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化的逐步推進,公民權利意識的覺醒和話語權的增強,政府治理遭遇的困境與挑戰也越來越多。傳統的一元主導治理模式,在處理關乎階層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上,往往掣肘頗多、效率低下。加之,解決公共問題需要廣泛依靠協作關系,遠遠不能只依靠政府本身。因此,如何在繼承傳統模式基礎上,加以變通損益,納入新鮮理念,吸引多方力量,參與公共權利使用與運行,實現政府職能轉型,用政府治理代替政府管理,便是緊迫而重大的時代課題。
近年來,第三方在政府治理實踐中的作為日益引起廣泛關注,在一些發達方國家搞得風生水起,其中得失利弊,值得總結玩味。第三方,一般是指獨立于政府外的民間力量,包括民間團體、公益組織和咨詢結構等。第三方參與政府治理,一般表現為把市場原則注入政府實踐,將政府服務內容細化外包,甚至在人事制度中引入績效激勵機制等多種原則。簡而言之,即政府將社會和民間力量完全可以自行承擔的內容讓渡出去,使政府“集約瘦身,輕裝上陣”,所承擔的職責更加精粹緊要,以便集中精力處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核心重大問題。
隨著民間力量參政熱情與能力與日俱增,政府部門完全可以將部分職能業務分解獨立,外包給社會團體組織。一則可以提高政府運行效率,節約行政成本,防止腐敗風險,構建廉政高效政府;二則可以提高政府透明度與開放性,加強官民交流融合,奠定基層民主特別是社會自治的組織基礎;三則可以成為影響政府決策的重要因素和推動政府改革的強大動力,為VSqZ+HW5tyahxFRch38hSw==進一步的改革創新積累經驗。
第三方參與治理,離不開幾個首要前提:一是擁有理性成熟,公共意識和參與能力較強的公民團體和相關組織;二是政府更加開放、包容和自信,政府職能轉變勢在必行,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相關界限明白清晰,目標一致,并擁有堅實合作基礎;三是擁有一套科學合理的議事規則體系,約束和指導政府與第三方的行為。
鼓勵并發揮第三方力量參與政府治理,對加快行政體制改革,構建為民清廉的服務型政府,好處良多,意義重大。尤其是在當今利益主體多元多樣,階層分流分化趨勢明顯的環境下,尋求更多積極理性的力量參與政府管理中的宏觀、微觀實踐,不僅能吸納民智、完善決策,也能凝聚民心,加強互動。同時,還能使政府和社會在雙向維度上得到最大程度的發育與發揮。盡管這方面實踐在別的國家已小有所成,但我國相關的引進經驗和原創成果還很匱乏,為了使這一利在社稷的理念制度能更廣遠的傳播實踐,我們策劃了此期選題,并邀約相關名家展開討論,希望藉此能引起有識之士更多的關注與研討。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
當代的政治生態已經使政治具有了開放性,而開放性必然要求政治—社會領域廣泛的公眾參與,“第三方”作為參與的形式和地位秉持其中立性和參與的價值,還需要從信息公開、權責平衡、制度細化、程序優化等方面對公權力的配置及其行使形成約束,進而推動公共治理結構中的各種主體形成合力,形成“善治”格局。
——褚松燕
政府失靈決定了政府需要借助第三方力量并與其建立合作伙伴關系,以便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務,同時,第三方作為獨立的一個社會治理主體又是制衡政府和市場的不可或缺的力量。但是,第三方也同樣存在失靈的問題,為此,需要政府在合作伙伴關系中承擔必要的責任,促成政府、市場和社會(第三方)多元合作共治的良好治理格局。
——陳天祥
基于政府是唯一的社會治理主體的事實而形成的參與治理的理念應被超越,在多元治理主體并存的條件下,對“政府治理,公眾參與”模式的替代模式則是一種“合作治理”模式。從傳統行政向現代治理的轉變,必然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弱化政府職能,減少行政干預,擴大社會參與,明晰責權界限。
——陳 潭
公眾參與政府績效管理能夠合理界定政府與社會的界限,防止政府權力的過度擴張;能夠將公民監督政府的權利制度化、規范化,使其成為一種具有可操作性的權力;能夠實現“以權制權”,避免政府無限制的擴張自身權力、侵犯公民合法權益。同時,公民參與政府績效管理是公民實現和運用監督權的一個重要標識。
——孫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