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社會發展進入了網絡信息時代時,公民的個人信息成了不法分子牟取暴利的搖錢樹。由此產生了以各種方式收集或竊取公民個人信息、通過網絡通道建立非法數據平臺進行販賣的新行當。只要一臺電腦加一張桌,在一個小小的空間內,足不出戶就能賺大錢,這一行當很快蔓延開來,許多人紛紛做起了買賣“資源”——個人信息的生意。
一名鄉村教師,不甘清貧生活,鋌而走險干起了販賣公民個人信息的勾當,最終其與手下九名員工均被警方緝拿歸案。7月18日,奉賢法院對這起涉及10億余條公民個人信息被販賣、獲利高達150余萬元的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案公開開庭審理后依法作出了判決。
信息=希望
本案的主犯葉林原是貴州盤縣一所鄉村學校的教師。1996年高中畢業后,他起先在老家坪地學校做代課老師。對文學偏愛的他,通過自學拿到了大學文憑,五年后轉為正式編制,成了語文專職老師。當了近十年的鄉村教師,葉林嫌教師待遇差、收入低,萌發了做生意賺大錢的念頭。2005年,他干脆辭職在老家另一所學校辦了幾個初中班,并兼做花卉生意。辛苦忙活了三年,錢未賺到,反虧了三十多萬元。
葉林整天待在家中唉聲嘆氣,足不出戶。葉林的妻子見狀很著急,便請與他從小一起玩耍的好友李林中幫助開導。“錢就在腳下。賺錢的機會隨時可遇,只要有信心。”李林中的一番開導讓葉林茅塞頓開。李還告之,他與朋友在北京合伙做生意很不錯,邀他一起上北京看看。如果葉林感興趣的話,就一起做生意。
京城的繁華、發達,著實讓葉林大開眼界。尤其聽了李林中朋友的一番炫耀,更讓葉林驚詫不已,原來李林中與此人在做地下生意——“資源”買賣!通過網上QQ聊天,將公民個人信息賣給對方,每條信息價格1分到1角不等,每天消化幾十萬條信息,錢就會源源不斷滾來。
友情資源
“個人信息竟能賺大錢!”葉林甚是興奮,當即提出要加入他們行列。李林中為了幫他一把,當然答應,但其合伙人卻一口拒絕。他告之葉林,做這生意是非法的,參與的人不能多,一旦被政府查到要吃官司的。葉林自然明白,此人是不愿將“蛋糕”分給他。
合伙生意做不成,干脆自己做。葉林赴京一趟,豁然開竅。回到老家,他趕緊借錢買了一臺電腦,在網上注冊了一個蠻吸引人的“明月無心”QQ號,通過加好友聊天的方式開始涉入“資源”買賣。剛開始,葉林只是從網上收集個人信息,量很少,而客戶需要信息量大,類型多。許多客戶在QQ上與他聊了幾句就消失了。
2009年7月,李林中他們把公司搬回貴州盤縣,葉林見機會來了,就找李林中商量,想讓自己的妻子進他們公司工作,直接負責推銷“資源”及給客戶發“資源”,并提出附帶條件,由其妻每天把他們公司新鮮“資源”發給他。李林中瞞著合伙人答應了葉林的要求,并再三叮囑葉林妻子一定要悄悄干,不能讓公司其他人知道。
有老婆每天提供充足的新鮮“資源”,葉林終于有客戶向他購買“資源”,走出了“銷售”第一步,葉林就從單兵作戰轉為正兒八經開公司。2010年3月,他在縣城租賃了一家機關的宿舍樓,招聘了十多人,并購置了18臺電腦,像模像樣做起了老板,帶著一幫人開始在網上販賣公民個人信息。
從葉林接觸販賣“資源”這一勾當起,他就明白,干這行是違法犯罪的。故他在運作過程中十分小心謹慎。公司沒注冊,手下人員都是親朋好友。每天早上9點左右,葉林的妻子通過“靜月無痕”的QQ把新的“資源”發給他的QQ“明月無心”。葉林收到后立即將這些“資源”發給三名組長,然而由他們分發給手下員工。這些員工按葉林給他們已設定的工作QQ號上網與客戶聊天、談價格,不斷地推銷“資源”,當客戶將所購買的信息錢款通過網上銀行付至葉林銀行卡后,員工就將這些信息立馬發給客戶。
“好賺”的代價
第一個月,葉林就賺了三四萬元。隨著,信息量加大,客戶增多,葉林每月的收入在遞增。然而,好景不長。2012年10月中旬的一天,有位員工的爺爺過世了,葉林專程趕到他家去吊唁。
“憑第六感官,總覺得要出事”。那天,他有意無意地給手下的一名組長打了個電話,無人接,又趕緊撥打另一組長的電話,還是不接。正當他心慌意亂時,突然接到老婆打來的電話,說是公司出事了,員工被上海警察帶走了。
“這下完了!”葉林嚇得渾身顫抖,連家也不敢回,立即驅車逃往云南昆明。害怕公安通緝,他不敢借旅館,只得住在浴場,每晚換一處。逃亡的日子不好過。葉林終日膽戰心驚,惶惶不安。東藏西躲一個月后,葉林實在熬不住,于11月26日趕到上海市奉賢區向當地公安局投案自首,對其通過招募人員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事實供認不諱。
2012年6月,上海市奉賢區公安分局在審訊一起非法經營現貨黃金案時,發現受害人來自全國各地,均是由犯罪嫌疑人通過網上操作,實施非法經營黃金買賣犯罪活動。犯罪嫌疑人是如何獲取這些人員的個人信息資料的?
警方通過深挖細查,獲知犯罪嫌疑人通過QQ,向從事信息服務的網友“過源云煙”購買了大量的公民個人信息資料,其中一部分人成了他們炒黃金期貨的客戶。奉賢警方隨即展開調查,通過對涉案的“過源云煙”QQ號和網友提供的銀行卡進行查證,發現“過源云煙”是一個“非法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團伙,上網地是在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警方成立專案組后,遠赴貴州省盤縣開展抓捕行動,在當地警方的協助配合下,當場抓九名涉案犯罪嫌疑人,查繳用于作案的計算機18臺,并將主犯葉林及李林中上網通緝。目前,李林中逃亡在外。
7月30日,奉賢法院對這起社會影響較大且本區首例的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公開開庭審理后認為,被告人葉林等10人共同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并予以出售,情節嚴重,其行為均已觸犯刑律,構成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公訴機關指控的罪名成立。被告人葉林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系主犯;其他9名被告人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系從犯,依法應當從輕處罰。鑒于葉林等10名被告人能自愿認罪,悔罪態度較好,且被告人葉林具有自首情節,在家屬的幫助下自愿預繳了部分罰金款,可以酌情從輕處罰。據此,奉賢法院以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依法判處被告人葉林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五萬元。其余被告人分別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至十一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五萬元至一萬元。
法官釋案
談到本案被告人的行為為何定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而非以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罪定罪,主審法官周艷華告之,本案被告人雖然均存在將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通過互聯網進行轉賣獲利的行為,但根據《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第一款的規定,構成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罪的應當是國家機關或者金融、電信、交通、教育、醫療等單位的工作人員,違反國家規定,將本單位在履行職責或者提供服務過程中獲得的公民個人信息出售給他人,情節嚴重的。由于他們都是社會上無固定職業的人員,不符合《刑法》規定的構成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罪特殊主體的要求,所以他們的行為不構成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罪。
現代社會,網絡已經成為不法分子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主要通道。各地司法機關深挖源頭和“內鬼”,摧毀非法數據平臺,搗毀一大批依靠竊取來到公民個人信息進行犯罪活動的團伙,依法懲處犯罪分子。
此案告誡人們,防止公民個人信息泄露,重點仍在加強監管。承辦法官在談到如何防范此類案件時指出,要打擊這種大規模非法盜取個人信息進行買賣行為,不只是抓幾個在網上進行販賣的違法分子,更重要的是,要挖出出售公民個人信息的“內鬼”,特別是那些掌握特殊權利的內部人。同時,要對掌握公民個人信息的有關單位、企業等加強內部制度的管理,通過采取一系列有效舉措,有效防止公民個人信息被泄露。只有這樣,才能從源頭上杜絕個人信息大規模泄露的可能。
(本文當事人均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