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的話 本刊2013年4月(上)“中國的上下同心”專題中,公方彬、楊宜音、姚中秋、吳恩遠、金元浦等專家學人,就中國崛起的精神支撐、多元社會下的共識建構、古代中國的同心之道、黨群關系與國家命運、“中國夢”的時代內涵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而理性的分析。本期,我們又約請了四位著名學者,分別從各自的研究領域對這一議題作進一步探討。敬請讀者垂注。
摘要 人民社會是中國的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與西方公民社會相比,人民社會更具優越性,可以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性,更加體現社會主義社會人民的平等互助、當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的現代化社會。其建設方法是不斷改善民生,社會治理方法是堅持走群眾路線。人民社會是增強全社會團結、維持國內長治久安、提高國際形象和軟實力、實現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社會基礎和最大動力。
關鍵詞 人民社會 中國夢 改善民生 群眾路線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雹偻瑯拥氖?,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實現“中國夢”的最大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取得的偉大成績,是全體人民共同建設的結果,它并不屬于哪個階層、哪個階級、哪個民族,它的主體是全體人民,人民是社會發展的推動者、建設者、貢獻者。
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開始重建社會體制和社會秩序,建立起以人民為主體、以改善民生為目標的人民社會,全國各族人民開始重新尋找“中國夢”。事實上,中國夢是每個中國人的夢,是人民幸福之夢;中國夢是國家富強之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夢。沒有國家強、民族興,就不可能有人民幸福。沒有人民幸福,人民共享,就不可能有“大同世界”和“太平盛世”。正如習近平主席所言,“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雹?/p>
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需要凝聚13億人民的力量,使全國各族人民上下同心,建立一個人人共建、人人共享的社會體制,形成一個人人平等、人人幸福的社會生態。這就不同于西方國家的公民社會,而是一種源于中國文化、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全體人民所構成的社會主義社會。
人民社會是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
人民社會本質上是社會主義社會,即以人民為主體,保障人民福利,追求人民幸福,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人民社會的主體是全體人民,其建設主體仍然是全體人民,建設目的最終還是為了全體人民。與西方的公民社會相比,人民社會由公有、公益、公平、公正等基本原則所組成,這里的“公”相對“私”而言,“人民”相對“市民”而言,“市民”注重的是私利,“人民”注重公利和公益,但是并不排斥私利、私益。正是有了整體性的公利和公益,才會有了每個人的私利、私益。
人民社會的領導者是中國共產黨。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才能確保人民社會的建立,才能保證發展為全體人民共建,成果由全體人民共享,進步為全體人民共有,逐步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人民社會的根本特征是和諧社會。這是全國人民不懈奮斗的目標。過去百年,中國經歷了從受人任意宰割、國家四分五裂,到真正站立起來;從滿身戰爭瘡痍和一窮二白的前工業化國家,到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從失去基本社會秩序,到重建社會秩序;從一盤散沙、民不聊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中國社會發生了“前所未有之大變局”。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為促進社會和諧進行了艱辛探索。十六大以來,社會和諧的內涵不斷深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中的地位不斷提升。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任務,對正在進行著的社會事業、社會體制、社會秩序、社會組織、社會結構等方面的建設作了明晰概括,將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總體布局由原來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轉變為包括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新格局。③黨的十七大將四位一體新格局寫進了中國共產黨黨章,這標志著中國的發展軌道已從過去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向以人為本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轉變。十七大明確提出了以改善民生為基礎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④黨的十八大將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寫入黨章,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
人民社會將是中國特色現代化社會
人民社會是中國重大的理念創新、理論創新。它不僅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還是源于中國傳統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它是全社會團結的基礎,是國內長治久安的基礎,還是中國國際形象和軟實力的基礎。在中國的人民社會中,即使是民主、人權、法治、自由的思想,也是中國特色而不是美國特色;中國文化學習借鑒西方文化,但它本身不是西方文化,中國思想也不是西方思想。人民社會根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又創新于當代。從和諧的本質特征來看,社會和諧來源于中國幾千年傳承的傳統文化和哲學。早在《周易》中就有“太和”之說,它包含了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儒家的“天人合一”的含義是:人離不開天(自然),天離不開人。孟子講,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在這中間是最重要的??梢?,社會和諧理念源于中國傳統思想,人民社會就是當代中國和諧哲學的生動體現。
從經濟社會發展和結構演變趨勢來看,中國大大突破了經典的二元經濟理論所預言的從二元到一元的歷史軌跡,出現了發達國家或發展中國家都未曾經歷的大規模農村工業化,走了一條適應中國國情的獨特道路。所謂經濟社會結構,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占有一定經濟資源、發展機會的社會成員的組成方式與關系格局。⑤經濟社會結構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基本形態,是觀察分析這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維度。封建社會時期,中國始終維持傳統農業的一元經濟社會格局,近代以來,隨著國際資本入侵,對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產生了很大沖擊,一方面,造成農村衰落,形成農村貧窮經濟;另一方面,在少數沿海城市建立了現代化經濟部門,從而初步形成了現代中國經濟社會二元結構。然而,由于生產力低下、帝國主義殖民等原因,舊中國的歷史起點極低,二元結構差異大,轉型任務十分艱巨。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開始獨辟蹊徑,開拓獨特的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道路。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是一個傳統農業與現代工業、傳統農村與現代都市并存的二元經濟社會結構。改革開放初期,中國仍是一個有8億農民,農業人口比重較高,處于工業化初期的國家。改革開放35年來,中國社會結構發生深刻變動。⑥中國的經濟歷史和轉型實踐進一步突破了二元結構理論,先是在中國農村中鄉鎮企業快速發展,出現了規模龐大的農村工業部門,出現了三元經濟社會結構,后是在中國城鎮非正規就業迅速發展、超大規模流動人口(主要是農民工)進入城鎮,成為城鎮地區的二元結構(正規就業與非正規就業、戶籍人口與非戶籍人口),進而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四元經濟社會結構。中國這種經濟社會結構轉型,既有別于發達國家花了上百年時間走過的從二元結構到一元結構的一般道路,更有別于其他發展中人口大國從二元結構到三元結構(包括在城市地區的二元結構),再到一元結構的轉型道路,特別是基本避免了大規模貧民窟、流浪人群和高失業率。中國的人民社會還需要經歷一個四元結構向現代經濟社會一體化的轉變過程,這就是通過城鄉一體化、城市內部一體化、農村內部一體化,實現經濟社會一體化、趨同化和現代化,這就是中國人民社會轉型的基本方向和基本路徑。這就是中國人民社會獨特的演變之路,更加適應中國國情,更加日益多元化,也更加一體化,進而實現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
人民社會的首要任務是改善民生
改善民生的思想基礎是來源于中國傳統治國理念中的“民本思想”,更來源于社會主義理論,以及中國共產黨的社會主義探索與實踐。確切地說,改善民生是“民本思想”的進步,是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是實實在在的社會主義因素。
21世紀頭十年,民生發展取得優異成績。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就業是民生之本,也對中國政府職能轉變做了一個界定,提出完善政府的經濟調解、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⑦黨的十八大報告更加強調社會建設,更加強調具體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政策舉措。一是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二是健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均等化目標;三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遵循全覆蓋、?;尽⒍鄬哟?、可持續的方針,使發展的成果普惠到全體人民。這種發展民生舉措不僅目標明確(多為定量),而且形式多樣,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民生”的高度重視。
在黨的十六大、十七大思想指導下,國務院分別制定出臺了“十一五”規劃和“十二五”規劃?!笆晃濉币巹澥状我幎斯卜疹I域,是政府承諾,各級政府要切實履行職能,運用公共資源全力完成。首次規定了公共財政支出優先領域、重點支持區域?!笆晃濉币巹澾€首次界定了公共服務領域,列出了政府公共服務的11個優先領域和公共財政支出的17個優先領域。⑧根據目標一致法對“十一五”規劃的八個民生指標做了評估,發現民生指標基本都較好超額完成(見表1)。
“十二五”規劃可以稱為一個典型的民生發展規劃?!兑巹潯分兄赋觯簣猿职驯U虾透纳泼裆鳛榧涌燹D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完善和保障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進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先位置,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道路,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同時,“十二五”規劃也將“人民生活持續改善”等民生目標列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如規劃指出:“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制度全覆蓋,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達到3.57億人,城鄉三項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提高3個百分點。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3600萬套……”⑨
中國的民生改善,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變化。放眼十年,中國的民生發展之快、變化之大是世界罕見的。這既是順應人民需求的結果,也是緊緊依靠全體人民,發揮人民社會“上下同心”、集聚最大動力的優勢,共同建設、共同分享的結果。十年所取得成果可以簡單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社會保障體系比較健全。首先是城鄉基本醫療保險覆蓋情況。從2001年的7300萬人增加到2011年的13.04億人,覆蓋人口比例從2001年的5.7%增加到96.8%。⑩其中,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由2005年的1.79億人提高至2011年的8.32億人,人均籌資由2.1元提高至246.2元,補償受益人次從1.22億人次提高到13.15億人次。其次是城鄉社會養老保險受益情況。于2009年下半年和2011年先后啟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并于2011年上半年在全國所有縣級行政區全面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截至2012年9月底,兩項養老保險的參保人數達到4.49億人,加上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總計覆蓋人數超過7億人。3年來,各級財政共撥付兩項養老保險補助資金超過1700億元。目前全國有1.24億城鄉居民領取基礎養老金。
社會就業比較充分。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就業是民生之本”,“擴大就業是我國當前和今后長時期重大而艱巨的任務。國家實行促進就業的長期戰略和政策”。從政策評估的角度來看,即使是在過去4年的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創造了世界最大規模的就業,也實現了充分就業的核心目標,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0%~4.3%之間?!笆晃濉逼陂g,全國新增城鎮就業崗位累計達到5700萬人,超過了“十一五”規劃4500萬人的預期目標;2000年,全國城鎮私營企業、個體戶就業人數為3404萬人,到2011年達到12139萬人,凈增加8735萬人,成為新增就業的主要渠道。從全球視角看,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全球大約有2億人沒有工作,其中多數為女性,青年人(25歲以下)失業者達到了7500萬人,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挑戰。而在2007年至2010年期間,美國就業人數從1.461億人減少至1.391億人,卻摧毀了700萬就業崗位。從國際視角看,在國際金融危機、債務危機的大背景下,歐美日三大經濟體都在摧毀就業,而中國“一枝獨秀”,超大規模地創造了就業。
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城鄉居民最重要的家庭財產或不動產就是住房。2000年,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4.5平方米,到2011年已上升到32.7平方米,我們估計,城鎮居民住房建筑總面積從2002年的123億平方米上升至2011年的226億平方米。2000年,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26.5平方米,到2011年已上升到36.2平方米,我們估計,農村居民住房建筑總面積從2002年的207億平方米上升至2011年的238億平方米。城鄉合計,居民住房建筑總面積從2002年的330億平方米增至2011年的464億平方米。這反映了城鄉居民家庭住房資產的大規模普遍增長。
十年來,中國十幾億人民的民生改善在世界上絕無僅有,這是社會主義因素最強化的時期,黨和政府為人民提供公共服務特別是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力度最大的時期,還是加快建立社會保障全民覆蓋體系最重要的時期。我們的事后評估表明,做到了“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十年大改觀”,這就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奠定了重要基礎,將如期實現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夢想。
人民社會的治理方式是走群眾路線
從治理的層面看,人民社會要創新社會管理,堅持走群眾路線。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革命過程中的創造。群眾路線是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的根本工作路線。群眾路線包含兩個核心的內容,一個是群眾觀點,即根據歷史唯物主義,把人民群眾看作是歷史的創造者,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必須靠人民群眾來實現。依靠群眾的重要方式就是動員群眾和組織群眾,讓他們了解自己的利益和奮斗目標,組織起來共同奮斗。因此,“一切為了群眾的觀點,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的觀點,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觀點,這一切就是我們的群眾觀點,就是人民群眾的先進部隊對人民群眾的觀點”。群眾路線的另一個內容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把群眾中分散的意見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系統的意見,又到群眾中去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回到群眾中去,循環往復,以形成正確的領導意見。在此基礎上,就形成了一切為了人民群眾,一切工作依靠人民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
與市民社會理論不同,人民社會中的政府與群眾是一體化的,而不是對立的。社會組織與政府之間不是相互沖突的關系,而是和諧統一的關系。執政者通過關心人民疾苦,傾聽群眾呼聲,反映群眾愿望,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凡是正確的任務、政策和工作作風,都是和當時當地的群眾要求相適合,都是聯系群眾的。”群眾路線使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與千千萬萬人民群眾的命運、利益、活動聯系起來,群眾路線使國家從人民社會中獲得了無窮的力量,也從中不斷獲得新的知識與經驗,糾正了在認識上的錯誤,使路線、政策和具體的工作都能更好地回應群眾的需求,得到群眾的支持。聯系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實現經濟社會體制改革的出發點。其根本要求就是一切工作都要基于對群眾的需求和意愿的了解,從群眾的需求和意愿出發。始終保持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不斷總結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不斷糾正自身的錯誤,把分散的人民利益、意見、經驗集中起來,成為行之有效的方針和政策,并能不斷通過試點總結經驗,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政策和改革體制機制,從而使公共政策具有盡可能大的包容性和遠見性,使體制機制能根據實際情況和所需要承擔的任務不斷地改革和完善。
人民社會充分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
人民社會是一個各盡其能、充滿活力的社會。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人民提供了各盡其能的舞臺,極大地激發了人民的創造活力。黨中央、國務院從制度和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方法和措施調動人民的積極性:一是尊重人民,在各種創造活力競相迸發的同時,各個階層和群體也必然表達他們的權利訴求、民主訴求、公正訴求以及政治訴求,對于這些利益訴求,積極整合他們的合理要求,努力凝聚他們當中的有效力量,并給予反饋,尊重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的訴求;二是尊重人民勞動,即尊重和保護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會的勞動;三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四是尊重創造,堅決破除各種障礙,使一切有利于社會進步的創造愿望得到尊重、創造活動得到支持、創造才能得到發揮、創造成果得到肯定;五是形成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活力機制,即營造鼓勵人們干事業、支持人們干成事業的社會氛圍,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
人民社會能夠最大程度凝聚發展動力。“和諧共處、上下同心”,是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一種必然要求。其基本特征是以各種關系的和諧來維持社會的穩定與秩序。這就要求政府與社會同心,政府與市場同心,中央與地方同心,這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一致,而是社會各個行為體在國家社會發展戰略、路線、方針上的主觀一致性。正是這種“上下同心”的社會生態,有助于科學民主決策,政策的全面貫徹落實,有助于幫助每個個體明確自己的“夢想”,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因此,人民社會可以凝聚一切積極的社會力量同舟共濟、共生共進,形成一種推動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合力,集中力量辦大事,利用有限的經濟社會資源,舉全國、全社會之力,辦一件大事。形成人和自然、人和社會、人和人、人和組織共同促進、共同發展的局面。
人民社會是一個有效規避風險、更加安全安定的社會。判斷一個社會是否脆弱,關鍵在于它抵御風險的能力。過去幾年里,全國范圍內迅速普及基本醫療保險,正在普及基本養老保險,這種風險分散機制增強了中國社會抵御風險的能力?;竟卜詹罹嘌杆倏s小,惠及全體人民,使人民生活得到較大改善,不僅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安全網(社會保障體系),而且投資于人民的生產力(教育和健康),極大地增強了人民抵御風險的能力,提高了人民生活幸福水平。
人民社會是一個傳承文化、不斷創新的文明社會。中國人向來重視前人種樹,后人乘涼。中國五千年文明是后代人巨大的財富寶庫,為了建設新中國而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前輩,為后代的幸福做出了艱苦卓越的努力和犧牲??偨Y前人經驗,積累當代人的經驗和閱歷,傳給祖孫后世,這是人類文明的傳遞方式。它使得一代又一代人的財富得以不斷積累,不斷傳承,為后代人鋪路,讓后代人受益。傳承本身也是大浪淘沙的檢驗過程,最終留下來的都是經過歷史檢驗的無比珍貴的財富。中國社會思想和經驗薪火相傳,不僅造福中國人民,而且造福全人類。中國人民開拓進取、勤勞創造的精神,“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的社會風尚,匯成了人民社會發展的永動力。
共同構建新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人民社會
人民社會是中國最基本的社會國情。建國以來,中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道路,這是一條不同于一般發展中國家的社會發展道路,也是一條不同于發達國家的社會現代化道路。人民社會的理念不是“舶來品”,而是源于中華民族的創新;人民社會的理念不是照搬外國的“公民社會”,而是中國的“全體人民社會”;人民社會是根據中國實際,繼承而創新,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共同構建一種新型社會主義現代化社會。
“中國夢”不同于“美國夢”、“歐洲夢”,它們的社會基礎也有著本質的不同,因此,中國的人民社會就不同于西方的市民社會或公民社會。實現人民幸福、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最為關鍵的是要認識到:13億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是社會主義大家庭的一員,56個民族是一家。十幾億人民共建、共享的人民社會是實現偉大復興的社會基礎,是凝聚各族人民力量、實現“中國夢”的最大推動力。
注釋
毛澤東:“論聯合政府”,《毛澤東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031、1096頁。
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新華網,2013年3月17日。
“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9/72347/6347991.html,2013年3月17日。
“必須在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眳⒁姾\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領導干部學習文件選編》,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08年,第321~322頁。
借鑒了陸學藝等對社會結構的定義。參見陸學藝主編:《當代中國社會結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年,第10頁。
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新華網,2007年10月15日。
馬凱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輔導讀本》,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年。
張平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輔導讀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
《中國統計年鑒2012》。
《中國統計年鑒2012》,第850、126~127、378、378頁。
“全國新型農村和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總結表彰大會召開”,新華網,2012年10月12日。
世界銀行:《2013世界發展報告:就業》,2012年。
劉少奇:“論黨”,《劉少奇選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354頁。
美國經濟學家杰里米·里夫金認為,美國夢正在緩慢死亡,歐洲夢正在成熟。他還系統比較美國夢和歐洲夢,認為二者不只是地緣上的差異,而是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發展方式。美國夢強調經濟增長、個人財富的積累和獨立自主,切斷了同舊有文化之間的紐帶,使個體成為自由的行動者,因此美國夢是深深個人化的,極少關注其他人類福祉。歐洲夢則更加關注可持續發展、生活質量和相互依賴,它保存原有文化身份、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上生存,其本性更加包容整體化。但總體來說,歐洲更重視的是精神個人主義,而美國推崇的是物質個人主義。參見[美]杰里米·里夫金:《歐洲夢:21世紀人類發展的新夢想》,楊治宜譯,重慶出版社,2006年。
責 編/肖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