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研學”問題的提出
傳統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模式以“教”為中心,學生的“學”圍繞教師的“教”。久而久之,學生的獨立性不斷喪失。長期以來,我校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不夠理想,與同類學校之間的差距較大(見表1),具體表現是:教師厭教,學生厭學。如何改變現狀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難題。
“研學后教”是廣州市番禺區提出的課堂教學改革試驗,它體現了“研”“學”“教”的有機統一。“研”是前提,“學”是基礎,“教”是保障。“研”“學”“教”三位一體,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所謂“研學后教”,是在利用“研學案”的基礎上,有機融合自主、合作與探究三種學習方式,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體會探究知識的樂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教學方式。
“研學后教”的核心是“研學案”的編制與使用。“研學案”是教師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知識經驗和個性特征,為引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而編制的方案。“研學案”解決的重點問題是“學什么”“怎樣學”“學到什么程度”,力求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研學案”強調學習內容的結構化、問題化和層次化,指導學生在自主、合作的氛圍中學習,并引導學生在課后進行反思。“研學案”旨在將教師的“研教”與學生的“研學”相結合,在強調教師“研教”的同時關注學生的“研學”,實現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統一。
二、利用“研學案”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效益的實施原則及有效策略
1.編寫“研學案”的原則
(1)結合思想品德教材
思想品德教材是核心教學材料。學校要根據一定社會(或階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和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使其掌握一定的知識與技能,并形成良好的思想與品德。因此,“研學案”必須源于教材,重點把握教材中的主干知識。
(2)結合學生實際
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地域、背景和個性等方面的差異,且學生的受教育基礎、接受能力也各不相同,因此,“研學案”的編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
(3)結合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
《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是國家課程的綱領性文件,是編寫教材與考試、考核的基本依據,是國家對基礎教育課程的基本規范與要求。它要求學生學會學習,它倡導“合作、自主和探究”的學習。因此,“研學案”內容的編寫要符合《課程標準》。此外,《課程標準》為思想品德學科的教學指明了方向,對學科的性質、理念和設計有合理的考量,對學科的目標、內容等重要問題進行了規范表述,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情感特征和學習需求。
(4)結合思想品德評價標準
《廣州市義務教育階段思想品德學科學業質量評價標準》(以下簡稱《思想品德評價標準》)在改善思想品德教育質量的實踐中發揮三方面的基本作用:首先,它能引導教師實施基于《課程標準》的有效教學;其次,它可引導學生提高學習思想品德課的主動性和自覺性;最后,它力求引導教師和教學評價人員實施基于《課程標準》的有效學業評價。
2.思想品德課“研學案”的實施策略
(1)制定學習目標
思想品德課學習目標的設計要求主要有三點:一是分析課標,吃透教材,站在學生的角度設計目標;二是目標要明確、具體、科學和具有可操作;三是圍繞學生進行設計。例如在教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這一內容時,我將學習目標表述為三方面。其一,熟記民族精神的內涵,理解中華民族的精神始終是鼓舞我們團結互助、戰勝困難的不竭之源。其二,列舉我國近年來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的舉措。其三,結合自己的學習生活,舉例談談青少年應如何弘揚民族精神。
(2)預習與梳理
“預習與梳理”主要是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自主學習,即讓學生在自主的時間內、輕松的環境中對授課內容做到心中有數。換句話說,就是學生通過課堂的教材閱讀與相關知識的學習,能找出重點和難點,從而在“研學案”教學中消化與解決這些重點和難點。
(3)師生共同探究
“師生共同探究”是“研學案”編制過程中最重要的部分。這一環節主要包括多維探究、學生合作討論與共做結構導圖等方面。旨在以“學生之腦、學生之口、學生之手”將所學內容轉化為結構導圖,使學生將知識的整體邏輯結構記在腦海中,從而逐步形成構建知識框架的意識。
“師生共同探究”大致分為三步。第一步,分組合作,討論釋疑。學科小組長明確分工,安排探究成果的記錄、整理與展示。學生把自主學習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拿出來與組內成員交流。第二步,班內交流,組組合作。將小組合作探究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提交到全班,由其他小組幫助解決。教師匯總學生交流展示中出現的問題,準確把握各小組合作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第三步,教師點撥,有效拓展。教師在學生爭論之際,及時點撥、啟發和追問,使問題迎刃而解。然后,教師針對關鍵問題進行有效拓展,幫助學生總結方法、掌握規律。
(4)鞏固與提升
“鞏固與提升”主要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檢查,即通過深化與提升,強化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能力,從而達到“一學就會、一做就知、知而踐行”的效果,最終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理解、內化和掌握。這部分“研學案”的編寫要加強“變試訓練”的設計,做到舉一反三。同時,要注意把握題目的難度,引導學生用學習目標監控學習進程,嚴格進行限時訓練,以拓展學生思維,達到“鞏固與提升”的效果。
(5)學習與反思
“學習與反思”是學生對所學內容、所用方法進行主動回悟,建立本堂課的知識框架圖,從而在學習中逐漸形成與完善自己的學習方式,讓教師的“導學”變為學生的“研學”,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三、思想品德課實施“研學案”教學的實踐效果
1.減輕學生負擔,提高課堂效率
“研學案”教學適應青少年的身心特點,可有效緩解學生的厭學情緒。在學習過程中,“研學案”教學可有效檢測評價、板演展示,保證了教學質量。同時,實施“研學案”教學能把學習內容問題化,把課堂的“學”和“做”有機結合,減少學生的課后作業與復習任務。可見,“研學案”教學能有效擴充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
2.提高學生成績,有助學生發展
“研學案”教學主題突出、主旨明確,令課堂教學具有高度、效度、精度、密度與速度,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這主要體現在學生的學業水平測試成績中。例如2011學年,通過比較我校初三政治中考成績(見表2),便知“研學案”教學對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積極意義。采用“研學案”教學的實驗班的成績超過同類學校2分多,未采用“研學案”教學的常規班比同類學校少5分以上。可見,“研學案”教學提高了學生的學業成績,樹立了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
3.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研學案”教學培養了學生自覺學習、自主學習、積極互動與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為學生的今后發展打下堅實基礎。“研學案”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全面提高學生的各方面素質。通過實驗班學生與常規班學生的各項素質的對比(見表3)可知,“研學案”教學使學生從“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促進學生學習觀念的轉變,還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學習潛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初中思想品德課采取“研學案”教學順乎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產生的效果有目共睹。近年來,通過實施“研學案”教學,我校的教學成績和學生的整體素質均有顯著提高。實踐證明,“研學案”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途徑。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南村中學)
(責任編輯:吳嬋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