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自中國晉中盆地的歷史文化名城太原,作為當年寶鋼建設會戰的參與者,舉手投足之間無不透出一股山西漢子特有的秉性,在他的話語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眼前的山西漢子不僅對共和國的冶建事業情有獨鐘,而且對第二故鄉濱江寶山亦是情深有加。他深愛寶山,可以說毫不遜色于他心中時常牽掛的故鄉太原。也許正是基于這份難能可貴的特殊情感,他常從新寶山人的視角,為現代濱江建設建言支招,樂此不疲。他就是區人大代表、上海十三冶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兼工會主席祁建良。
1980年夏天,18歲的祁建良第一次告別父母,遠離家門,他和他的伙伴們揮別故鄉太原,奔赴既向往已久又頗感陌生的東方大都市上海,參加寶鋼建設大會戰。回首陳年往事,祁建良笑稱,歲月時光猶如催化劑,時間越長,那特色佳釀,越發香醇醉人。作為在濱江生活了30余載的新寶山人,作為區人大代表,祁建良常為能投身魅力濱江建設而自豪;常為能為寶山改革發展大業建言獻策而倍感榮耀。
正是通過人大這個大平臺,使得祁建良與所在地的聯系交流日趨緊密,并將自己的真摯情感深深地融入腳下這片熱土。如今,祁建良已是連續三屆寶山區人大代表,同時也是第六屆、第七屆區人大常委會內司工委委員。而從某種程度上說,擔任區人大代表以后,祁建良與第二故鄉的關系更為緊密了,因為企業大墻外百姓的喜怒哀樂,也成為他辦事日程中關注的重點,社區居民的家長里短事,他常牽掛在心,似乎總感為民執言不吐不快,并不惜四處奔波,督查落實。
對于祁建良來說,盛橋是他再也熟悉不過的地區了,因為他不僅在這里居住了好多年,而且也是他擔任代表以后重點聯系的社區。在與社區居民的座談中,祁建良聯系實際給居民們介紹了由于寶鋼的崛起和發展,帶動了盛橋月浦乃至寶山整體發展的宏觀形勢,同時對于居民普遍反映的盛橋地區工業污染問題,作為冶建企業領導和區人大代表的祁建良,一方面根據自己了解的情況,較為翔實地介紹了寶鋼在環保工作上的一些政策和做法,以及這些年來所取得的成效和經驗;另一方面集中歸納了居民的意見和建議,通過人大這一大平臺,積極向政府及有關部門反映。
在祁建良看來,居民的事再小都是人大代表應該關注的大事。這些年他在緩解地區居民出行難的問題上,可算是煞費苦心。
在深入社區的調研中,居民向祁建良反映,在盛橋通往寶山城區以及市中心城區的主干道上,由于中間長長的隔離帶上沒開口子,給這一地區的居民出行帶來諸多不便。對于這一困擾居民的煩心事,祁建良牽記在心,除了提交書面意見及時反映,他發揮自身的優勢,積極與有關方面溝通協調,經過多次奔走協商,這件看似小事但卻拖了多年的難事終于圓滿解決。
由于盛橋地區原來屬于傳統意義上的遠郊小鎮,所以公交線路只路過該鎮,而鎮區內卻缺少公交,鎮區居民出行極為不便,與濱江寶山總體發展極不協調。于是祁建良代表積極奔走呼吁,多方溝通協調,事情終于出現轉機,目前,有關盛橋地區公交發展的規劃正在制定之中,不久居民翹首以盼的鎮區公交將馳騁街頭。
對于第二故鄉寶山未來的發展,尤其是對具有鮮明濱江特色的吳淞文化,祁建良總是情有獨鐘,贊美有加:“寶山具有強勁的發展后勁,而寶山國際民間藝術節、寶山國際郵輪文化以及羅店、羅涇的現代農業等都是頗有影響力的城市名片,打好吳淞文化這張牌,是寶山發展的綱,綱舉目張,具有深厚吳淞文化底蘊的現代化濱江新區明天一定更美好。”這些年來,祁建良也常為吳淞文化的發展建言獻策,他已經深深地融入了第二故鄉。在寶山這片鐫刻著血與火的熱土上,祁建良盡心履職,笑談未來,盡顯他對第二故鄉濱江寶山的熾熱赤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