名班主任的新體會。在學校教育中,“好教育”的主要施教者是教師,“好人生”的受益者則是那些來自千千萬萬個不同社會層面,家庭經濟、文化教育背景和年齡各不相同的學生。
一、做好“平等中的首席執行官”
有的西方學者強調,在學校、教室這個“文化生態圈”中,教師角色被界定為“平等中的首席執行官”,教室是一個觀念的生態圈,教師是看守這個生態圈的管理員。
過去我們班主任常常把自己比作母親,愛學生就像愛自己的孩子。筆者在工作中發現,90后的學生不僅需要母愛,還需要朋友。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父母忙于工作,沒有時間與孩子溝通,這使得他們有話不知向誰去說,特別是那些心靈脆弱的孩子更需要有個好朋友去理解、傾聽他們訴說。因此,筆者在工作中努力成為每位學生的朋友,甚至有些語言也學著他們的口氣,以便更好地融入到他們之中去,得到他們的信任。例如,面對中學生交朋友問題,筆者改變了以往請雙方家長堅決制止的方法,而是以一個好朋友的身份幫他們分析,給他們出主意,使他們能夠冷處理早戀問題。
二、對“每一個人都有成為好人的需要”充滿信心
《好教育,好人生》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對美好人生充滿向往,對每一個人都有成為好人的需要充滿信心,無限相信良好教育的力量是一個真正的教育者的精神修養”。我們學生家庭不美滿的較多,在學習過程中被遺忘和冷落的經歷較多,自卑和不自信的較多,這種特殊性就要求我們要用一顆真誠的愛心引導學生發現自我,以樂觀向上的心態去面對人生,使自己得到信心。用積極的方法引導學生養成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樹立成功的心態。筆者想用一個例子來理解這句話。例如:筆者班上XX同學,高一經常曠課,剛開學兩周就因抽煙被記過處分,不久又離家出走,當時他媽媽非常著急,懇求筆者幫助她找孩子。筆者經過多方努力,從一個同學那知道他的QQ號,于是筆者只要有時間,無論他在不在線,都給他留一段話。也許是筆者的真誠感動了他,過了4天他真的回家了。他媽媽帶他來到學校做好了被退學的準備。但筆者并沒有訓斥他要求他退學,因為當時筆者在網上給他承諾,如果他能回家,回來上學一定不會責怪他的錯誤。就這樣他留了下來。一年多來,雖然他經常犯錯誤,但是筆者看到了他的進步。
三、好教育就是要學會等待
學會等待,教師能夠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能夠用從容的心態對待自己所做的工作:不急于求成,不心浮氣躁,不指望一次活動、一次談話就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真正的教育只能建立在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上,建立在寬容和樂觀的期待上。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與人心靈距離最短的時刻,存在于無言的感動之中。筆者班上XX同學,是位東北女孩,敢說敢做,剛來的時候抽煙、染發等。第一次發現她抽煙的時候她說不會有第二次,過兩天筆者又發現她在教室抽煙,她說自己控制不住,也知道筆者不會再給她機會了,怎么處理都行。面對這種情況筆者再一次在矛盾中作出了選擇:我要給你機會,但是你得當班長。她愕然了,怎么可能讓她這樣的人當班長呢?筆者說:“因為我相信你的能力,只要你有好的愿望一定能成功。”就這樣經過兩年的努力,XX同學不僅改掉了身上的全部惡習,還當選為學生會干部,被評為區優秀團干部。
四、綠色教育的最高目標是追求成長的生態平衡,強調可持續發展
筆者班上的學生來自全國不同的省市,有的學生已經三四年沒有上學了,很多孩子對學校的規章制度不理解。因此,筆者利用剛開學學習規范化的時間和班會的時間給他們講先做人再做事的道理,潛移默化地感染他們。每天筆者都親自帶領他們去做值日,大掃除的時候指導他們如何擦玻璃。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班集體各方面的工作都能做得井井有條,特別是文明禮貌、衛生、儀表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出色。
學生的發展就是教育的發展,教育的發展就是社會的發展。判別教育是否成功的標志之一就是看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狀況。綠色教育就是讓每一個學生在突出個性的基礎上激起發展的欲望,實現全面發展、最佳發展、可持續發展。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能成才。筆者經常在班級中鼓勵學生參加各種活動,發揮他們的潛能,讓他們在活動中體會成功的快樂,體會學習的重要性。一年多來,筆者班上學生參加學校各類活動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例如,班上的小胖學習非常吃力,但喜歡跳舞,為了能在新年聯歡會上表演街舞,每天晚上放學留下練舞,體重二百多斤的他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二十天體重減了十多斤,最后終于獲得全校最受歡迎的節目一等獎。
五、充分利用好綠色教育的媒介——網絡
隨著網絡的普及與飛速發展,網絡游戲、電子書、網絡聊天等正在充實著學生的大量課余時間,有的學生甚至于上課用手機聊QQ、看視頻。班主任如何利用這個高科技媒體對學生進行教育也是一個很值得探討的問題。
班主任課一般較多,有些問題不能及時解決,而利用網絡這個平臺能夠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特別是有些不好當面說的事情能在網上溝通。今年開學的時候,筆者在外地學習,開學的前一天,筆者在班級的群里留言:“親愛的同學們,兩個月沒見了我很想你們。明天就要開學了,但是我卻不能和你們相聚,因為我在貴陽學習。我雖然不在,但是我知道你們第一天肯定要大掃除。親愛的孩子,你們一定會很辛苦很累的!我好想和你們一起去做,沒有辦法,只能說一句,辛苦了,孩子們!”一會兒,筆者就看到了很多的留言:老師您放心吧,我們會做好的。老師我們換教室了。老師我們班全到了,干得很出色。老師我們盼您早日回來!就這樣,通過網絡這個平臺,筆者與孩子們建立了很好的關系。
六、綠色教育就是要關愛每一個學生
在教育中,如果我們能用心去營造一種充滿真情與關愛的氛圍,良好的教育就有了最切實的保障。
“教育就是服務”的觀念落實到日常的課堂教學之中便是盡可能地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機會,讓學生更多地體驗被人關注、被人愛護的溫暖與幸福,更多地體驗自由探索與成功的快樂和自豪,更多地感受人性的光明與和煦,感受仁慈、寬容與敬業的力量。真正良好的教育一定是最具服務精神的教育。
要想真正做好班主任工作,就要關愛每一位學生。在中秋節的時候,給每位基金特困生送去月餅和蘋果,讓他們體會家的溫暖;放寒假的時候,給特困生帶去路上的吃的;住宿的孩子病了,帶他們去醫院看病,把他們真正當成自己的孩子。
面對過去,感受到收獲的喜悅;面對未來,感受到希望無限。記得一位哲人曾經說過,如果你想很快看到遍地綠色,你就種草;如果你想儲備棟梁之材,你就種樹。人們選擇了種樹,因為人們知道綠色教育的形成非一日之功,也遠非一蹴而就,它還需要真功實效,才能根深葉茂。給孩子一片潔凈的天空,讓學生們能享受到清新的綠色教育,將是班主任永恒的教育追求。
(作者單位:北京市黃莊職業高中)
(責任編輯:馬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