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紅(校長):張娜老師是我們區級骨干教師,語文學科的,也是北京市的“優秀班主任”。張娜的特點是認真執著,問題特多,她老有問題,就在問題中不斷成長(眾笑、議論)。]
學生的生命力是最亮的綠色
張娜:我主要分兩點說,一個是參加“綠色課堂教研活動”中我自己的一些切身體會,還有就是困惑,可能還是比較膚淺,不能完全代表我們學校老師的觀點,純屬個人反思結果。
綠色課堂改進和課題實驗研究在我們學校開展以來,我最切身的感受就是我們學校的老師能夠在積極的參與中活躍起來。每次培訓之后我們的老師都可以湊在一起,說說自己的理解,交流自己的新收獲。作為參與課題的一員,我個人的體會就是,追求高效教學和增強學生學習意識是我自身課堂實踐實施有效改進的兩個突破口。要完成這兩個突破,學習相關的教學理論,在課堂實踐中摸索有效的策略,都要在一點一滴中去積淀。雖然自己工作已經有一定的年頭了,但是曾經的一些經驗,在現在已有理論的引領下,可能不符合我們語文課堂和學生的需要,所以這使我自己確實有機會審視自己以前曾經比較熟悉的語文教學模式,審視自己對語文課堂教學的理解,審視對學生發言這樣一個資源的認識和課堂隨機應用的認識能力。
原本以為,像剛才張校長說的,我把文章分析透徹了,就完成了我的教學目標,而現在看來,對于學生已經理解的文章,如果教師還一味地分析,就是無謂地耽誤學生寶貴的時間。還有,原本以為自己以講解的方式給學生講解一些文章才能使知識教學準確,但是現在看來,這是剝奪了學生的學習過程,使學生失去了一個“內化”的機會。我在課堂實踐中更加意識到,語文課堂和語文味不僅體現在教師語言的感染力上,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參與語文思維過程。我們組的研究也是在品、讀、想、表達的具體過程中,展現出學生鮮活的生命力,這是我們組所理解的“綠色”的含義。
讀出、交流出語文課的生命力
張娜:另外,語文課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也不單單是把握在教師的設計上,而是學生以課為例,感悟作者的內心,掌握閱讀方法,提高平時的表達,提高語文素養,在這個過程中讀出語文課文的生命力。要做到以上幾點,教師的備課應當是我們改變現狀的一個起點。找到自己的癥結以后,我們教研組在備課的時候,就是以學生的“品讀”與學生的“互讀”為切入口。一方面在學生的課堂上引領學生品鑒文體、文本;另一方面,扎扎實實地教學。在備課之后,就是我們的教學,在學生多元理解出現偏離文本現象的時候,既不急于去批評,也不急于去簡單敷衍了事,而是借助學生的回答、理解的偏差所體現出來的問題,追加問題,或者是以“生生交流”的形式,讓學生能夠正確地把握作者表達的目的是什么,我想這才是語文課堂對學生生命個體的尊重。
將自己的得失及時落在筆頭
張娜:與此同時,我們在實踐之后還做了一些反思,每學期都做八篇以上的反思。雖然不是很多,但是我們希望在這個反思之中能夠求精,能夠體現一些有價值的東西。在項目組專家的指導下,在區教研室還有學校各級領導的幫助和支持下,我們將自己的得失及時地落在筆頭上。上周四我們做了綠色課堂實踐《落花生》這一課,當時在反思的時候,我們也提到了很多自己在備課過程中沒有意識到的問題,比如說學生提前達到教學目標了,教師應當如何及時地調整自己的教學。希望各位專家、領導能給我出一個更好的策略,或者說提出寶貴的意見。
局限于文本還是擴大教學的容量
張娜:還有一個問題就是一節語文課的容量怎樣才能做到最大化?我們說一節語文課的容量就是文本,分析文本的狀態,這篇文章的目標是什么,就這個文本、例證,我們要教給孩子的是什么,要求孩子掌握的能力是什么?只是局限在文本的閱讀上,還是說在閱讀這個文本的時候,能夠不僅擴大學生的閱讀量,還能增強對學生的能力的訓練?等等。
怎么把經驗變成有普遍意義的闡述
張娜:我們在寫反思的時候也存在一些問題。就是我們在反思的時候,更善于去陳述我們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而在這個陳述的過程中,怎樣把自己的經驗變成一種有普遍意義的闡述,能夠使我們講完這節課所留下的東西還能用到其他課堂的教學中去。這個很需要領導和專家給我們更加細致的引領。可能我們自己受到理論水平的局限,還不能達到我們預想、預期的反思結果。期待在綠色教育的引領下歷練我們的能力,提升教學效益。
“希望有更多的機會給到我頭上”
[楊麗紅:顧老師也挺有經驗,也是教學能手,很軸(方言,固執)的一個人,他對業務的鉆研很深……血壓老高老高的,還帶病堅持工作。我真的很欣賞他。曾經有一段時間,顧老師教一個五年級,教一個六年級,毫無怨言。]
顧文立:謝謝領導的鼓勵支持。我最大的一點感受是:我覺得我經歷了、我成長。在不斷的探索研究中,我也提高了。這種經歷需要領導給機會,我希望有更多的機會給到我頭上,當然我也會不辱使命。
怎樣才能把課堂空間真正還給學生
顧文立:談談幾點困惑吧。第一個困惑是有的老師指出,我的課堂不敢大膽地放手給學生,包辦代替的太多了,留給學生的機會比較少。這現象我承認,我也在不斷努力嘗試著去更改,但在更改的過程中我也確實感覺到力不從心,不知道怎樣去做才能把這個課堂空間真正還給學生,這是我最大的一個困惑。
如何避免“學困生”成為旁觀者
顧文立:第二個困惑就是如何幫助“學困生”提高課堂學習的有效性,縮短班級學生學習上的差距。課改進行到今天,我們的教學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都經歷了很大的變化,好學生學習的機會我感覺是越來越多,因為他在給自己爭取機會,創造機會,得到了超常的發揮。但是學困生在某種程度上就成了旁觀者,比較少得到獨立思考和表現的機會,得到老師的鼓勵就少了很多。這樣一來,學生就必然形成兩極分化。在教學中,究竟如何讓學生得到共同進步和發展,讓他們在每節課上都能有不同的收獲,我覺得這是值得深思的一個問題。
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磨課”
顧文立:第三個困惑,在課堂實踐中,通過對環節目標的落實來達到整節課的教學目標,是提高整堂課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在課堂環節目標的落實過程中離不開對學生的了解、對教材的把握。當然對學生的了解可以通過前測等一些方式來進行,對教材的把握也能夠通過深研教材、對比性地研究教材來獲取。可是我們老師每天在上課,在判作業,時間很緊。如果每一節課都這樣去磨,那肯定都很好。但是在時間和精力上,恐怕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對待這種矛盾我們如何更好解決呢?希望專家們能給出指引性的方向或者說是建議,我們能夠具體去操作和落實。我們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為了學生的明天,為了學生的發展。謝謝大家!
我們的課怎么特別忙叨
[楊麗紅:安彥芳老師是我們學校英語首席教師,還是一個英語能手。]
安彥芳:各位專家、領導好!我們自從向北師大老師學習以來收獲很多。北師大專家聽完我們的課之后,感覺我們的課特別忙叨,指出我們就教材講教材,就是教材安排這個,我們就順著講這個,面面俱到。所以,專家給我們提出意見之后,我們團隊就進行了一次教材的解讀。
安彥芳:在專家的指引下,我們組還做了很多工作。我們解析了教材,把每一課需要什么、重點是什么,進行了梳理。每個學期、每個單元都一一梳理,然后我們用心地讀懂學生,思考學生的興趣點在哪,學生需要什么。我們從學生的角度去設計課堂。
“總是牽著孩子做一些事情”
安彥芳:在實踐中我也有自己的一些困惑。這學期我參加了說課比賽,比賽之后,我把我的說課內容上了一次課。上完了課,覺得自己這課上得不理想,教學放不開,總是牽著孩子做一些事情。所以,我的第一個困惑就是,怎樣做才能真正地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自主學習的能力?如何讓老師牽著學生走的這些成分少一些?
評價多了就成了負擔
安彥芳:第二個困惑,就是我們的評價。我教一年級和三年級,低年級更需要評價鼓勵,所以我給孩子制定了評價方案,有代幣制,給學生發獎狀……這個活動確實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是長時間這樣去搞,老師有的時候感覺很累,就好像增加負擔一樣。所以就評價這個問題,我也存在一些困惑,怎么評價更好?
兩極分化與學困生的活動困境
安彥芳:第三個困惑是學生兩極差異問題。課堂上,許多發展學生思維、創造性能力的活動,其實都是給那些學習能力比較好的學生開展的。對于學困生,盡管老師在教學設計上也有考慮,但是現在英語兩極分化的情況還是比較嚴重。怎樣很好地調動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他們有更大的進步,我在這方面的困惑還是比較大的,請專家指點迷津。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