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經歷了五次科技革命和兩次產業革命之后,世界正面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團聚式變革。中國要剖析與前兩次產業革命失之交臂的原因,以新一輪產業革命為契機,從文化、科技、制度、教育等方面共同發揮作用,在思維上發生巨大變革,由傳統的經驗追隨向創新引領演變,由傳統的線性發展向非線性、非邏輯發展,通過創新引領實現中國的思維變革,成為世界強國。
關鍵詞 產業革命 高新技術 創新
新一輪產業革命的非線性爆發
隨著第三次科學革命和第四次技術革命的愈演愈烈,世界正面臨新一輪產業革命的變革,這不僅是現代科技發展的必然結果,更是社會、經濟、文化等重大因素共同影響的結果。隨著社會經濟的多元復合轉型、全球化的不斷發展,以及高新技術的持續進步,新一輪產業革命已經蓄勢待發。
第六次科技革命團聚式爆發。人類的發展始終伴隨著科技進步。過去五個世紀以來,世界上發生了兩次科學革命和三次技術革命。16至17世紀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近代物理學的誕生引發了第一次科學革命;20世紀上半葉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論為代表產生了第二次科學革命。在世界科技史層次上,科學革命不僅是一種科學范式的轉變,而且是引發人類思想觀念的革命性變化的科學變遷①。目前,人類正面臨第三次科學革命,即以生物科學和納米科學為代表的認知科學的革命。
伴隨著科學革命的爆發,世界上還發生了三次技術革命,即18世紀以蒸汽機為代表的機械化進步,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19世紀由電力技術發展和內燃機的發明帶來的電氣化革命;20世紀由信息技術推動的信息化、網絡化革命。技術革命不僅是技術范式的轉變,而是引發人類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革命性變化的技術變遷②。技術革命對推動產業升級起到積極的作用。目前,世界正在經歷第四次技術革命,即以納米技術為代表的新物理學的革命。
第三次科學革命和第四次技術革命的團聚式爆發可以稱為人類發展史上的第六次科技革命。幾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科技革命的爆發,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信息化、納米化共同推動了世界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傳統的農業社會開始向現代的工業社會過渡,并向知識社會轉變,實現了資源的有效配置以及社會經濟的復合轉型。
科技革命在改變人類生活的同時,還解放了人類思想、加快了城市化進程,促進了經濟的全球化發展。20世紀后半葉以來,發達國家開始步入現代化和工業化的新階段,即開始由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轉變③。于是,社會進步和經濟增長更加離不開知識和技術的創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在受到新科技的沖擊,新一輪產業革命即將引爆。
現代科技引爆新一輪產業革命。隨著科技革命將人類文明推向機器大生產和城市化加速的時代,兩次產業革命也相繼爆發,即18世紀末以蒸汽技術為代d5uxJC/mea5pPXL1Jz8+U1C+UCwiBSvwfuMHUkQJpJA=表的第一次產業革命和19世紀末以電力技術為代表的第二次產業革命。兩次產業革命在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也重塑了社會結構,改變了世界格局。科技發展呈現多點突破、交叉匯聚的態勢,大數據科學成為新的焦點④。隨著信息科學、納米科學、生物科學、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科技持續進步,以及大數據浪潮的沖擊,人類進入信息技術帶來的個性化時代,新產業和新技術不斷涌現。任何一項技術的突破性原始創新,都會為新的科學體系建立打開空間,引發新的科學革命;任何一個領域的重大技術突破,都有可能引發新的產業革命,為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新的活力,引發新的社會變革,加速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進程⑤。在新科技的引領下,人類正在面臨著第三次產業革命的變革。
這是一次融合式的革命,從科技融合到產業融合,高新技術的成果不斷轉化成社會生產力并滲透社會經濟的方方面面。這將是生命科技、信息科技和納米科技三大學科的交叉融合,并主要發生在三大學科的交叉結合部,這同時也將是科學革命、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的交叉融合,是一次多維復合的綜合型科技革命⑥。
這是一次設計式的革命,從產品生產到產業集聚,從低端價值鏈向高端價值鏈和服務業的延伸,從產品本身到增值服務,從商業模式到創富機會,在新一輪產業革命的發展中,這些都將通過設計發揮最大效用。傳統制造業將逐漸喪失競爭力,產業競爭重新定位,國際分工重新洗牌,物聯網、云計算、新材料、新能源等都將不斷創造新的需求,并引發新的增長。新一輪產業革命將在全球范圍內非線性團聚式引爆新的社會經濟變革。
這還將是一次機遇與挑戰并存的革命。中國已經錯失了前四次科技革命的重大機遇,在第五次科技革命中,中國仍以追隨的方式發展,不斷追趕先發國家。而這次產業革命給中國再次趕超的歷史機遇,能否抓住這次發展機遇,將成為中國借助科技領先世界的重要戰略。
修補中國短板,迎接新一輪產業革命
由于種種原因,中國已經與前兩次產業革命擦肩而過,不但沒有享受到其帶來的豐碩成果,反而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成為帝國主義侵略和瓜分的對象。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站在世界發展的前列,但與先發國家還存在著較大差距。
農業文化桎梏封鎖。作為傳統的農業大國,中國幾千年來都以農業為基礎,長期的農業生產形成了農業文明,也給傳統文化套上了枷鎖。一方面,統治階級堅持“重農抑商”政策,極力阻止民營工商業的發展;另一方面,上層封建統治集團自比“天朝”,妄自尊大,盲目排外,固步自封,閉關鎖國,限制與國外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交流⑦。文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耦合器,文化的推進是社會經濟發展的深層動力,長期的農業文化使中國形成了難以突破的閉塞框架,固守著傳統落后的農業文明,人們思想保守,生產效率難以提高。
縱觀世界先發國家的發展史,農業文明幾近消失,產業結構也已發生重大調整和升級,農業在國民生產中的比例越來越低,知識文明和現代文化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流,高附加值的服務業已經代替農業。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和知識經濟的進步,高新技術快速推動人類的發展,農業生產逐漸被工業和服務業代替,鄉土文明走向終結,平面的農業社會開始向立體的知識社會升級。
社會經濟轉型的根本是文化的轉型,打破文化桎梏是實現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轉變的內在動力。幾千年的傳統文明已經潛移默化地滲透中華民族的骨髓,只有巨大的沖擊才能顛覆。因此,文化精進是一個艱難又長期的過程,只有通過技術創新不斷帶動思想創新,不斷引進知識經濟沖擊傳統文化,才能逐漸實現農業文化的瓦解。
傳統生產力線性發展。長期以來,中國的農業生產產生的效益都遠遠高于工業生產,這使得中國長期都專注于農業,卻大大降低了勞動力價值。由于技術的長期滯后,傳統的農耕方式使生產效率一直得不到提高,農業邊際生產力持續降低,工業發展也得不到改善。中國的現代化不能僅僅局限于農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是工業現代化的結果而不是原因。英、美、法等國最早進入了現代化國家行列,并不是當時農業最發達的國家,其動力在于工業革命并伴隨了一個城市化的過程⑧。過去幾百年來,世界經歷了兩次科學革命和三次技術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世界的現代化進程,中國卻一直以經驗追隨的方式發展,遲遲沒能跟上科技革命的步伐,并與先發國家拉開上百年的差距。
科技乃立國之本,線性發展導致的技術落后是中國發展滯后的根源。雖然中國的科技起步已經較先發國家晚了幾百年,但伴隨信息化的現代產業體系正在有條不紊的發展之中。中國已經意識到實現技術非線性突破的重要意義,并將在新一輪產業革命到來之際高瞻遠矚、搶抓機遇,不斷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以戰略性的高度著力解決世界領先的科技問題,在培養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同時構建高新技術創新平臺,與世界領先的尖端技術對接,實現知識共享和技術擴散,通過源源不斷地挖掘技術需求以提供技術支持。
制度、體制存在缺陷。有關“李約瑟之謎”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國的制度體制存在缺陷,既包括前兩次產業革命爆發時中國的政治制度,也包括當時的經濟制度。當先發國家轟轟烈烈地進行第一次產業革命的時候,腐朽的清王朝還沉浸在閉關自守的世界之中,中央集權的政治官僚體制和重農抑商的傳統思維制約了社會經濟的發展??v然官僚體制對中國的農業發展起到過積極的促進作用,卻阻礙了現代化工業的興起和發展,不能保證現代社會經濟的進步。
此外,當時的中國并沒有形成真正的市場,即市場運行過程中需要的法律法規、相關制度條例、產權、專利、金融等配套制度在中國都沒有形成。由于缺乏相關制度的支持,中國長期處于小農經濟狀態。特別是起著特殊作用的知識產權制度在中國的缺陷尤為明顯。專利是一種不確定的產權,能夠將競爭者排除在創新的商業化之外,以外部技術來帶動和促進企業的成長是中國重要的技術進步戰略⑨。
只有市場機制才是最有效的配置資源的經濟體制,是在社會化大生產背景下誕生的開放性經濟模式。只有完善市場機制并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形成良好的制度環境,發揮市場調節的巨大作用,以及運用政府的輔助調節作用,有效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社會結構條塊分割。長期以來,中國的社會結構都處在一種條塊分割狀態,即社會中的群體以政治、經濟、文化等不同因素分割成不同的單元,自上而下分級管理,各單元之間信息閉塞、相互分割、缺乏溝通交流,社會格局單一。這種社會結構使農民依附于土地,使城鎮居民依附于工廠,通過分層行政管理,可使資源按計劃調配,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突出缺陷是行政參與過多,資源利用效率低下。
隨著我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條塊分割的社會結構愈發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突出障礙。由于社會結構長久以來的條塊分割,導致城鄉二元化嚴重,大量農民無法享受到社會發展帶來的同等福利,貧富差距不合理;過多層級的行政管理使得政府自身效率低下,同時大大干預企業的自主經營;區域分割嚴重也使社保異地統籌困難,嚴重阻礙企業和個人的自由流動。
盡管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已經大大提高,但社會自身的開放程度還有待加強,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凸顯。只有重新整飭社會結構的條塊分割,打破區域行政割據,促進社會充分溝通才能使生產力得到最大的釋放,從而滿足市場經濟運行對資源配置的要求。
推動創新驅動戰略,呼喚創新引領
21世紀是科技發展的世紀,社會進步、經濟發展、國際競爭都將成為科技的創新戰。經歷了長期經驗追隨式的發展,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來臨之際,中國急切呼喚創新的引領,這是中國走向世界頭等大國的必然要求。
近代的五次科技革命和現代正如火如荼進行的第六次科技革命,無一不是在創新的推動下發生的,蒸汽機和紡織機的發展促成了英國的工業化、現代化;電力、鐵路、汽車和信息技術的蓬勃發展成就了美國崛起,位于歐亞大陸一隅的西歐搶占了工業文明的先機⑩,這些都是科技創新和自主創新的豐碩成果。
科技發展和創新極大地影響著世界的發展,孕育著新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同時也在重塑著國家的競爭格局。在科技創新不斷加快的時代,高新技術已經成為參與全球化、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科技創新也已成為引領全球經濟發展的催化劑,只有高新技術走在世界前列并達到領先水平,才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率先發展。
除了科技的創新,還需要思維的創新、政策體制的創新、文化的創新、人才隊伍的創新等。發展創新型國家是我國重要的戰略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和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意見》著重指出,要深化科技體制的改革,營造好的創新環境。扎實推進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由傳統的經驗追隨轉向創新引領,將成為我國改革不斷深入的重要轉變。
破解“李約瑟之謎”,實現創新引領
現代社會的發展是非線性、非邏輯式的進步,而不再是傳統的經驗追隨。傳統的經驗追隨和模仿永遠無法跟上現代化的步伐,即使社會經濟可以發生飛躍,也必將再次陷入“老二陷阱”的僵局。因此,打破傳統的經驗追隨必須要通過創新引領來實現,即創新高新技術、構建多元開放平臺;創新現代文明、推動文化精進;創新制度體制、優化政府治理;創新社會治理、實現全民參與;創新職業教育、破解“錢學森之問”。
創新高新技術,構建多元開放平臺。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提出第三次工業革命的五大支柱是可再生能源的轉型、分散式生產、新儲存方式、能源互聯網和零排放式交通等,都是能源技術革新,屬于工業化深入發展的范疇。第三次產業革命使國家競爭真正走向高新技術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歷了飛速追趕前兩次產業革命的機械化和電氣化的浪潮,若不能在第三次產業革命的進程中突破高新技術的核心內涵,就難以在新一輪產業革命的分工中獲得一席之地,進而被邊緣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隨著科學革命和技術革命的推進,新技術的發展及其產業化進程都在加快,新產業不斷衍生,并由勞動密集型朝著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轉移。從先發國家的發展歷程也可以看出,農業和工業的比例逐步降低,服務業,尤其是以創意產業為特色的現代服務業的比例越來越高。
構建多元開放平臺是創新高新技術、延長價值鏈的重要方式。一方面,由先導產業集群為引領實現高新技術的創新性突破,通過技術共享和知識擴散實現科技創新型發展;另一方面,創新制度建設,尤其是要進行知識產權制度的改革。由于我國對知識產權保護不足,極大地制約了創新能力的發揮,因此,完善知識產權保護立法并嚴格執法是實現制度體系改革的重要手段。
創新現代文明,推動文化精進。文化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繁衍和傳承的核心紐帶。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與時俱進的文化作為軟實力,對社會經濟發展發揮著戰略推動作用,對于中國這樣一個推行大國戰略的國家而言更是如此。無論是生產生活,還是對外交流和貿易,文化對社會的影響滲透至方方面面,并對未來產生深遠影響。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擁有輝煌而又燦爛的歷史文化,經過近現代的洗禮和改革開放,邁入21世紀的中國文化正處于新舊融合、多元發展的時期。清末以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一波三折、進展緩慢,其原因是單面發展道路行不通卻又不能很快建成新的結構。文化的繁榮和精進將很大程度上影響社會治理能力。隨著互聯網應用的日趨廣泛,利用網絡獲得信息和溝通大大擴展了文化傳播途徑、提供了多元化發展的基礎,豐富了文化內涵,但同時對文化的提煉和精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向現代社會過渡的過程中,文化體系的構建、精神信仰的建立都直接影響社會的文化形態。
在多元化文化的融合和文化體系的構建過程中,需從國家層面持之以恒地進行培育和引導,弘揚新時代的文化信仰,進而使中國文化不斷完善和精進。另外,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做大做強文化產業,通過文化引導帶動社會健康發展。在對外貿易和交流中,注重提高文化輸出比例,提升中華文化影響。世界的博弈,是大國的博弈,表面上看是經濟強弱的博弈,實質是文化的博弈。文化是一個國家長久發展的動力源泉,因此文化的精進是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
創新制度體制,優化政府治理。政府治理是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公共事務的治理,其目標是反映公眾需求,使公眾利益達到最大化。完全依賴市場配置資源會陷入“囚徒困境”,而政府治理的實質是解決市場配置無法解決的社會統籌管理問題。由此可知,政府治理應側重公共管理,專注于提供公共服務,減少對市場的行政干預,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市場作為資源配置工具的主體作用。
政府治理包含的典型特征是開放性和雙向性:一方面是公開透明,倡導政務陽光化,實現陽光政府、廉潔政府;另一方面是公眾參與,大都市政府治理機制是政府與各種組織和個人在大都市范圍內合作管理社會公共事務,提供公共產品,解決社會公共問題,促進社會公共利益中相互作用的關系、過程和方式。通過民眾的廣泛參政議政,實現政府治理的有效反饋,提升公眾滿意度。此外,還應積極拓展政府治理創新,以解決社會飛速發展中不斷涌現的新問題,提出解決的新思路,從而不斷完善政府治理結構和體制。
中國社會作為一個急劇變遷和轉型的超大規模社會, 政府治理面臨著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如何應對,是對中國政府治理能力的考驗。中國多年來致力于創建廉潔型政府已經獲得一定成效,但仍然任重道遠,其中制度建設是當前政府治理中需首要解決的難題。另一方面,隨著公眾自我意識的增強,也更加關注政府治理,公眾與政府的治理互動有待于增強。
創新社會治理,實現全民參與。社會治理與政府治理同等重要,是由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公民等參與主體共同管理解決社會事務。作為一種新的公共管理模式,社會治理是在現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內,在政府部分職能和公共服務輸出市場化以后所采取的一種社會管理范式,政府不再是唯一的公共服務提供者。與政府治理不同,社會治理強調參與主體多元性、合作性、和諧性及治理方式的服務型而非管理型。不難看出,社會治理是治理權力由政府向社會的回歸,同時也是由管理型治理向服務型治理的轉變。
先發國家從上個世紀70年代就開啟了社會治理的理論和實踐,并取得了社會治理模式的根本性轉變。社會治理具有獨特的管理優勢,一方面,社會治理作為非管理型治理,具有管理靈活、公平等特點,可有效彌補政府治理的盲區,通過多方參與、協商解決的方式,可更溫和、高效地解決社會問題,具有可持續性;另一方面,社會治理可以與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相結合,通過多對象發布、多途徑溝通,實現協商與治理的高效化。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框架已經初步建立,但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治理體制還不完善,亟待解決以下幾個問題:首先,建立綜合決策機制,通過政府和公眾參與決策實現全面發展目標,在社會目標、經濟目標和環境保護目標之間找到平衡和協調;其次,完善社會組織和社區參與社會治理,讓它們在法律框架內最大限度地發揮積極性和創造性,配合政府提供更多的社會服務,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社會服務需求。同時,要進一步轉變、規范和完善政府對社會組織的行政管理職能,使政府從公益服務的唯一提供者轉變為保證者,從直接擁有和管理轉變為制定規則和監督評估。
創新職業教育,破解“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這就是錢學森提出的疑問。錢學森認為,中國發展滯后的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缺乏創新,沒能培養出科學技術的創造者。教育不僅是獲取知識的途徑,更是為產業升級提供高技能人才和創新型人才的重要推手。要想從經驗追隨走向創新引領,創新的技術技能是關鍵所在。此外,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農村剩余勞動力急需得到安置,那些技能上無法與高新技術產業匹配的低技能人口也要尋找就業出路,無論是推動農業規?;?、工業現代化、還是服務業增值化,都要靠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培養。 特別是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培養創新人才和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就更為重要。
現代職業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手段。相對于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更能培養出適應一線實踐領域的技術人員。通過職業教育,不僅培養其基本技術、技能,還要通過職業教育的后期跟進保持和提高其技術技能,激發創新意識,培養其企業家精神,這是Hz4szmJ2ZbOHCVk136w7Rw==現代職業教育的重大使命。
21世紀初,中國就提出了“人才強國”戰略,吸引了大批留學海外的學子歸國奮斗。在吸引海外人才的同時,也要重視培養本土人才,以職業教育改革促進區域創新發展,為實現創新引領提供強大智力支持。
注釋
何傳啟:“科技革命與世界現代化”,《江海學刊》,2012年第1期。
何傳啟:“知識經濟與第二次現代化”,《科技導報》,1998年第6期。
白春禮:“全球科技呈現多點突破、交叉匯聚態勢”,《科技導報》,2013年第31期。
白春禮:“世界正處在新科技革命前夜”,《光明日報》,2013年1月21日。
何傳啟:“人類可能進入‘再生時代’”,《人民論壇》,2012年2月(下)。
宋豫秦、葉文虎:“第三次文明”,《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年第4期。
賀韶伶、賴平:“城市化:農業文明向現代文明跨越的戰略選擇”,《求索》,2004年第11期。
夏玉華:“美國專利制度危機及其對中國專利制度建設的啟示”,《價值工程》,2012年第14期。
中共科學技術部黨組:“創新決定前途命運”,《求是》,2013年第8期。
王宏廣、張俊祥、王革:“第三次工業革命及我國的應對策略”,《科技日報》,2013年3月25日。
尹保云:“中華文明的過去與未來”,《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年3月(下)。
易承志:“基于大都市發展轉型的政府治理機制創新”,《城市問題》,2013年第2期。
肖文濤:“社會治理創新:面臨挑戰與政策選擇”,《中國行政管理》,2007年第10期。
責 編∕楊昀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