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龍生,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研究員,廣播電視語言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國家級普通話水平測試員。現為中國社會語言學會秘書長,北京市語言學會監事長。
《中國教師》:在當前網絡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等現象的影響下,整個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于語言文字工作而言,面臨著怎樣的新形勢?
郭龍生:新中國成立以來,語言文字工作者經過長期艱苦不懈的努力,使我國語言文字應用達到目前的水平。據調查,目前全國能用普通話與人交談的人數比例可望達到75%以上,社會用字與漢語拼音應用也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這是進一步做好語言文字工作的現實基礎,也是實現新世紀語言文字工作奮斗目標的起點與前提。隨著經濟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愈加頻繁的中外經貿往來促使中外語言文化交流逐步增加,大量多語言商貿人才走出國門,服務于國家的經濟發展與貿易往來。此外,在當今社會發展的新階段,語言文字工作也面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新形勢。概言之,機遇與挑戰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教育中的語言文字:高考“指揮棒”、社會用人與評價人才機制的標準都使當今廣大青少年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學習和外國語言文字的學習之間產生了嚴重的不對稱現象。這是多年來學者呼吁有關部門應重視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的主要誘因。人們認識到問題,但如何解決問題,這是當前語言文字工作所面臨的歷史發展機遇與嚴峻的挑戰。處理得好,會促進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健康發展,否則,就會進一步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與外國語言文字之間的距離,擴大二者之間的不協調,從而嚴重影響我國國民語言文字應用能力的提高和國家語言文字應用實力的提升。
(2)政治上的語言文字:語言文字工作不是政治,但是關乎政治;不是大局,但是服務大局。雖然說語言文字具有更強的工具性,但其中也包含了豐富的文化積淀。語言文字是民族的標志,語言關系與政治、經濟、民族、文化等問題密切相關。有些國家、民族之間,往往會因為語言文字的問題而產生摩擦、沖突,甚至釀成流血事件,更為嚴重的則可能導致國家的分裂與滅亡。因此,在政治層面,應該認真對待語言關系問題,妥善處理好各種語言文字之間的關系,讓語言文字工作的良好局面為政治的健康發展服務。
(3)技術里的語言文字:新媒體樣態的出現、網絡技術的飛速進步、物聯網與云計算技術等的發展都需要語言文字工作成果為其提供語言文字的根本保障。從這個角度來看,語言文字既是工具,又是媒介,是借助網絡技術和媒體介質的工具,也是為媒體使用者服務的媒介。語言文字能否為技術的發展提供保障,是阻礙技術的發展,還是為技術的進步插上一對翅膀,則成為語言文字工作面臨的嚴峻現實。這是機遇,也是挑戰。
《中國教師》:我國當代青少年群體的語言使用情況呈現出怎樣的特征和變化?
郭龍生:(1)規范是主流。從我國當代青少年群體的語言使用情況來看,無論是與以前相比,還是與當前其他人群的語言應用情況相比,規范都是主流,廣大青少年能夠正確、規范地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這是主要的、值得肯定的方面。因為廣大青少年正處于學校學習時期,正規教育使他們能夠按照語言文字規范的要求,正確使用語言文字,并能清楚、準確地表情達意,交流思想,傳遞信息。
(2)求異有個性。雖然廣大青少年語言文字的規范應用是主流,但也必須承認,在主流之外,還有一些問題,即青少年在語言文字應用中存在創新求異、張揚個性的表達方式與表達結果。這種現象的出現,有其背后深層次的社會文化原因,也受到青少年群體的生理與心理特點的影響。在當今社會,受后現代主義和解構主義思潮的影響,崇尚多元、張揚個性、突破規范、反對規范,已成為少部分人追求的一種時尚。再加上社會風氣中某些不正當的價值取向,使按照規則辦事的人遭到嘲笑,而不守規矩的人則成為風向標,甚至成為少部分人追求學習的榜樣,成為一些人羨慕的對象。這些都使有些青少年的語言文字應用會有意無意地突破規范。
(3)分場合應用。盡管青少年語言文字應用中存在規范與變異的矛盾,但現實的情況是,這些都是分場合的。在需要規范應用的時候,他們能夠正確、規范地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而在非正規場合,青少年的語言應用則活潑多樣、個性和另類。根據國家推廣通用語言文字的有關要求,廣大青少年應該具備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并能夠在該用的場合使用。在私下場合、非正規場合,青少年使用方言、網絡語言等則是無可厚非的。
《中國教師》:有人說青少年漢語能力在退化,書寫格式、行文語氣、語法邏輯、詞語儲備、語言美感等諸方面問題多多。對于這一說法您怎么看?
郭龍生:我不認為大多數青少年的漢語能力是這個樣子的,不能以偏概全地認為所有青少年的漢語能力都退化了。上述這些方面,也不是所有能力有所退步的青少年中都會出現的問題。有的是這個方面有所不足,有的是那個方面有所欠缺。總之,是有些青少年的漢語能力在有些方面出現了退化的現象。
分析這種退化的原因:一是各種媒體海量信息的“狂轟濫炸”。讀圖時代的到來,使青少年真正閱讀文字、書寫文字的時間大大減少,于是有些青少年這方面的能力必然會有所減退。二是學校、老師和家長沒有嚴格要求廣大青少年有意識地提高在這些方面漢語言文字的應用能力與水平。俗話說,沒有笨學生,只有笨老師。老師如果教學方法得當,教學重點突出,社會對人才的評價與遴選機制沒有缺陷,那么青少年在漢語能力方面肯定不會出現退化的現象。
《中國教師》:2012年12月4日,教育部、國家語委發布了《國家中長期語言文字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2—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這標志著國家語言規劃和語言規范水平將邁上一個新臺階。《綱要》對青少年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語言生活提出了哪些要求?
郭龍生: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語言文字事業具有基礎性、全局性、社會性和全民性特點,事關國民素質提高和人的全面發展,這就必然與廣大青少年具有直接的、密切的聯系。總結起來,《綱要》對青少年學生這個特殊群體的語言生活提出了如下要求:
(1)樹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意識,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新時期的廣大青少年在語言規范意識方面應進一步增強,在公共場合自覺使用普通話和規范漢字,語言文字應用的規范化水平應進一步提高。
(2)全面提升語文素養及語言文字綜合運用能力。從幼兒園到中小學,廣大青少年都應不斷提高自己的國家通用語言應用水平。廣大青少年在校學習期間,應按照要求努力學習,切實提高自身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能力。受過初等教育者,應普遍具備普通話、規范漢字和漢語拼音的應用能力;具有中等及以上教育程度者,其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應達到相應要求,具有較好地使用普通話和規范漢字表達、溝通的能力。
(3)提高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普及程度。到2015年,在城市,普通話基本普及,廣大青少年責無旁貸;在農村,以學生和青壯年勞動力為重點實現基本普及,漢字應用在廣大青少年中基本規范。
(4)提供語言應急服務和語言援助服務。國家建立語言應急服務和援助機制,提倡發展多語能力。在發揮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主導作用的前提下,根據需要,合理規劃,為提升國民多種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創造條件。廣大青少年應積極提升自身多語言應用能力,爭做國家多語能力人才資源庫的儲備人才,作為社會應急和特定領域專業語言人才,為國家提供突發條件下的語言應急服務,為社會提供語言援助。
(5)開展國內外語言文化交流。在漢語國際教育與傳播工作中,廣大青少年作為各級志愿者,可以為對外漢語教學和漢語國際傳播與推廣發揮重要作用。在海內外語言文字交流活動中,廣大青少年不僅是重要的交流使者,更是語言文字廣泛交流的受益者,他們將在深入而廣泛的交流中學到更多的東西。
(6)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在廣泛開展的中華經典誦寫講活動中,廣大青少年不僅是中華經典的主要學習者,也是中華經典誦寫講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傳承者。為此,廣大青少年必須認真學習中華文化經典,深刻領會其中所體現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
《中國教師》:在我國社會深刻變革時期,青少年核心價值觀教育問題處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語言文化的發展變化反映出當代青少年群體怎樣的文化心態與價值取向?
郭龍生:(1)遵紀守法。當代中學生和廣大青少年正處于世界觀的形成時期,在接受正規學校教育過程中,他們不僅學到了文化知識、行為規范,更學到了如何遵紀守法,做一個合格的守法公民。這里的遵紀守法,也包括他們的語言文字應用遵守相應的語言文字規范和法律規章。這是有目共睹的,是廣大青少年語言文字應用健康發展的主流和大趨勢。
(2)愛國樂學。當代中學生在學習和成長過程中不斷形成并逐步完善自己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并逐步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主義的民族精神要求廣大青少年不僅要學好文化知識,更要明確自己人生奮斗的方向,明確自己是為什么和為了誰而學習的。因此,學生應端正態度,以學習為樂,樂于學習,明確學習的終極目的。
(3)與時俱進。廣大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當代中學生的表現預示著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與前景。對于充滿活力的青少年而言,發展、進步是他們成長的精髓;與時俱進則是他們成長的必然特征。只有青少年與時俱進了,才能保證國家的發展不會落伍。青少年是引領潮流的群體,是國家能否繁榮富強的風向標。
(4)勇于創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精神,要求當代中學生和廣大青少年要勇于改革創新,敢為天下先,在規范發展的基礎上,不斷追求切合時代發展脈搏的,突破原有規范的,更快、更新、更高的發展。
《中國教師》:希特勒說:“要消滅一個民族,首先要瓦解它的文化;要瓦解它的文化,首先要消滅承載它的語言;要消滅這種語言,首先從他們的學校下手。”從民族文化傳承和青少年價值觀教育角度,對于當代青少年語言文化的發展,您有什么建議?
郭龍生:希特勒為了達到其政治目的而說出了上述這番話,這從反面證明了學校和教育對于語言、文化、民族乃至一個國家的重要性。在推廣國家通用語言普通話的過程中,學校是基礎,學校中培養的是民族與祖國的未來,學校中的教學活動不僅教授給學生們語言文字知識,教授給學生們文化、經濟、科技等各個方面的知識,學校的學習階段更是廣大學生形成自己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人生關鍵時期。學生在學校里學到了什么東西,將會直接影響并決定著這個民族和國家的未來走向。
從民族文化傳承和青少年價值觀教育角度來看,我認為,當代青少年語言文化的發展,應該著重從繼承和發揚優良民族文化傳統入手,結合社會其他方面的教育,尤其是社會道德教育和正確價值觀的培養來進行。
社會是一個巨大的生態系統,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有各種各樣的分支系統,語言文字的教育只是其中一個小的方面和一個支系統。語言文字作為人類交流思想、表達感情、認知世界的主要工具,其本身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承載了大量的文化積淀。在民族文化傳承方面,我們只需要選擇中華民族優秀的、積極向上的、主流的文化傳統予以教授便可以。
至于在青少年價值觀的教育與培養方面,則必須跳出語言文字之外,在整個社會這個巨系統中來綜合考量。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過程中,作為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社會上有很多值得人們反思并積極尋求對策的現象。為什么現在有些老人倒地之后無人敢上去攙扶?為什么有的人敢侵占他人房屋而拒絕騰退?為什么有的人官位不高但是動輒貪污成千上萬元的人民幣?這些社會現象的產生必然有其背后的社會原因。在小學生看到有老人倒地而上去幫助攙扶,結果卻被老人及其家屬誣陷是他撞的,因此而承擔巨額經濟賠償甚至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之后,什么樣的宣傳教育與道德說教能夠喚回孩子幼小心靈中的良知與對社會的責任,什么能夠改變他對社會司法不公、道德淪喪、人與人之間不可信任的深刻印象。一個錯誤的司法判例,足以抵得過成千上萬教師的苦口婆心、循循善誘的道德說教。因此,光從語言文字角度來討論青少年價值觀的教育,不能說沒有用處,但是,更多的工作確實應該在語言文字之外,在能夠決定社會對人的評價的支系統中。當一個社會中所有的人不以違背規則為恥,反而把自己不守規矩、違反規定的行為甚至因此而得到了某種好處的現象作為炫耀的資本、沾沾自喜時,這個社會離崩潰的邊緣就不遠了,起碼它正在一步一步走向衰敗,直至崩潰和瓦解。因此,正像語言規劃工作必須與其他社會文化規劃一起來進行一樣,青少年價值觀的教育,也不能在象牙塔里進行,而必須與社會生態中其他系統的完善一起進行,這樣才能保證青少年價值觀的教育收到良好的社會效果。
(責任編輯: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