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策略”是教學設計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在特定教學情境中,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和適應學生學習需要而采取的教學行為方式或教學活動方式[1]。在小學科學課中,物質科學領域的內容占有較大比重。如何應用適當的“教學策略”有效實施物質科學領域的教學需要教師認真思考。基于此,我就三年級下冊《科學》(科教版)第四單元的《磁鐵的磁性》一課,談談“POE教學策略”在有效課堂教學中的應用。
一、有的放矢地備課
1.“備教材”
《磁鐵的磁性》既是第四單元的第一課,也是第四單元的基礎課。本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指導學生認識磁鐵最基本的性質——磁性。因此,教師應從“縱向”與“橫向”兩方面深入分析教材,掌握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從而更好地選擇教學策略,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
《磁鐵的磁性》一課的教學內容分為三部分:一是“我知道的磁鐵”,二是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三是磁鐵各部分的磁性強弱是否相同。這三部分可分別理解為“激情導趣”“初建概念”和“內涵外延”。
2.“備學生”
在教學《磁鐵的磁性》這一內容之前,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接觸過磁鐵,體驗過磁鐵的磁性。但這種概念往往是片面的、模糊的。同時,學生頭腦中會存在與科學概念不一致的概念,其表現是對新概念的排斥,甚至扭曲對新概念的理解[2]。
3.“備教法”
“教學策略”是解決教學重點和難點,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的前提條件。選擇適合的“教學策略”,會事半功倍。針對小學科學課中物質科學領域的教學,應用“POE教學策略”能使教師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POE”是Prediction Observation Explanation(預測——觀察——解釋)的縮寫,“POE教學策略”即通過三個連續的步驟促成學生科學概念的建構。
(1)預測
讓學生在概念學習的情境中或實驗的基礎上,對實驗或事件中的某些現象或規律作出預測,并嘗試闡述預測的理由。
(2)觀察
讓學生觀察實驗或事件發生的過程和結果,并記錄看到的現象。
(3)解釋
讓學生對預測結果和觀察結果之間的矛盾作出解釋,并總結規律。另外,讓學生用學到的知識和規律解釋生活中的事物和現象。
二、“POE教學策略”的應用
1.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所謂“優化課堂教學結構”,即按照既定目的合理安排課堂的各個組成部分,使其順序合理,銜接緊密,時間分配得當[3]。
在探究“磁鐵各部分的磁性強弱是否相同”這一重要環節時,我應用了“POE教學策略”。具體而言,分為五個階段:一是提出問題,二是提出猜想,三是制訂研究計劃,四是小組實驗表達與交流,五是形成結論。其中,“猜想”和“制訂研究計劃”這兩個階段是整個探究式學習的重點和難點,是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的關鍵,因此這兩個階段占用較多時間。
2.“POE教學策略”貫穿始終
采用“POE教學策略”,即將其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始終。
(1)情境引入——認識“我知道的磁鐵”
創設情境:教師一手拿一條紙魚放在在藍色的紙板上,另一手在紙板背面來回移動,紙魚也跟著來回運動。這一現象馬上引來學生的預測:因為紙魚里面有鐵質物體或磁鐵,所以磁鐵吸引紙魚,紙魚就運動。
教師提問:為什么老師手上拿著磁鐵就能讓紙魚運動呢?紙魚里面真的有鐵質物體或磁鐵嗎?教師的問題需要學生動手做實驗,并觀察實驗結果,掌握實驗證據。
通過實驗,學生找到了能被磁鐵吸引的物體的共性——都是鐵質物體,從而對引入的情境作出有效解釋,并得出結論——磁鐵有磁性,能吸引鐵質物體和磁鐵。同時,學生在觀察實驗的過程中,認識各種形狀的磁鐵及其實際的應用。
(2)解決教學重點與難點——磁鐵各部分的磁性強弱是否相同
創設情境:通過投影,請學生觀看教師欲把一顆小鐵珠放在一個條形磁鐵的中間。教師一放手,小鐵珠滾向了條形磁鐵的一端。
教師提問:在條形磁鐵上,什么位置的磁性最強?
于是,學生自主創新,開展小組合作實驗,鍛煉思維。在實驗過程中,學生積極思考、熱烈討論,我巡視并指導學生,要求學生收集實驗過程所產生的數據,幫助學生樹立科學概念。最后學生得出結論:磁鐵的兩端磁性最強,磁鐵磁性最強的地方是磁鐵的磁極,磁鐵有兩個磁極。
3.各種評價貫穿始終
在應用“POE教學策略”的同時,還應強調評價的激勵性。例如在“交流‘我們知道的磁鐵’”這一教學環節中,教師可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又如在“學生猜測并驗證磁鐵能吸引哪些物體”“研究磁鐵各部分磁性的強弱”這兩個教學環節中,教師采取書面材料評價與學生口頭評價相結合的方式。
具有激勵性的評價能讓學生在思考中獲得肯定,可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展示個性,施展才能和欣賞別人。
具有激勵性的評價要特別關注四方面:一是關注學生參與的態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二是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和方法,三是關注學生的交流與合作,四是關注學生的動手實踐與獲得的經驗、教訓。
實踐證明,在物質科學領域的教學中,“POE教學策略”能幫助學生建構科學的概念,實施有效的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何克抗,鄭永柏,謝幼如.教學系統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術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楊曉麗.大膽處理教材 優化課堂教學[J].《小學自然數學》,2000 (6).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江南新村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馬瀟瀟 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