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職業學校(中職學校)培養的是初級技能型人才,市場需求大,加上各個學校積極推薦畢業生就業,中職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率較高。2013年2月,教育部曾指出,中職生就業率高達95%,超過了大學生的就業率(90%)。但中職學校畢業生就業后頻繁出現“離職換崗”現象,就業穩定性差,崗位適應能力低,還有部分中職學校畢業生存在就業難的情況,這給中職學校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帶來不利影響。
筆者曾對所在學校已畢業的一個計算機班的學生(42人)做過就業跟蹤調查。就業一年后還在原崗位的學生有23人,換崗的學生有12人,離職的學生有7人(在家待業至今),其中離職換崗的學生占全班總人數的45%。經過調查,學生換崗離職的原因大致有三點:一是工資待遇、工作環境與自己的理想差距太大;二是上班時間長,單位制度嚴,自己的技能水平達不到單位要求;三是個別學生較難和領導、同事和睦相處。
其實,現代企業需要“綜合型”人才,即具備較高的職業素質、較好的思想品德、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較強的組織觀念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并能吃苦耐勞。
目前,中職學校生源素質普遍不高,要培養出高素質的、符合市場需要的畢業生,無疑是值得探討的問題。那么,中職學校該如何改變畢業生的就業現狀呢?
一、加強德育,強化專業,提高素質
1.樹立職業道德,適應未來崗位
在招生困難的形勢下,各個中職學校放低招生門欄,以致進校的學生素質普遍不高,因此中職學校要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養成虛心好學、認真做事、嚴守規定和禮貌待人等良好的行為習慣,以便進入工作崗位后較快適應職業紀律的要求。
另外,讓學生做好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準備。第一,讓學生學會處理人際關系。在處理人際關系時,學生應采取謙和、謙讓的態度,遇事要冷靜思考、控制情緒,以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最終較好融入用人單位的團隊,較快適應職業環境。第二,要求學生具備團隊精神。現代社會的發展注重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因此學生要努力克服自身不良的行為習慣,不斷完善自我,在團隊合作中體現自身價值。
2.強化專業學習,成為“技能型”人才
剛進校的新生在專業定向后,就要樹立強化專業學習的意識。應讓他們明確專業目標和需要掌握的技能,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教導他們扎實地學好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為將來就業打下堅實基礎。值得一提的是,中職學校不僅應加強專業知識教學,更要加強實踐教學、加大投入實訓設備和增加實踐課時,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和職業能力。另外,可通過社會實踐、頂崗實習和開展技能比賽等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
3.培養“復合型”人才,拓寬就業道路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技術的不斷更新,用人單位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在大幅增加。因此,中職學校應注重培養以一個專業為主,兼學其他專業的、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例如筆者所在學校旅游專業的學生,學校在鼓勵他們考取旅游專業技能證書的同時輔修計Cs3BaaeqPTo+CMoQTn8TkQ==算機、普通話和旅游英語等課程,以考取多個技能證書,旨在拓寬學生的擇業面,增多日后晉升的機會。
二、創新辦學,調整結構,占據主動
1.優化專業設置,深化“校企合作”
中職學校要積極探索教學模式,不斷優化專業設置,深化“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培養學生技能水平和適應社會的有效方法。因此學校在加大實訓的同時,還要創新辦學模式,走“校企合作”辦學的道路。只有開發定向培養項目,按企業需要設立課程,才能使畢業生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例如筆者所在學校的旅游專業先后和諸多大型企業聯合辦學。企業為學生實習提供基地,使學生在企業頂崗實習的機會增多,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基本功和專業技能。
2.調整專業結構,廣開就業渠道
中職學校要正確分析市場的供求體制,適時調整專業結構,結合自身辦學能力,開設適應市場需要的專業,為學生廣開就業渠道。學校要深入了解實際用工的各類企業,對所設專業涉及的崗位進行剖析研究,搞清相關崗位需要的各種技術,既要了解上崗的基本標準和熟練標準所達到的程度,又要研究技術發展的方向。然后,學校根據掌握的信息,合理設置專業,嚴密組織教學和訓練,使學校培養的畢業生符合相關崗位的技術要求。例如筆者所在學校的工藝美術專業圍繞用人單位的需要重新調整課程結構,加大素描、圖案和木雕實訓課的課時,使畢業生更適應當地人才市場的需求。
此外,有些中職學校采用了“一體化”教學模式,即教學內容和生產內容一體化、理論與實訓一體化、教學環境與實訓環境一體化、教學順序與工作順序一體化。這樣的教學模式在教學實踐中收效甚佳,值得借鑒。
三、加強聯系,積極探索,尋找新路
中職學校可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將畢業實習與就業安置有機結合,有計劃地安排畢業生到相關企業實習,使企業更全面地考查畢業生的能力,也使畢業生進一步了解企業的情況,縮短進入企業后的適應期。為了進一步拓寬畢業生的就業道路,使學校辦學方針和省外就業接軌,2003年筆者所在學校的領導親自帶隊到廣東、上海、江蘇和浙江等沿海城市考察,并與深圳、東莞、珠海、上海等地的多家企業簽訂協議,每年輸送一批合格畢業生赴沿海地區就業。幾年來,已有一萬多名畢業生在沿海地區的企業扎根,有的畢業生已成為企業的骨干,為企業的發展作出貢獻。
四、轉變觀念,轉換角色,穩定就業
1.轉變就業觀念,引導學生創業
創業是就業的積極方式,一個人的創業可吸收若干人參加,在就業較難的情況下,能為更多人解決就業問題。因此,中職學校要加強學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引導畢業生自主創業,從而達到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目的。例如筆者所在學校的畜牧專業的部分畢業生,自主創業并獲得成功,為當地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2.加強角色轉換,樹立正確觀念
中職學校對臨近畢業的學生要加強角色轉換的指導,讓學生提前進入角色,做好就業準備。如果學生在學校時就做好“在校學生”到“職業人”的角色轉換,那么在就業后就能從容應對職業環境,站穩腳跟,更好、更快地在職業生涯的階梯上攀登。
中職學校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準確把握自己,從而正確擇業、成功擇業。特別要讓學生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觀念。有的畢業生緊抱所學專業不放,一定要找到專業對口的工作或自己喜歡的職業,而現實的需要往往和他們的理想差距很大。所以,中職學校要引導和鼓勵學生把個人擇業與社會需要聯系起來。
3.增加就業信息,降低就業成本
中職學校應充分利用校園網給學生發布就業信息,以有效降低畢業生的就業成本。例如:有關就業形勢、政策和就業市場的信息,有關社會人才素質要求的信息,有關人才供求的信息,有關求職技巧等方面的信息。
4.做好就業跟蹤管理,提高學生就業的穩定性
中職學校畢業生入職一段時間后,學校至少應開展兩方面工作。一是積極主動地與用人單位合作,切實解決問題,提高畢業生就業的成功率。二是通過與學生保持聯系、走訪用人單位等方法對畢業學生進行就業跟蹤管理。學校應對畢業生就業后的反饋信息進行分析總結,不斷改進學校辦學條件,提高教學質量。
中職學校只有通過加強德育、創新教學、積極探索和轉變觀念,才能使畢業生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找到滿意的就業崗位,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作者單位:云南大理劍川縣職業高級中學)
(責任編輯:李宗元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