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自己的東西免費送給陌生人,聽來好像很虧本,可是外國人早有這種習慣。我去南丫島郊游,有時看到老外的家門掛了牌子,邀請人們進去免費取他們家不要的東西——他們可能是搬家了,要丟棄家具和日用品之類,為了環保索性送人。然而這在市區很難做到,家家戶戶住在大廈,誰敢讓陌生人上門?住在離島的老外就不同,那些地方本來治安不錯,也不擔心有人借故搶劫之類。不過,這種分享的風氣還是漸漸漫延開來了。
香港還流行“以物易物」”的方式,互相將自己手中不合心意的東西換取所喜愛的。網民可將自己的對象拍照上載,并配上文字描述,誰看中了就問物主是否愿意跟自己交換對象。這種有條件的交易挺公平,可是不易找到合心意的對象交換,亦有物主在交收時發覺貨不對辦,換回來是不值的東西。甚至有人提出以超市現金券來交換對象,這便有點金錢交易的意味,違背了換物的初衷。
后來有人大膽開設名為“Oh Yes It’s Free”的群組,給予平臺讓網民免費將對象送出,或征求別人免費送出特定的東西。群組在高峰時期有過萬名會員,大家將家里不要的東西紛紛陳列出來,由衣服鞋襪到家具電器都有——別以為是破爛貨,香港人挺迎新厭舊的,在群組內隨時找到未剪牌的新衣服、仍是新簇的衣柜、才翻過一次的流行小說等等,而且因為會員眾多,經常有驚喜發現。因為彼此沒有利益交換,物主可以自由決定由誰獲得東西,送物方法更干脆直接。
筆者便曾經是此群組的會員,從這里獲得過CD架、學術書籍及環保袋等等,同時也把家里許多“雞肋”翻出來送出去;現代人物質豐饒,家居環境卻小,不知不覺塞了一大堆雜物,明知沒用卻舍不得丟,這次可好了,全都送出去。不過送物者普遍都要求收物者得物有所用,而不是為了免費而胡亂征求。送物群組的一大要旨是環保,所以有人穿完征來的結婚晚裝后再次送出,好讓對象的價值得以延續。
一次筆者搬家,一張幾乎全新的睡床不要,筆者連忙拍照發放上群組,很快就有響應,是另一位會員幫她的朋友征求。筆者跟這位會員素未謀面,藉她獲得征物者的聯絡,隔天就有位陌生人開開心心上門把睡床拆開取走。對筆者來講,棄掉睡床固然不環保,還要把床拆掉送往垃圾站,實在勞心勞力。說穿了,送物的道理就是“我棄人取”,我所不要的正是別人所欲的,既可名正言順將“垃圾”送走,還可幫助他人,何樂而不為?
不過“Oh Yes It’s Free”會員太多,漸漸生出是非來,例如有人答允送物卻爽約,或單方面取消送贈,更甚者是有會員表面送物,交收時候才提出要金錢酬勞。最后這個群組被迫取消,可是大家已經習慣免費送物的方式,各區開始自行發展送物網絡,街坊透過網絡通知送物和征物,交收地點都在住處附近,規模比起以前全港式送物的規模小,更易管理。而且,因為送物的都是左鄰右里,交收時更可成為朋友,日后互相照應,讓小區的關系更緊密,這都是送物網絡帶來的額外好處。
再衍生下去,便有“快閃送物聚會”,大家在網上定了時間和地點,屆時便一起把家中舊物帶出來任人取。有人會專程去“尋寶”,而有些不知就里的路人發現可免費取物,亦會興奮挖掘心頭好。筆者沒試過參與“快閃”,但因為靠網上送物畢竟要相約交收時間,一時間家里還有好幾袋雜物無暇清理,于是央其它會員把我的東西帶到聚會。后來我所有東西都被取走了,沒想到就連過期記事本、空糖果盒都有人垂青。
對都市人來講,購物已是生活習慣,每趟逛街總要花錢才心安,再加上網上購物的流行,家里添置有用沒用的一堆已很平常。可是有些老生常談不得不講——世界上還有很多人衣不蔽體,三餐不繼,單講我們國家仍有許多山區兒童要赤腳上學;相比之下,我們的幸福實在過盛,所以除了為環保而送物,亦可減少購買欲,將資源贈予其它有殷切需求的人,這才是送物的本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