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工程學的思路不可取
早在20世紀60年代,杰克遜就對所謂的“教育工程學”提出過嚴厲的批評。這里的“教育工程學”,是一種在工業生產領域曾經大行其道的管理典范,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在工業生產中,老板要求工人盡量快速、高效,盡量減少無效動作。這種對工業生產效率的追求,應用到教育中來,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中盡量快速、高效,盡量減少無關動作。但是,這顯然不符合今天人們對教師工作性質的認識。用杰克遜的話來說,“工程學觀點作為一種觀看教學過程的方式,主要的缺陷就在于對小學課堂中發生了什么,采取一種過度簡單的圖像呈現方式”。而事實上,小學教師的生活更加復雜,“平均每個教師每一年中的1 000個小時都是在管理25~30名能力和背景各異的學生,他有可能得同時負責4~5門主要科目,要求每位教師清楚地了解他自己的每一個教育瞬間是不可能的”。
杰克遜對“教育工程學”的批評、對教室生活的描述,已經過去半個世紀了。但是,今天中國的小學教研生活中,仍然在大量應用工程學的思路。我為什么做這個判斷呢?原因是我觀察到一些看似先進,實則落后的教育現象。
第一、一些評價教師教學行為的量化工具大行其道。這些工具觀察教師提問學生的頻率、頻次、覆蓋面,甚至觀察教師在教室里走動的路線等等。這些工具看似科學,是一種“擺事實、講道理”的做法,但實際上,這些工具所基于的假設,是經不住反思的。要知道,教師的提問、與學生的肢體或眼神接觸,都只是完成教學、促進學習的工具。教師首要的關注點還是教學,而不是這些工具的應用。在我看來,只是因為這些工具在管理上的應用價值,才得到人們的青睞。
第二、教師的角色被壓縮為執行者,教師的興趣ob+O7jQc7q/RFHkDSr/jYg==中心局限于行動策略。在與一線教師的溝通中,最經常聽到的是這樣一句話,“請告訴我們怎么做”。這是一個多么可怕的現象!承擔了教書育人重任的教師,原來只是等待指令的操作工人嗎?絕對不行!今天的教師,應該成為一個課程專家,而不只是教書匠。作為“課程專家”,教師要關心的問題,就不僅僅是“教科書”和“教學”。教師要關心的話題,更進一步擴展,包括更一般的“教育目的”和“課程設計”等等。
先研究內容,后進行評課
可以說“教育工程學”的貽害,遠遠沒有被大家充分意識到。我所做的一項與教學研究、教師專業發展相關的工作,就是試圖突破這種惡劣影響,試圖擴展一線教師的興趣中心。在我的聽評課過程中,并不點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言一行上的得失,更不關注有關學生參與狀況的統計數據。我用“學科加工”這個概念,提醒一線教師關心自己教的內容?;旧?,我的評課方式可以概括為“先研究內容,后進行評課”。研究好了內容,該選擇什么重難點、該選擇什么教學方法,就呼之欲出了。
“提示語的書寫”這節課,當然也可以應用這種方式來評議。在這節課上,教師使用了下面這段文字作為素材:
一位小學生從游戲廳門前走過。老板說:“小同學,來玩游戲機的吧?”小學生說:“爸爸媽媽不讓我玩。”老板說:“玩游戲機,健腦!”小學生說:“總是玩電腦不但荒廢學業,還會傷害身體!”老板說:“我請客!不用你花錢?!毙W生走開了。老板道:“哎,又少了一個俘虜……”
這段文字很有教學價值,因為游戲店老板在說話的時候,很可能懷著一種十分復雜的心理。學生可以通過在提示語中加入動作、神態或心理活動的描寫,把這種心理表現出來。比如,有一些學生寫的提示語是“不懷好意地說”。這體現出老板的狡猾和唯利是圖。有一些學生寫的是“游戲店老板熱情地說、親切地說”。這可能是因為教師經常引導孩子,讓他們誤以為但凡成人都是可敬的、和藹的。不論學生可能寫出什么樣的提示語,通過描述游戲店老板,的確能夠產生不同的表達效果。學生們展現不同的提示語并做比較,這才是對人物性格的揣摩,或者是對他們想表達的人物性格的揣摩。相對來說,選擇詞匯、組織語言反倒是第二步的工作了。通過這樣的教學,提示語不僅變得有趣,而且變得有意義。學生發現提示語是真正有用的,而不是教師在黑板上呈現的一種語言技術和文字工具。
與小學英語學科不同,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已經可以賞析語言文字了。楊校長寫過一首兒童詩:“媽媽媽媽別生氣,我來幫你掃掃地。媽媽媽媽別生氣,我來和你做游戲。媽媽媽媽還生氣?你吃西瓜我吃皮?!边@首詩里的符號都是有意義的。在朗誦時,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語氣把它們表達出來。當然,在寫作的時候,作者很可能沒有經過細致的琢磨。但是,我相信一位優秀的作家,是可以把這些技巧自然地流露于筆端的。在“提示語的書寫”這節課中,學生學習的重點應該放在語言文字的賞析上。教學的主要功夫,是幫助孩子們欣賞優秀的語言表達,賞析文字中鮮活的表達。當然,學習語文還包括許多其他任務,譬如以文字為載體學習語文技能、理解作者想表達的內容等等。我對“提示語的書寫”這節課的教學重點的判斷,就是基于對“提示語”這個語言工具本身的理解。在我看來,正是提示語的使用,使得一些對話描寫變得靈動、精致、感人?!疤崾菊Z”這個語言工具,絕不僅僅是“某某人說”這么簡單?!疤崾菊Z”放在對話之前還是對話之后,這不是唯一的學習內容,更不是教學難點。講提示語的位置,讓孩子們練習在對話的不同位置添加提示語,但是不去挖掘這些提示語所造成的語言效果,這樣的教學哪里能讓孩子們學會提示語的使用呢?
我的上述點評,更關心的是這節課本身的教學內容。我認為,只要吃透了“提示語”這個知識點本身,就不難確定這節課的重難點。我們有的一線教師在設計教學時,雖然也“關注知識點”,但是采取了一種割裂的關注。以這節課為例,教師可能的確很關注提示語,整節課都圍繞著提示語是什么、怎么寫來進行,但是,卻忽略了提示語在寫作中的價值。在我看來,這是語文學科學習的一種本末倒置。要知道,學習語文的最基本的目標是掌握語言文字的使用。類似“提示語”這樣的語言工具,它的“使用方法”就好像一本說明書。掌握這本說明書很重要,但不是學習語文的最終目標。
總之,我想與各位老師分享我的一種評課方式。同時,也號召大家在評課前,務必認真地研究研究內容。
[楊麗紅:挺好。前幾天我們的一個特教在學校開了一個會,總結說我們要做點燈的人,真正點亮孩子的心靈。我覺得你說得特別好,點亮了我們。老師要抓這些有意思的點是挺重要的。這個內容很好,就是我們要找到用什么方法能點亮孩子,這個特別重要,我們要深入地研究研究。我們在課堂上看到了技術,但是看不到藝術。我們學校的辦學理念是“文化藝術共生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