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紀念盧樂山先生95歲華誕和慶祝2012學前教育論壇的成功舉辦,筆者有幸采訪到中國學前教育事業發展的推動者和見證人盧樂山先生。盧樂山先生是幼教界的老前輩,是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的開拓者和領導者。能采訪這樣一位大師,筆者心中充滿敬愛之情,但還有些緊張。見面后,老先生的慈祥、親切很快消除了我們的拘謹。盧樂山先生雖然年邁,但舉手投足之間可見其優雅如玉的風范,談吐之余流露出豐厚深湛的學識。在采訪中,她甚是認真和耐心,一直非常熱情、細致地為我們解惑,甚至將所談人物的姓名一字一字地拼出。盧樂山先生為我國幼兒教育的開創和發展付出了畢生精力,堪稱幼兒教育界的大師。她的教育生涯就是中國幼兒教育百年來的縮影,是中國幼兒教育的見證。但是,她卻謙虛地表示,自己其實并無多大的成就,只是一生都甚愛幼兒教育,與幼兒教育結下了不解情緣。老先生如此認真嚴謹、虛懷若谷的態度讓學生之輩頗為感動。
一、樹人百年,教育世家
盧樂山先生出生于一個教育世家。祖上幾代是塾師,祖父盧木齋先生在晚清時期曾任直、奉提學使,外祖父嚴范孫先生曾任學部侍郎、翰林編修。他們都是通曉新政西學的維新人物,懷抱“教育救國”的理想,主張改廢科舉、興辦新式學堂,努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教育。作為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實業家,盧樂山先生的祖父和外祖父集中全部家產興辦幼兒園、小學、中學乃至大學。祖父盧木齋先生創辦木齋學校(現為天津24中),內設幼兒園、小學和中學,并為南開大學捐資、捐書興建木齋圖書館(惜于1937年被日軍炸毀)。外祖父嚴范孫先生則開辦嚴氏蒙養園、嚴氏女塾和保姆講習所、南開學堂以及南開大學。盧樂山先生的母親就是嚴氏保姆講習所第一班畢業生,曾擔任蒙養園教師并開辦過幼稚園。嚴氏保姆講習所的畢業生大部分在京津兩地幼兒園任教,可以說是我們國家最早的幼教工作者。盧樂山先生的姑姑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的也是幼兒教育專業,后來在木齋學校當了校長。表姐嚴仁清曾是北京市北海幼兒園主任,從事幼教工作五十幾年。
在祖輩們“教育夢”和家庭濃厚的教育氛圍的影響下,盧樂山先生在幼年就有機會受到健康的幼兒教育,直到高等教育。盧老先生的童年、少年都是在各種正式或非正式的教育中度過的。先生不滿三歲就上了母親和姑姑所辦的幼兒園,以后繼續在她們辦的小學和外祖父所辦的南開中學讀書。其間常在外祖父家小住,深受老人家興辦新式教育、提倡女子教育、重視幼兒教育的影響,也為盧老先生日后走向幼教之路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
二、赤子之心,緣結幼教
1934年盧樂山先生從南開女中畢業考入燕京大學,后選擇了學前教育專業。也正是從燕京大學第一學年起,盧樂山先生正式跨入幼兒教育行列,之后就再也沒有離開過幼兒教育事業。盧樂山先生在燕京大學四年級的時候,曾在校外為窮苦人家的孩子們創辦了一個短期半日制的幼稚園,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較好的教育環境。畢業之后,盧樂山先生回到天津木齋學校重新恢復幼稚園,全權負責幼稚園的教學工作。后因母親生病,離開木齋幼稚園,后又應邀在北平協和醫院獨立開設了一個小型幼稚園。在這些幼兒實踐工作期間,盧樂山先生對幼兒教育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但有時也會遇到困惑不得求解。這就又堅定了她再次學習的信念,于是在1940年再次報考燕京大學研究院。
1941年12月日本法西斯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燕京大學被迫關閉。盧樂山先生又回到木齋學校任教,工作不到兩年奔赴成都燕京大學,繼續完成學業。在成都,先生先到樹基兒童學園工作,完成其碩士論文,隨后又在四川省立成都幼稚師范學校工作。其間,于1945年,與雷海鵬先生成婚。1948年盧樂山先生在蔣良玉的幫助下拿到了去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兒童研究所進修的獎學金。剛好那時雷海鵬先生也拿到了多倫多大學的獎學金,夫妻兩人便前往加拿大開始了國外的學習生涯。盧樂山先生一邊學習兒童心理研究的理論知識,一邊在兒童研究所附屬的托兒所實習。在加拿大的學習經歷使盧樂山先生有了機會和不同國家的孩子接觸,體會到孩子們的國別雖然不同,卻有很多共同的特點,也使得先生深信別國的經驗可以應用在自己的國家。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了,激動人心的消息傳到加拿大,盧樂山先生和丈夫準備畢業后立即回國工作。
三、風華領潮,愛灑北師
1950年,已有身孕的盧樂山先生回國當天就接到北京師范大學保育系主任關瑞梧先生的聘用電話,并被安排了幼兒園語言教材教法、幼兒園自然教材教法和幼兒園音樂教材教法三門課程。關瑞梧先生通知先生9月1日到師大報道,9月4日就正式開課。突如其來的工作讓她緊張和忙碌了不少。據盧先生介紹,當時北師大保育系有駱涵素、關瑞梧、田貴鑾、張韻斐、張天麟等資格和能力都很高的教師,但是當時保育系的教學更偏向于兒童保育這一塊,兒童教育方面就相對不足。盧先生剛好在兒童教育這方面較為熟悉,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不足。后蘇聯專家戈林娜來訪,盧樂山先生及北師大學前教育組積極學習蘇聯學前教育方法。
1952年全國各高校進行院系調整,北師大原保育系和教育系合并,學前教育專業因而誕生。當時,盧樂山先生成為北京師范大學學前教育教研組的第一任主任。當時北師大學前教育組的規模相當龐大,教研組的總人數達40余人,并設有單獨的資料室、翻譯室以及附設幼兒園。學前教研組除了正常的行政事務和教學工作外,還擔任著為各兄弟院校大力培養青年教師的重任。此期間,盧樂山先生帶領著學前教研組全面向蘇聯學習,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工作。蘇聯專家系統地講授學前教育學、學前教育史、兒童心理學及幼師教學法等課程,還重視理論聯系實踐,帶領學前教研組師生到各幼兒園進行實驗研究,組織觀摩教學。
盧樂山先生向筆者提起,20世紀50年代的向蘇聯學習,確實對我國學前教育起到促進作用。新中國剛成立,大家沒有經驗,不知道怎么辦。蘇聯專家的到來,使他們明確了一些重要問題,也為他們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如蘇聯專家強調學前教育的特殊性體現在游戲是幼兒園活動的主要形式,另外也強調玩具和科學研究的重要性。但當時“向蘇聯學習”也存在弊端,如兩位專家都強調“蘇聯的教育學是唯一正確的”,對于西方的教育理論和經驗完全否定。
1956年蘇聯專家離開中國后,盧樂山先生領導下的學前教研組在思考,如何在“向蘇聯學習”的基礎上提高自己的工作質量。盧樂山先生領導的北師大教研組提出了開展創造性游戲,這一號召頗有成效,各地幼兒園緊接著就掀起了自制玩具的熱潮。教師們都成了能工巧匠,做出了各種有意義的玩、教具,自制玩、教具的展覽相繼出現。值得一提的是,盧樂山先生初步嘗試進行自主課題研究。通過向蘇聯學習,盧樂山先生認為幼兒教育應該是一門科學,應該用科學的方法來了解孩子。于是在北師大幼兒園的大力支持和教師們的熱情幫助下,盧樂山先生和北師大實驗幼兒園合作開展了兩個課題研究,即“通過自我服務培養四歲幼兒的獨立性”和“通過游戲培養四歲幼兒互助友愛”。這對于整個師大學前教研組也是一次極有意義的嘗試。
1966年年初,盧樂山先生和學前教研組的六位同事隨教育專業的師生(師大學前專業自1965年末停止招生)同赴臨汾搞調查,并準備長期在那里工作。但不巧的是,此時“文化大革命”已經爆發,他們就被召回北京?!拔母铩钡谋l給幼教事業的發展帶來真正的災難。在“文革”期間,幼教事業受到全面、徹底的否定,學前教研組的工作完全停頓,許多幼兒園被解散。盧樂山先生也經歷了艱難的生活?!拔母铩苯Y束后,學前教育專業隨著高考一起恢復,高校的教學工作也步入正軌,盧樂山先生又回到了學前教研組,與學前教育一起重煥生機。
關于盧樂山先生對于百年幼兒教育的貢獻,值得好好一提的是,她在北師大任教研組主任期間,組織編寫了新中國第一部幼兒園教育指導用書——《幼兒教育工作指南》,多年潛心研究蒙臺梭利教育,成為我國幼兒教育界研究蒙臺梭利教育的奠基人。
1954年受教育部幼兒教育處的委托,北師大學前教研組組織編寫我國自己的《幼兒教育工作指南》,盧樂山先生是主要負責人。當時,在蘇聯專家馬努依連科的指導下,盧樂山先生立即組織教研組全體教師、進修員,京津兩地的幼兒教育干部,幼兒園主任及有經驗的教師等90余人共同學習與討論編寫工作。指南的重點內容還經過了幼兒園的試驗來驗證。歷時兩年,終于在1956年寫出《幼兒園教育工作指南》的初稿。其主要內容包括:教育任務(總任務及各年齡班的任務),實現教育任務的手段,幼兒一日生活作息時間的安排,各年級的教育內容、教材和方法,等等。盧樂山先生負責撰寫總論部分。當時教育部認為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部幼兒教育指導用書,是學習蘇聯經驗結合中國實際的具體表現,也是理論工作者與實踐工作者的大合作,立即印發給全國各地幼兒園及幼教行政部門征求意見。不幸的是各地送來的意見還沒收齊,1957年開始的政治運動就接踵而至,對教育工作進行了批判。《幼兒園教育工作指南》成為批判的重點對象,這使得它始終沒有正式出版。但由于經過大范圍的印發及征求意見,其中大部分的內容還是被很多幼兒園和幼教工作者采用了,這對全國幼兒教育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后,盧先生以飽滿的熱情和開放的胸懷重新投入到幼教事業,并開始潛心進行幼兒教育研究。1982年盧樂山先生成為我國第一位幼教碩士生導師,1985年成為首屆研究生班導師。除了繼續對之前一貫關注的兒童游戲和玩具的研究之外,盧樂山先生開始重點研究蒙臺梭利教育,并出版了《蒙臺梭利的幼兒教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年)一書。這是我國第一部系統介紹蒙臺梭利教育的書籍,為以后在我國幼兒園中開展蒙臺梭利教育的研究和實踐作了前期的學術準備。1994年我國正式引進蒙臺梭利教育,在北師大實驗幼兒園和北海幼兒園開設實驗班,盧先生被聘任為該課題研究的顧問。盧樂山先生對于蒙臺梭利教育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推動了我國幼兒教育向西方先進經驗學習的進程。后來,她涉足教育經濟學研究。1984年,由北師大教育系和經濟系聯合申報獲批了教育經濟學碩士學位授予權。1996年,盧樂山先生主持申報并獲批了教育經濟學博士學位授予權。從此,她從業余逐步走向專業,開始了教育經濟學科的研究。
四、退而不休,鉆之研之
在1987年年末,送走了研究班的學員之后,盧樂山先生已經年近七十,開始了退休生活。但盧樂山先生退而不休,于1990年擔任了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第一任會長。該學會是在1989年成立,由全國婦聯主管,以家庭教育研究和提高全民家庭教育水平為主要任務的全國學術性群眾團體,主要進行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學研究并為家庭教育實踐提供理論指導。在先生擔任會長期間,學會曾經召開兩次年會。會議內容豐富,涉及的范圍和問題比較廣泛,而且多數論文是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經過分析,根據事實說明問題、提出建議的,對于家庭教育的實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1992年到2002年,盧樂山先生又擔任學會主管下的《中華家教》雜志的主編,每月定期參加討論會,在教育方面提供意見與建議。另外,盧先生通過講座﹑寫文章﹑口述以及參與研討會等活動,發表對家庭教育的見解,闡述家庭應有的教育觀及方法,強調家庭在兒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家庭教育領域發揮了重要引領作用。盧樂山先生經過幾十年在幼兒教育這片沃土上的辛勤耕耘,現已經是我國當代學前教育界資歷深厚、學問精深、德高望重的幼兒教育家。2002年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文庫出版了《盧樂山文集》。2006年中央教育電視臺為她拍攝了“當代中國幼兒教育家”專集。就在前不久,在盧樂山先生95歲華誕之際,《盧樂山口述歷史——我與幼兒教育》首發。盧樂山先生現不愧是譽滿全國的學前教育界的一顆璀璨的明星。
我們這些晚輩有幸得以見老先生一面,受益頗多。雖然采訪結束了,但老先生的慈祥親切、認真嚴謹、虛懷若谷都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在這里我們真心地祝愿老先生健康長壽,開心快樂!
(本文由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通訊編輯部供稿)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學前教育系)
(責任編輯:李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