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對閱讀和寫作訓練提出兩個明確要求。一是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二是力求有個性、有創意地表達,根據個人特長和興趣自主寫作。基于此,在片段寫作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力圖在片段寫作教學中有所突破。
本班有四十多位學生,面對同一位作家、同一篇文章,他們的感受大相徑庭。為了學生真正的學習需求,教師應積極思考與探索。為此,教師可嘗試讓學生撰寫“頒獎辭”。
“頒獎辭”即授獎典禮上介紹并評價人或物的致辭,是為了彰顯受獎對象的人格或價值并激起觀眾的崇敬或喜愛之情[1]。“頒獎辭”一般篇幅短小,內容豐富,意蘊深長,能激起眾人情感之共鳴。一篇高屋建瓴、文采斐然、情辭懇切的“頒獎辭”總能讓人反復咀嚼,韻味悠遠。教學完一篇文章后,教師可撰寫一篇“頒獎辭”作為示例,并為學生布置片段寫作作業:請結合課文,為梁啟超、巴金、羅森塔爾、夏衍或他們的作品撰寫“頒獎詞”。另外,教師提示學生可從作家、作品這兩個角度切入:一是濃縮作家的人生經歷,展現作家的精神品質,體現作家對人生和社會的思考;二是對作品的社會意義和藝術價值進行概括與評價。
撰寫“頒獎辭”是讓學生對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價值作出判斷。這一教學活動讓學生在閱讀學習之后,在充分理解和把握課文的基礎上,積極開動腦筋,使思維插上想象的翅膀。
一、內容凝練,構思巧妙
1.化用名篇詩句
例如學生給梁啟超寫的“頒獎辭”:
前半生指點江山,后半生激揚文字。主持變法,策動起義,一生經歷竟能如此豐富多彩;專心學術,真情演講,一次講演影響后世無數學子。他的一生,是“新”與“舊”的探索和辯證。
其中“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化用了毛澤東《沁園春·長沙》中的詩句,高度概括了梁啟超先生一生(前后兩段時期)的主要活動,令人拍案叫絕。
2.妙仿名人名言
例如學生給巴金寫的“頒獎辭”:
敢于直面曾經的過去,敢于正視自己的心靈。他,一位歷經風云變幻、動蕩不安年代的老人,并沒有讓時間的流逝洗滌過去的痕跡,留下的只是無限的懺悔與深思!
其中“敢于直面……”“敢于正視……”之語,模仿了魯迅先生《記念劉和珍君》一文中的名句(“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將巴金先生勇于講真話、敢于抒真情的精神品質體現得淋漓盡致。
3.巧嵌作者、作品名
例如學生給夏衍寫的“頒獎辭”:
不畏艱辛,勇毅,貪黑起早調查包身工,寫文章,替華夏底層勞動人民出惡氣;生動描寫,真實,出離憤怒揭露暴老板,警元兇,為繁衍中華民族生息抱不平。
雖然這份頒獎辭在文字上稍顯稚嫩,但學生苦心孤詣,把“夏衍”的名字嵌入語句中,這種力求新穎的精神極為可貴。
再如學生給巴金寫的“頒獎辭”:
走過“文革”的歲月,留下隨想的記錄。要講就講老實話,要寫就寫真性情。
經歷了一個世紀的滄桑,一桿筆寫出了千古佳作。《家》《春》《秋》,激流不停;《霧》《雨》《電》,愛意無限。俱往矣,數知名作家,還看巴金。
跨越了一個世紀,歷經了百年滄桑,看過了驟雨雷電,感受過春暖秋涼。他也曾在人生的迷霧中茫然過,但他不甘心滅亡,拿起筆桿,點亮了自我和無數人的希望。他為一只小狗而自責,他為滿天繁星而感動,他為中華的崛起使無數文字閃爍光芒。他就是我國的文壇巨匠——巴金。
以上三篇“頒獎辭”在構思之初就把巴金先生的作品與他對社會和人生的思考相結合,并將其自然融入文字。
二、句式靈動,修辭精妙
1.熟用短語、整句
例如學生給梁啟超寫的“頒獎辭”:
發動政變,策劃起義,英雄魅力震懾眾人;真實性情,扎實學術,演講藝術感染青年。
經歷戊戌變法,策劃云南起義,晚年專心學術,他的人生如此精彩。他用一字一句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有志的文學青年,他用一言一行感動著一批又一批迷惘的時代學人。在隨性中慷慨激昂,在平凡中光芒四射。
青年時代,戊戌政變,云南起義,為國家憤不平;晚年時期,專心學術,博聞強記,為文學育新人。
以真性情來動人,以真學識來啟人。
他使文字轟動當世,又用文字影響后世。
例如學生給羅森塔爾寫的“頒獎辭”:
走過沉寂的奧斯維辛,穿越黑暗的紀念長廊,集中營的慘象歷歷在目,無辜者的哀叫聲聲震耳。他讓我們記住悲慘的歷史,他又讓我們憧憬美好的未來。他是記錄世界慘案的史官,又是喚起人類良知的智者,他便是——羅森塔爾。
這樣整齊的句子在學生的“頒獎辭”中并不鮮見,這與日常教學中教師有意穿插對聯的知識密切相關,并獲得良好的效果。
2.活用反問
例如學生給羅森塔爾寫的“頒獎辭”:
誰說新聞只有冰冷的事實?誰說新聞沒有真摯的情感?羅森塔爾,你感動人們的不是事實本身,而是隱藏在報道里的深深情感。于是,我們開始猜測,你所述的是怎樣一個可怕的事實,令你的情感如此迸發。
“誰說”兩句反問極有力度,不僅開門見山地抓住報道(《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的獨特之處,更突出羅森塔爾突破“客觀報道”“零度寫作”要求的寫作個性,進而讓讀者體味作者報道中“三位一體”(既是親臨者,又是觀察者,還是忠實的記錄者)的獨特視角。
3.善用排比
例如學生給梁啟超寫的“頒獎辭”:
晚年的他不談政治,只專心學術。他以自身獨特的魅力、真實的情感、出色的“表演”和深厚的積淀,影響了一代代進步青年。他,就是梁任公先生,永遠的梁任公先生。
穿越晚清、民國的歲月,遨游政治、學術的海洋。學識為底,腹有詩書氣自華,他是文學領域的性情中人。字里行間透露出他對文學的熱情,點亮了多少人心靈的燈塔,觸動了多少人文學的情思,孕育了多少個文壇的巨匠。他是名副其實的引路人。
前一篇“頒獎辭”中的排比,突出了梁啟超先生演講的獨特風采;后一篇“頒獎辭”中的排比,點明了梁啟超先生演講的深遠影響。
4.借用同音多義詞
例如學生給夏衍寫的“頒獎辭”:
包身工,悲慘、無助,受盡慘無人道的壓榨;《包身工》,犀利、獨到,敢當報告文學之先鋒。
文中的“包身工”指生活在社會最底層,被剝削、壓榨和欺凌,完全沒有人身自由的“罐裝了的勞動力”。文中的“《包身工》”是指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第一篇報告文學作品。小作者用意之深可見一斑。
又如另一學生給夏衍寫的“頒獎辭”:
夏衍的十宗“最”——在最黑暗的社會里,他保持著最清澈的靈魂,書寫著最真實的文字,記錄著最底層人民最慘淡的人生。他用最犀利的語言批判最殘酷的剝削者,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搜集最完整的資料,完成了當時最具社會意義的報告文學作品。
雖然這篇“頒獎辭”沒有華美的文字,但它對作家、作品的概括與評價較為全面,形式比較新穎,不失為一篇佳作。
三、評價精辟,哲思高妙
例如學生給羅森塔爾寫的“頒獎辭”:
他以報道不“新”的新聞震撼世界,他以不客觀的“客觀視角”觸動心靈。
這篇“頒獎辭”對羅森塔爾的報道(《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的獨特新聞價值作出概括與評價,體現出小作者的辯證思維。
又如另一學生給羅森塔爾寫的“頒獎辭”:
他帶領我們走進人間地獄般的奧斯維辛,回首那段慘無人道的歷史。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因為沉重的歷史不能用和平年代的美好表述。
好一個“沉重的歷史不能用和平年代的美好表述”,它能引發讀者的深刻思考。
一篇篇“頒獎辭”,有的是概貌式的人物素描,有的是舉重若輕的材料剪裁,有的具有含義深刻的思想內容,還有的具備散文詩般的語言表述。一篇篇“頒獎辭”讓師生共同感受創作的魅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短小的“頒獎辭”培養學生在經典文學的長河中,審視作家博大深沉的內心世界,體會人類豐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的能力。短小的“頒獎辭”讓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張揚個性,放飛思維。
參考文獻:
[1]張安群.頒獎辭:精練而優美的散文詩[J].中學語文教學,2006(3).
(作者單位:北京市中關村中學)
(責任編輯:萬馳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