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生在農村,在從事文藝工作后下農村演出近30年,農村生活不能說不熟悉。但是,《日頭日頭照著我》一劇中的任文秀形象,我還從來沒見到過。這給我的角色創作帶來不小的挑戰。為了演好這一角色,我便專程來到河北農村的幫扶點體驗生活,那里有類似劇中主人公的生活原型,于是我主動接觸她,盡可能地捕捉“任文秀”的形象進行再創作。經過精心觀察和準備,我終于找到了編劇、導演、觀眾都認可的“縣文化站長任文秀”的形象。我飾演的任文秀天真直率、好沖動有熱情、又認真又負責、立足家鄉,服務家鄉,宣傳家鄉,建設家鄉,觀眾十分認可,每次演出都報以熱烈的掌聲;對任文秀駐村解決拆遷難題、調解干群矛盾的故事,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讓現代戲有“戲”
俗話說:現代戲,現代有余“戲”不足。現如今,正在摸索前進中的現代戲行走得之所以緩慢,正是因為被兩股看似南轅北轍、毫不相干的力量,向不同“方向”牽扯著。這兩股力量,一個是“現代化”,一個是“戲曲化”。
對戲曲現代戲來說,一切要表現的要素都是“現代”的,但其本體又必須是戲曲的。如何用戲曲化的手段來表現現代生活,就成為了自上世紀中期以來戲曲人一直致力于解決的問題。
對于現代戲的誤區,一種普遍的批評意見是,現代戲搞不好容易成為話劇加唱,即戲曲的創作更多受話劇影響,而對戲曲藝術的舞臺觀念和藝術手段運用不夠。
我認為,現代戲的創作,一定要把握對河北梆子藝術本體的繼承,既用好戲曲表現手段“四功五法”,又要體現現代表演程式的內涵,通過借鑒一招一式、身段功架間的不同風格去表現人物不同的氣質、內心情感和萬千思緒,還要體現時代創新道白的特點、音樂現代的特色、服裝人物的貼近,以及鮮明的劇情節奏和具有現代農村舞美設計的時空轉換。
在此次由我飾演女主角任文秀的河北梆子現代戲《日頭日頭照著我》演出中,專家、觀眾普遍認為在此方面繼承和創新結合得很好。尤其是我在該劇第四、六場中,合理地運用了戲曲的四功五法,巧妙改造傳統程式技巧為我所用,如化用傳統扇子功、圓場功、平轉、翻身和一套身段組合以及借鑒石家莊地區的拉花舞蹈等動作來表演“任文秀”這一角色,得到了專家和觀眾的普遍認可。
“任文秀”的唱腔創新
音樂、唱腔是劇種之魂。在該劇創作伊始,我代表許荷英劇目工作室給相關創作人員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在堅持繼承的基礎上要大膽創新;二是在創新的基礎上要保持戲曲特色;三是在保持特色的基礎上要突出唱腔韻味。要大膽吸收姊妹藝術,只要運用合理運用得當就會成功,也就會像河北梆子名劇《大登殿》、《杜十娘》、《龍江頌》、《洪湖赤衛隊》一樣久唱不衰,成為觀眾認可的河北梆子經典。
在創作人員經過11稿的創作、討論、對比修改后,終于成功地完成了該作品。尤其是第二場“我生在小山村”那段唱,運用了原汁原味的“河北梆子二六板”,和唱詞結合恰到好處,唱腔快慢啟和、強弱分明,韻味獨特,行云流水委婉動人。第四場的主要唱段“又爬山又涉水,一身泥巴滿臉灰”那段唱,我大膽地采用了河北梆子、京劇、評劇、歌曲、京東大鼓等旋律,將其巧妙融為一體,不露痕跡地過門銜接,突出了河北梆子地域特色,吸收了姊妹藝術之精華,加上我運用了不同發聲技巧,讓觀眾耳目一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第六場的核心唱段“這沖動迸濺著良知的火花”中,我采用了河北梆子的“顎音”“嗽音”“夯音”“吞音”“逗音”“噴音”等多種演唱技巧和各種共鳴音的運用方法,高音清脆明亮,低音渾厚剛健,中音圓潤貫通,合理地表現出主人公此時此刻的內心變化,把該劇推向了高潮。
專家這樣評價:《日頭日頭照著我》這部戲的音樂創作是繼河北梆子現代戲《龍江頌》之后的又一個精品之作,它既突出了濃郁的河北梆子特色,又突破了本劇種唱腔領域之禁忌,現代音樂和傳統音樂的結合做到了極致。達到了好聽、好學、好唱的效果,具備了一定的普及性。觀眾這樣說:久違了的河北梆子腔又回來了……
(責編: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