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姓源出有三
1.出自姞姓,為黃帝支裔。
據(jù)《國語·晉語四》所載,“黃帝二十五宗,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是也。”又據(jù)《潛夫論·志氏姓》所載,“姞氏封于燕……姞氏之別有闞、嚴、蔡、光、魯、雍、斷、須密氏。”古時燕地,大致在今河北北部。
2.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的后裔。
據(jù)《姓氏考略》、《華亭蔡氏新譜序》、《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以國為氏》等有關資料所載,蔡姓出自姬姓,為周文王的后裔,以國為氏。
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滅商后,武王大封同姓諸侯于各地,將其弟叔度封于蔡(故址在今河南上蔡西南),讓他與管叔、霍叔一起監(jiān)管殷的遺民,稱為“三監(jiān)”。蔡叔度始封于蔡而居于衛(wèi)。武王死后,其子姬誦繼位,因年紀太小,便由武王之弟周公旦(周公)臨朝攝政,叔鮮、叔度對此不滿,聯(lián)合武庚(商紂王之子)及東方夷族進行叛亂,周公奉成王之命興師討伐,并予以平定,事后處死了武庚與叔鮮(管叔),并將叔度(蔡叔)放逐,不久,蔡叔度死于遷所。其子胡,不僅能認識到父親的過錯,不與之同流合污,而且遵守文王德訓,與人為善,周公聽說后便派他到魯國輔佐自己的兒子伯禽。由于胡政績卓著,周公奏請成王改封胡于蔡,以奉叔度之祀,是為蔡仲。春秋時,蔡受楚國逼迫,曾多次遷移。蔡平侯時遷于新蔡(今屬河南),稱上蔡,至昭侯時遷州來(今安徽鳳臺),稱為下蔡。蔡國傳二十三代,歷二十六君,立國六百多年,公元前四四七年方被楚所滅,亡國后蔡姓子孫散居各地,以國為氏,稱為蔡氏。蔡仲也被后人尊為蔡姓的得姓始祖。
3.少數(shù)民族改姓而來。女真族烏林答氏、滿族蔡佳氏改漢姓為蔡姓。
歷史名人
蔡邕:陳留圉(今河南省杞縣南)人,東漢時著名文學家、書法家,他博學多才,通經史、音律、天文,善散文詞賦,又工隸書,曾創(chuàng)“飛白”書,且善畫,是東漢四大畫家之一。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陳留圉人,蔡邕之女,東漢時著名女詩人,她天生麗質,博學有才辨,且通音律,有“才女”之稱。其入胡的故事家喻戶曉,作品《胡笳十八拍》尤為著名。
蔡倫:桂陽(今湖南省郴州)人,東漢宦官,改進了造紙術,他總結西漢以來用纖維造紙的經驗,創(chuàng)造用樹皮、麻頭、敝布、漁網造紙之法。時稱蔡侯紙。被后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fā)明人。
蔡襄:興化仙游(今屬福建省)人,北宋時杰出書法家,工書善畫,其楷、行、草書皆具特色,為“宋四家”之一。著有《茶錄》、《荔枝譜》等。
蔡鍔:湖南省邵陽人,自幼聰明好學,立志獻身我國民族事業(yè),早年積極參加民主革命運動,反對封建專制,為我國的共和事業(yè)奉獻了終生。
蔡暢:湖南省雙豐人,我國著名的女革命家、中共黨員,早年積極參加民主救國運動。
蔡元培:浙江省紹興人,早年參加民主革命運動,積極倡導科教育人,實行先進辦學方針,提倡民主、科學,曾先后出任北京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司法部長等職。
蔡和森:湖南省雙豐人,中國共產黨早期卓越領導人之一,早年積極倡導并參加革命運動,后因被叛徒出賣而壯烈犧牲。
蔡廷鍇:廣東省羅定縣龍巖鄉(xiāng)人,著名的愛國將領,早年從軍,積極投入革命斗爭事業(yè),曾在震驚中外的“一二·八”事變中奮勇抗擊日軍進攻,給予其沉重打擊,在中國人民抗戰(zhàn)史上寫下光輝篇章。
郡望堂號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郡置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濟陽。約相當今河南省蘭考東境、山東省東明南境。晉室南渡后廢。
汝南郡:治所相當于今河南省商水縣西北。
丹陽郡:治今江蘇省鎮(zhèn)江市。
高平郡:治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
南陽郡:治今河南省南陽市。
朔方郡:治今陜西省靖邊。
堂號
九峰堂:宋朝蔡仲默,少年時跟朱熹學習。才30歲就放棄科舉,專攻理學。隱居在九峰,人們稱他“九峰先生”。
龍亭堂:東漢蔡倫,發(fā)明造紙,對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立了極大的功,封“龍亭侯”。
此外,蔡姓的主要堂還有:“濟陽堂”“福謙堂”“九賢堂”“惟寅堂”“承啟堂”“親賢堂”“賀歲堂”“克慎堂”等。
(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