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教師確立了“用教材教”的新方法,使教學過程充滿活力。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由于部分語文教師片面理解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整合與拓展”策略,最終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與教學質量的低下。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在教授相關知識的過程中,“整合與拓展”學習范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果。這種“整合與拓展”策略是有機的,能自然融入語文閱讀教學的每個環節?;诖耍P者就小學中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整合與拓展”策略,談三方面認識。
一、精心選材,增強閱讀教學的針對性
在學習教材之前,筆者建議發揮學科教研組的集體智慧,精選主題閱讀材料,以增強閱讀的針對性。
1.細化單元解讀
現行教材已明確指出每個單元的主題內容、訓練重點及精讀與略讀篇目,因而在集體研討時,教師應側重對單元內容的具體解讀,力求熟悉每篇課文的中心思想和寫作手法。另外,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設計具體的、可操作的知識目標、情感目標和能力目標,并以此為指南拓展閱讀材料,增強閱讀的針對性。
2.精選拓展材料
教師在圍繞單元主題、結合精讀篇目擴展閱讀材料時,可從五個角度著手。一是從作者本人入手拓展相關閱讀材料。作者的背景資料、其他作品及創作風格都是語文教學中拓展閱讀的重要內容。二是從作品內容入手拓展相關閱讀材料。對作品語句的揣摩和品味,對情節的想象與補充,相關內容鏈接、必要背景和專家書評等都是拓展閱讀的重要內容。三是從寫作手法入手拓展相關閱讀材料。四是從文體知識入手拓展相關閱讀材料。五是適當增添歌曲、圖片、錄音和視頻等形式多樣的材料,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整合與拓展”,增強閱讀教學的實效性
教材內容與相關閱讀材料該如何“整合與拓展”是一線語文教師的一大難題。如果對課文精讀細品,就不能在有限的時間里實現大量閱讀的目標;如果在一節課內閱讀多篇文章,就會出現“泛泛而讀”的現象。通過摸索與嘗試,筆者意識到兩點:一是閱讀教學的課堂教學一定要形式多樣,二是在教材內容與閱讀材料的“整合與拓展”方面應做到大膽、靈活。
1.“縱向比較”閱讀
“縱向比較”閱讀是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知識整合能力和內化能力的有效途徑。要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師就要善于利用相關資料,帶領學生進行“縱向比較”閱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例如在教學《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一課時,教師可聯系之前教學過的《為人民服務》一課,讓學生在“縱向比較”閱讀中初步了解議論文的寫作方法,再進行課后練筆。
2.“橫向整合”閱讀
二年級上冊第七組有“保護環境、愛護動物”的專題,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有“愛護周圍環境”的專題。旨在從培養學生“保護環境、愛護動物”的意識上升到“自覺維護生態平衡,抵制破壞自然環境”的高度。后者是對前者內容的“整合與拓展”。因而,在教學“愛護周圍環境”這一內容時,教師可采用“橫向整合”閱讀的方式,即在學生自主閱讀四篇課文(《翠鳥》《燕子專列》《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路旁的橡樹》)的基礎上,通過單元綜合課對重點字詞、作家作品、主題思想、寫作技巧和重要語段等進行梳理歸類,然后利用剩余時間進行拓展閱讀訓練,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3.“有機融合”閱讀
以課內一篇課文為立足點,從內容、寫法等角度帶動課外相關主題材料的閱讀,是閱讀教學中最常見的一種方式,即“有機融合”閱讀。為此,教師必須善于整合語文教材中的零散內容,并收集相關資料,然后將其置于閱讀教學情境中,再認真揣摩教學流程。
例如在教學《貓》(作者老舍)一課時,廣東省教學名師張紅把單元教學分成若干模塊。針對第五課時的教學:張老師從周而復的《貓》中節選一個片段,從夏丐尊的《貓》中節選一個片段,然后將上述兩個描寫貓的片段與教學內容相結合,進行“有機整合”閱讀。課上,學生通過“自讀理解”“批注情感”和“分享交流”這三個環節了解了三位大師筆下貓的不同之處。最后,教師自然過渡,提問學生:“老舍先生又是怎樣看待家里的母雞的呢?”就這樣,《母雞》一課的教學開始了。通過“有機融合”閱讀,學生感受到老舍對貓愛如子女,對母雞敬如母親的情感。張老師找到了課內教材與課外素材的契合點,把零散的知識與人文內涵有機整合,較好地進行“有機整合”閱讀,達到高效閱讀的效果。
又如在教學《將相和》一課時,學生提出質疑:“既然藺相如有智有勇,那廉頗為什么不服氣呢?”其實,理解了這一難點,就理解了將相不和的原因。為了突破這一難點,一位教師在教學時出示了“廉頗屢獲戰功的相關資料”:
公元前298年,廉頗滅樓煩。公元前286年,廉頗取齊國重振昔陽。公元前283年,廉頗再次伐齊,長驅深入齊境七百里,攻取戰略要地陽晉。東部最富強的齊國從此再無力威脅趙國。此后,廉頗率軍征戰四方,守必固,攻必取,幾乎百戰百勝,威震列國。公元前259年10月,秦國65萬大軍,兵分三路,大舉進攻趙國。戰國時代最悲壯的邯鄲保衛戰打響了。年近七旬的廉頗受命指揮趙國軍民頑強抵抗,終于取得邯鄲之戰的勝利。
在閱讀材料前,教師先提出一個問題:“廉頗的說法對嗎?說說你的理由。”學生閱讀了上述材料后,不僅理解了課文中“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意思,更理解了相關人物的心理狀態,進而明白了將相不和的原因。接著,教師因勢利導,繼續提出:“藺相如真的只靠一張嘴巴嗎?”從而引導學生進入另一教學重點。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利用課外閱讀材料化解教學難點,用淺顯、生動的閱讀材料闡釋、說明問題,幫助學生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與心理狀態。
還如在教學《生命生命》一課前,教師和學生一起配樂朗讀作者杏林子的生平介紹。于是,杏林子不幸的人生、坎坷的命運深深打動了學生的心,使學生發自內心地敬重這位作者。同時,讓學生對作者的寫作背景有了一定了解,進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
三、巧妙導學,增強閱讀教學的能動性
在新課程改革理念和“大語文”觀的指引下,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由精讀到博覽,由課內到課外,讓學生在更廣闊的背景中學習閱讀的知識,學習語言的規律,嘗試語言的練習,形成語言技能。此外,在拓展閱讀中,教師要善于啟發學生運用“比較異同法”賞析文章,增強學生閱讀的能動性。
“整合與拓展”策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具有重要意義。它能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課文都適合采用“整合與拓展”策略。此外,語文教學中的“整合與拓展”策略不是無序的、盲目的。因此,教師要立足文本和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在鉆研教材的過程中,將“整合與拓展”策略與課文有機結合,使“整合與拓展”策略在課堂教學中恰到好處地實施。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環翠園小學)
(責任編輯:吳嬋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