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企業作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場經濟中最活躍的細胞。小微企業占中國企業總數的90%以上,提供了85%的城鄉就業崗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60%,創造了50%以上的出口收入和財政稅收,在增加就業、促進經濟增長、維護社會穩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小微企業的發展環境和生存狀況令人堪憂,融資難、融資貴是制約小微企業發展的最大瓶頸。
為破解小微企業資金困局,上海先后推出“3個10億元”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建立“投貸保”聯動機制為小微企業服務等舉措,其中以小額貸款公司(以下簡稱“小貸公司”)的發展最為典型。截至2013年6月底,上海共有小貸公司94家,實收資本124.75億元,貸款余額157.17億元。
小貸公司作為商業銀行的有效補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為民間資本進入市場創造了機會。然而小貸公司受困于放款資金來源受限、稅負過重、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嚴重制約其業務拓展和功能的發揮。
一、小貸公司面臨的困境
1.法律地位不明阻礙其發展
目前的小貸公司是依據《公司法》成立的企業,央行對小貸公司只進行業務指導。根據《貸款通則》規定,貸款人必須經人民銀行批準,持有人民銀行頒發的金融機構法人許可證或營業許可證。但是根據銀監會和中國人民銀行聯合發布的《關于小貸公司試點的指導意見》,對小貸公司的定性是普通公司而非金融機構,其實際上從事的卻是金融類的業務,從中看出小貸公司既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公司,又不同于普通的金融機構。這種身份定位的模糊性限制了小貸公司的發展。
2.資金來源受限制約其發展
小貸公司因貸款門檻低,操作簡便,比傳統的商業銀行更有市場,而其資金來源堅持“只貸不存”,不允許吸收公眾存款和進行任何形式的內外部集資,使得小貸公司進一步發展的后續資金嚴重不足,資金來源問題成為束縛小貸公司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而且小貸公司從銀行等金融機構獲得融入資金的余額不得超過其資本凈額的50%。但在實踐中,小貸公司常常難以達到這一借款上限,無法從大多數銀行融入資金。
3.稅負壓力大限制其擴張規模
在國家政策層面,仍將小貸公司作為一般工商企業對待,其稅負約占營業收入的30%左右,不能享受金融機構優惠稅費政策,不得在稅前扣除貸款損失準備金等,制約了股東擴大經營的動力。
二、對做強做實小貸公司的建議
1.建議明確小貸公司的法律地位,將經核準開業的小貸公司比作非銀行業金融機構,使其獲得在相關金融市場自行融資的機會。
小貸公司設立的初衷是參與金融服務競爭來緩解“三農”資金缺乏和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提高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效率,最終實現從民間金融向正規金融的過渡。因此,可以將其作為非銀行金融機構,并根據其特殊性建立和完善相關制度,為小貸公司提供可持續發展的法律環境。
2.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給小貸公司貸款。可考慮將銀行等金融機構貸款額度中預留一部分資金專門用于小貸公司的資金拆借,以緩解其資金緊缺問題。人民銀行的再貸款也可以惠及小貸公司,使其成為人民銀行再貸款支農新的承貸主體,既可以開辟和擴大支農渠道,又可以緩解小貸公司的后續資金緊缺壓力。
3.提高其融資杠桿率。小貸公司作為一個非公眾金融機構企業,應放寬融資比例,適當提高注冊資本與融入資金的比例至1∶1或1∶2。
4.稅收有一定的減免。建議小貸公司能夠享受金融機構有關稅收優惠政策或出臺小貸公司稅費減免政策。
5.推進小微企業征信系統建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癥結之一是信息不對稱,因而,需要建立小微企業征信系統,促進各金融機構與小貸公司信息共享機制,培育和發展小微企業信用評級市場,從源頭上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為各類金融機構向小微企業融資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