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學者中,,很多人頑固地認為人類的理想時代在史前時代,比如與王安石同時代的儒家大師張載便是如此,面對宋王朝的困境,他積極地主張把社會秩序退回到遠古時代,從而“為萬世開太平”。這種復古的最主要手段便是井田制。
井田制,據說是我國西周時期較為普及的土地制度。意思是將土地劃分為許多 “井”字形,周圍由各家每戶一塊進行耕作,中央一塊大家合作,其收獲作為給國君的供奉。于是從此沒了兼并,天下太平。實際上,周禮中的這種井田,似乎是烏托邦式的制度,可行性不強,當時究竟執行到什么程度很難考證。商鞅變法之后,隨著社會的發展,“井田”也就漸漸成為歷史名詞了,包括張載等人的實踐證明,這種理想化的土地制度,在中國毫無可操作性。
然而,確實曾有一個國家,將井田制一直執行到了十九世紀中期。
這個獨特的國家,便是中國曾經的屬國,位于西太平洋上的琉球王國。這個今天已經消失的古國大致位于今天日本的沖繩縣,占據了沖繩縣的大部分地區和鹿兒島縣的一部分地區。
琉球的歷史頗為悠久,從1350年開始,這里便建立了所謂中山王國。琉球王國便是從中山王國開始延續的一個島國,其王統從1350年開始一直存在到1879年,直到這一年由于日本吞并硫球,廢藩置縣,將原來的琉球王國王室尚氏家族強迫往日本東京居住,這一古老的王國最終滅亡。而直到此時,這個小國一直在奉行井田制。
歷史學家可能對此感到非常地驚訝,因為井田制在中國的春秋時代便已經沒落,隨著封建制的發展而失去存在的價值。而在琉球它為何能夠一直保持到19世紀呢?
在硫球推行井田制的,嚴格說來,是一批來自中國的移民,名為“閩人三十六姓”(沖繩學者認為閩人三十六姓是明朝放置在硫球的監控力量)。大約在16世紀琉球王國進入黃金時代,它的商業高度發達,與福建、臺灣、朝鮮等地均有大規模的貿易往來,并與中國開展朝貢貿易。閩人三十六姓,便是明朝前期以官員身份遷居硫球,管理朝貢貿易的一批中國僑民的總稱。他們由于具有較高的文化水準,代表著宗主國大明王朝,并控扼對硫球至關重要的對華貿易,逐漸成為硫球王國重要的執政者。
這些中國后裔大多是儒家的信徒,比如當時在琉球長期執政的蔡氏一門,便脫胎于北宋蔡襄家族。他們秉承儒家的教育,和張載一樣始終抱著有些不切實際的期待,即恢復包括井田制的周朝古禮,促進國家安定幸福。于是,琉球在這一群來自于中國的儒生后裔的帶領下,便開始走上了實現理想,復興古禮的道路。
令人感到意外的是,在中國歷史上幾次反復都沒能夠實現的井田制,在這個小小的島嶼國家上,卻得以實現了。在他們的努力下,琉球最終形成了以井田制為特點的田畝制度。明代冊封使陳侃在《使琉球錄》中記載琉球國“至于賦斂,,稍寓古人井田之遺法”。這實在是令人難以相信的業績,要知道在我國,王莽,方孝孺等試圖恢復井田制的理想主義者大多失敗得很慘。
其實井田制能夠在這里實施,并不是“閩人三十六姓”能力高絕,而是因為此時琉球利用地理優勢,從商業貿易中獲取了大量的資金,以至于該國十分富饒。琉球人從商貿中獲得了大量的收益,對田地的興趣缺缺。其官民已不再依賴田產作為經濟支柱,官府采取輕徭薄賦的政策。在琉球肥沃的土地上,農民只要稍事耕作便可獲得足夠養活自己的糧食和經濟作物,但樂天的當地居民完全無意開拓,生產過剩的糧食,于是民間幾乎沒有兼并的興趣。有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這種富裕給當時在琉球掌權的中國遷琉后裔提供了一個實踐理想的機會。大約當地人覺得,這些“中國大人”(當地人對閩人三十六姓的稱謂),喜歡在土地上畫格子,又何必阻他們的興致呢。反正,也不是什么重要問題。
這些在琉球的中國后裔官吏,曾經把他們的這種功績報告給明朝朝廷,并且得到了明朝朝廷的高度評價。直到硫球被日本吞并,井田制才在硫球最后被廢除,這,也是世界上“井田”的最后絕滅之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