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小學生怕寫作文。難道,寫作文真是一件很難的事嗎?近年來,我對此進行了專門研究,試圖發現造成這一現狀的原因,并努力尋找激發小學生寫作動力的策略。
一、小學生怕寫作文的深層原因
如果從表面現象上尋找小學生怕寫作文的原因,那么看到的往往是學生不愿意寫、不會寫和沒東西可寫。這些表面現象導致小學作文教學策略的浮于表面。例如學生不愿寫,教師就在課堂上布置明確的任務,“逼”學生寫。又如學生不會寫,教師就用多種范文讓學生“讀”和“背”,然后將其中的好詞佳句抄下來,以便日后寫作文時直接選用。還如學生沒東西可寫,教師就讓學生看作文精選之類的書籍,讓學生知道別人是怎么寫的,然后模仿。凡此種種,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幾乎已成為“必殺技”。
結果怎樣呢?不能說完全沒有效果。至少學生的詞匯豐富了一些,寫作內容充實了一些。但這樣的作文教學方法對小學生的影響是消極的。他們會認為,作文就是機械積累和抄襲的過程。另外,這樣的心理狀態與小學作文教學會形成惡性循環。
其實,小學生怕寫作文的深層原因在于寫作意愿不強。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而寫作文需要較長時間,并且整篇作文都需要小學生獨立構思,因此小學生的寫作意愿不強是正常現象。小學生不會寫作文的原因在于寫作技能不足,這就需要通過多種方式培養他們的寫作技能。為什么小學語文在低年段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是寫話,而到了中高年段后才提出寫作文呢?就是因為在低年段,學生的認知能力不足,因此只能先培養他們基本的寫作技能,到了中高年段后再逐步提高。至于沒東西可寫的問題,則是因為小學生寫作視域比較狹窄,沒有相應的內容出現在他們的思維中。因此,豐富小學生的寫作內容就成為有效策略。
二、激發學生寫作動機的有效策略
1.創設恰當情境,激發小學生的寫作意愿
雖然小學生缺少寫作意愿,但他們樂于言說,而寫作從某種程度上講就是讓學生將要說的話寫出來。因此,激發學生寫作意愿的根本途徑就是:在學生的“說”與“寫”之間尋找一條有益的路徑。例如寫一篇題為“我的老師”的作文,可先讓學生想想與老師相處時有哪些有趣的事、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事……有了這樣的具體內容,學生的寫作意愿才能產生。
2.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使小學生具備寫作技能
小學生的接受能力特別強,因此要想提高小學生的寫作技能,就讓其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學習寫作,往往收效甚佳。例如在閱讀《親近母語》一課時,除了好詞佳句之外,還存在較多題材相似、結構相近的內容,如果將這些內容整合起來讓學生感悟,那么學生往往會在內心生成一些想法,這就是他們將來寫作的重要材料。
3.提取學生的生活經驗與學習經驗,為充實寫作內容服務
小學作文強調“以我筆寫我心”。“我心”不是一個虛無縹緲的概念,在我看來就是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經驗,因為這是學生寫作素材的源泉。具體做法有兩個:一是讓學生暢談與交流自己的生活感受;二是通過一些活動提取學生的生活元素,例如讓學生說說自己的親人。
關于“小學生怕寫作文”這一話題,我還有一些其他想法,例如“在小學階段教學生寫作文的目的是什么?”“現在有人提出小學語文考試不考基礎知識,就考一篇作文。這種提法背后的意圖是什么?”這些問題都是與小學作文教學密切相關的問題。雖然這些問題沒有統一答案,但小學作文教學的意義卻會在這些問題中逐步顯現。這就是思考小學作文教學的意義。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經濟開發區柴灣小學)
(責任編輯: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