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書育人是教師的基本使命。唯有高超的教學技巧、淵博的學識修養、寬厚的人格特質、較強的抗挫能力方可擔當此任。教書育人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各種問題和挫折不可避免。尤其在新課改不斷深化的今天,社會信息化的程度、知識更新的速度都給教師的職業生涯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加之考評選優、升學考試、崗位管理等壓力,教師處處感受到困難與挫折的存在。這不但造成了習以為常的教育經驗與新課程所倡導的理念之間的沖突,也引發了事業、家庭、人際交往方面的矛盾,而這些沖突與矛盾的緩和與解決不但需要教師具有良好的情商(EQ)和智商(IQ),更需要較高的逆商(AQ),這三者是教師獲取生活和事業成功的重要基礎。
逆商,全稱逆境商數,是指人們面對逆境時的反應方式,即面對挫折如何擺脫和超越的能力[1]。保羅·史托茲博士將逆商分為四個部分:控制(Control)、歸屬(Origin & Ownership)、延伸(Reach)、忍耐(Endurance)。這四個部分是進行逆商研究的基礎,可以衡量一個人在逆境面前的應對能力。既然教師在專業成長中經歷挫折、磨難、考驗是不可避免的,那么探究中學教師逆商的真實狀態,探尋提高逆商的對策就十分有意義。
一、教師逆商調查
1.調查樣本
隨機選取來自甘肅省11個地、州、市參加中學階段新課程培訓的語文、數學等學科教師(語文、數學兩科教師較多)206名,施測對象中男教師占40.3%,女教師占59.7%,年齡絕大多數在20~40歲之間,教齡在1~10年間的占80.1%,具有初級與中級職稱的占93.7%,。
2.調查工具
筆者采用自編的《中學教師逆商問卷》進行調查(輔之以個別訪談)。所用問卷是在參閱中外相關文獻,通過訪談征求專家意見,結合教學實際的基礎上編制而成的。問卷共有40個問題,每道題賦值1~5分,90分以下屬低逆商,90~160分屬中等逆商,160~200分屬高逆商。整個問卷的克朗巴哈系數(Cronbach’s α)為0.83,題目采用李克特(Likert)量表5級評定,并用SPSS13.0對問卷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
本問卷由研究者擔任主試,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測試,整個過程持續15~20分鐘。
3.調查結果
筆者對中學教師的總體逆商情況和在控制、歸屬、延伸、忍耐方面的分維度逆商情況作了調查(見表1)。控制維度表示的是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或生活中遇到逆境時有多大的控制能力;歸屬維度表示的是教師對逆境發生的原因、愿意承擔的責任、改善后果等情況的認知能力;延伸維度表示的是教師對逆境給工作、生活等造成的影響范圍的評估能力;忍耐維度表示的是教師認識到逆境的持久性與逆境對個人產生的影響時間的評估能力。
二、調查結果分析
通過一定的訪談和對收集到的有效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發現,性別、學科對教師逆商沒有影響,而年齡、職稱對教師逆商有影響,下面重點加以分析。
1.中學教師逆商處于中等水平
根據數據統計,中學教師總逆商和控制、歸屬、延伸、忍耐分維度逆商分別為129.68±13.23、34.31±5.27、30.51±4.40、31.60±4.79、33.26±5.50,控制維度最高,起因和責任歸屬維度最低。
從測試的總體水平看,中學教師的逆商處于中等水平,說明中學教師有較強的抗挫折能力。10年的課程改革中,絕大部分教師能夠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課堂教學,積極調控各種因素,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使教學朝著有序有效的方向發展。但在起因與責任歸屬方面,中學教師的得分較低,說明教師對逆境發生的原因、愿意承擔的責任、改善后果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如約9%的教師認為課程目標沒達成但自己一點責任都沒有;23%的教師認為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會波及自己對他人的態度,但問題的責任不在自己;約10%的教師認為進行課堂教學等方面的改革效果不理想,但自己一點責任也沒有。這說明有些教師不能很好地進行歸因分析,有責任外推的傾向。甚至有些教師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消極情緒,導致謾罵學生、體罰學生等不良現象屢屢發生。因此,改善教育、教學環境,緩解教師壓力,提高教師逆商勢在必行。
2.不同職稱的中學教師之間的逆商存在顯著性差異
從職稱的層面看,高級、中級、初級、暫無職稱的教師的逆商分別為136.63±16.27、126.49±10.99、131.04±14.15、135.00±7.357。不同職稱的中學教師的逆商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中高級職稱和初級職稱之間的教師逆商存在顯著性差異;中級職稱和初級職稱之間的教師逆商也存在顯著性差異;暫無職稱和初級、中級、高級職稱之間的教師逆商沒有顯著性差異。
教師的職稱不僅是衡量教師專業水平高低的標尺,也是社會地位高低的一種象征,追求高一級職稱就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動力源之一。暫無職稱和高級職稱教師的逆商最高,這是因為,高級職稱的教師有較好的控制感和逆境評估能力,能夠比較正確地看待教育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和挫折,具有堅定的教育信念;暫無職稱的教師工作時間不長,為了取得社會、學校、同事對自己的認可,不斷地追求上進,挑戰自我,從反思的角度追究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具有較好的自我反思意識。而中級職稱教師的逆商最低,這是因為,這部分教師已獲取一定的職稱,略感壓力不大,要取得更高的職稱以獲取社會認同尚需以后的努力,有得過且過的思想,容易自我滿足,對一些教育教學問題采用回避或者責任外推的方法來應對,從而導致逆商較低。新課改的推行勢必依靠每位教師的努力,高級職稱和暫無職稱的教師只是教師隊伍中較少的一部分群體。要取得新課改的圓滿成功,還得依靠占多數力量的初、中級職稱教師。所以,如何使初、中級職稱的教師能夠不拘泥于現狀,積極挑戰自我,努力創新,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話題。
3.中學教師逆商隨著年齡的增長呈遞減趨勢
從年齡段的統計來看,20~30歲、31~40歲、41~50歲年齡段的中學教師逆商的平均值分別為131.12±13.19、127.99±13.28、122±6.98。可以看出,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學教師的逆商呈遞減趨勢,但不存在顯著性差異。
由于教師職業的相對穩定性,以及教學經驗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使得中學教師的逆商呈遞減趨勢。20~30歲教師的逆商最高,說明教師在剛進入教師職業時有飽滿的熱情,不斷進取,努力改善形成的習慣,能夠從自我的角度進行反思。31~40歲教師的逆商較20~30歲教師的逆商有所降低,說明這一年齡段的教師因事業和生活進入較為滿意的狀態開始松懈,競爭意識隨之減退。41~50歲教師的逆商之所以最低,說明這個年齡段的教師職稱晉升已無希望、教育事業很難有大的建樹,加之課程改革和生活壓力較大,很多教師就喪失了競爭意識,并且自認為職業生涯基本到頭了,在控制、歸屬方面表現更多的是責任外推,在延伸、忍耐等方面低估影響力和時間,如在問題“剛剛上完一節課,聽課教師發出了許多負面的聲音,指出了許多缺點,此類事對自己的影響時間”中,41~50歲年齡段的教師選“一直存在”的比例遠遠高于其他年齡段。因此,要高度重視隨年齡增長而逆商遞減的現象,充分調動年齡較長者的課改意識與激情,讓其更好地發揮長者的教育風范與引領作用,創新教學方式,更新教學理念,反躬自問,以較強的抗挫折能力去迎接新課程的挑戰。
三、有關教師逆商的對策探索
調查和分析顯示,“逆商”是影響教師專業成長的一個核心因素,可以真實地反映當下教師的教學現實,找到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產生的原因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進而找到課程改革的突破口和轉折點,從而拓展教學對策空間。教師的逆商是日常教學工作和生活壓力與日俱增的一種具體表征,而采取何種態度與行為對待這種現實非常關鍵。為此,筆者提出如下對策建議。
1.掌握反思方法和技巧,豐富教育智慧,整體提升中學教師的逆商水平
反思是個體特有的心理品質,而教師的反思能力則是教師專業成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在新課改不斷走向深入的今天,教師不僅須對新課程、新模式、新資源進行知識結構的調整和情感態度的調適,更要有高超的反思方法和技巧去體會課程改革背后的深層內涵。逆商的調查就是從反思的視角來探析中學教師在教學生涯中的一些體會和感受。其實教師進行反思的方法與技巧很多,如通過課堂計劃表核查本節課教學的基本情況,通過教學有形產品表核查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通過課堂觀察表、教學審計表等工具來透視自己的教學真相[2]。這些工具與方法的使用,能夠使教師正確地分析與處理教育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進而提升教師的逆商水平。
雖然中學教師逆商的整體水平較好,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應對困難與挫折的能力就一定強。調查發現,逆商水平較低的教師,主要是反思能力的缺失與反思方法技巧的欠缺,因此,教師在專業成長中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反思意識、方法與技巧。教師的反思和自我評價是個體在教學工作中和隱秘的思想中進行的,出現情緒消極時,教師要嘗試著采取用反思的方法有意識地控制、保持冷靜態度、將問題暫時擱置等策略,分析造成情緒失落的原因,以便有針對性地緩解消極情緒;在感到教學內容單調、煩瑣、機械,缺乏創造性和吸引力時,要嘗試新的方法或者學習新的知識,對自己的狀態進行調試,以保持對工作的熱情。同時還要汲取一些教育智慧,不斷強化自身素養,真正提高自身抗挫折能力。
2.拓展教研室功能,分享研究的力量,縮減不同職稱之間教師的逆商差異
中學教師是在一定的組織下來進行教學與研究活動的,教研室或者年級組就是教師研討教學活動、發表教學話語、激活教育智慧的重要場所。不同職稱、年齡的教師在這一群體組織下交流教學感受,分享教學經驗,提出解決問題對策。然而現實中教研室或年級組的境況則是功能缺損、管理無序、活動缺失,甚至名存實亡。為了使教師的專業成長有一個好的基礎與平臺,亟須明晰教研室的地位,拓展教研室的功能,營造一種良好的教研室或年級組的生態文化環境。
人的大腦對逆境有天生的偏好,不利的事情會比有利的事情留下更深刻的烙印。在教學工作中,教師也會對教學問題和教學失誤留下深刻的影響,這就為教師做教研課題提供了豐富的問題源。如針對教學效率問題成立有效教學課題研究小組,針對學困生問題成立學困生轉化課題研究小組等。這些課題小組的活動,使教師形成集體合作研討的模式,在一個良好的教研文化氛圍中,不同職稱的教師共同出謀劃策、奉獻智慧,從而全方位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3.建設老中青教師相結合的教學團隊,打造優質課堂,扭轉逆商隨年齡增長遞減的局面
課堂教學是中學教師的主戰場,也是教師碰到困難或挫折最多的場所。由于教學具有復雜性和對具體情境的依賴性,一個教師每天要做出3 000多個有意義的抉擇[3],這樣的抉擇會給教師帶來困惑、沮喪,需要教師的強意志力和高逆商。調查中發現的隨著教師年齡的增長逆商呈遞減趨勢的現象應引起高度關注。扭轉這種局面的有效策略之一就是建設老中青教師相結合的教學團隊。形式有兩種,一種是以學科教師隊伍為主組建的教學團隊,可就具體學科中的教學問題展開深度的對話與交流。這一方面促使年長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經驗,奉獻自己的教學經驗,另一方面也利于形成研討現實教學問題的話題,如備課、評課時通過團隊的形式進行研討,不僅使教師達成一定的共識,也引發教師深度反思自己的教學經驗與效果,克服部分教師的經驗主義偏見,去除認識上、理解上的誤區。另一種形式是多學科混編的教學團隊,如理科教學團隊或者文科教學團隊等,團隊可就教學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聯合攻關,形成合力,綜合治理出現的問題。
反觀現實,中學成立的教學團隊較少,開展教學研討的形式、方法、效果不佳,因此學校組建老中青教師相結合的教學團隊,必須在組織管理上、活動開展上、效果反饋上探索有效的運行機制,使團隊成員在知識、年齡、個性、職稱上進行互補,使不同年齡段的教師在逆境面前保持一種生命的激情。
參考文獻:
[1]路西.讓逆商AQ克服逆境[M].北京:中國盲文出版社,2002:11.
[2]張定強.核查表:積累、提升、拓展教育智慧的有用工具——基于專業學習、教育教學、教育研究的維度[J].當代教師教育,2011(3).
[3]Charlotte Danielson.教學框架—— 一個新教學體系的作用[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5:6.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西北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李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