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歷史的年輪悠悠碾過,待一切浮華慢慢褪盡,能留下的必是一種精神文化,承載文化的方式很多,詩歌便是其中之一。最近,“詩意聚焦周臺子”詩歌采風活動在灤平縣周臺子村舉行,60多位本土詩人、作家將目光聚焦在這個小山村。
時值黨的十八大即將召開之際,“詩意聚焦周臺子”藝術采風創作活動正式拉開了帷幕,此次活動是承德市文藝界進一步落實黨中央關于“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指示要求的一項重要活動。
周臺子是全國新農村建設的典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特別是1987年以后,在以村黨委書記范振喜為首的村兩委班子的帶領下,使一個昔日“一窮二亂人心散”的后進村,成為全國新農村建設的典型,先后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敬老模范村”等諸多榮譽稱號。范振喜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并當選為“十六大”“十七大”和“十八大”黨代表。
在村民的帶領下,詩人們步入小村,擁有先進教學設備的小學、寬廣的中心廣場、設施完備的老年公寓、高科技含量的智能溫室大棚和工廠等,相繼映入眼簾。詩人們深入村民的家中,與村民促膝交談,零距離地聆聽了民意和民聲,全面地了解了周臺子村在黨建、班子建設、民主管理、村民福利、文化生活方面的情況。那些來自純樸村民們口中的樸實無華的話語,零零散散地還原了一個貧困地區的農村逐步走向繁榮富裕的現代化新農村發展之路,事實再一次震撼了詩人們的心靈。
活動匯聚了承德市詩歌界的精英骨干,他們有享譽全國的著名詩人,也有詩壇新秀;他們有的來自機關企業,有的來自田間地頭;有的是80后的年輕學子,有的已是雙鬢染霜。這么多承德詩人聚集起來,用詩歌的形式,宣傳謳歌一個村的事跡,在承德詩歌創作史上尚屬首次。
當清晨的陽光,在塞外這個現代化的小村緩緩鋪開的時候,滿載著詩人們的車隊駛進了這個山村。人們的目光頓時停滯了,甚至有些人懷疑起自己的眼睛。這是山村嗎?不,這里的一切明明是從都市里移來,是一個現代化都市的縮影。依山而建的現代化建筑群,功能完備,設施齊全,道路寬闊,店鋪林立,山清水美,產業興旺,村容整潔。
采風活動中,幸福是大家對周臺子村村民的共同感受。在街道兩旁,在老年公寓,在文化活動中心……三三兩兩的村民聚在一起有說有笑。幸福全在眼里,但是將幸福化作詩句卻不簡單,于是,詩人們入戶與村民攀談,了解民俗民風。
正如詩人代表戴俊卿所說,“看著每個村民都很高興,但詩歌需要挖掘這幸福的內涵,不走近老百姓,不去感受這片土地,沒法創作出好的作品。”
詩人邱相國認為,鄉土詩歌的創作必須立足于承德這片熱土,才能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否則就會空洞無物。他以承德本土詩人劉章的《牧羊曲》為例,那種“花半山,草半山,白云半山羊半山,擠得鳥兒飛上天。羊兒肥,草兒鮮,羊吃青草如雨響,輕輕移動一團煙……”的景象之所以感染力強,正是因為這是承德牧羊人的真實寫照。
對于周臺子來說,最大的真實寫照莫過于25年的發展變化。從當年“一窮二亂人心散”的落后村變為“承德第一村”,變的不只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有村民的精神面貌。78歲的張素珍老人坐在老年公寓的床上,電視機里播放著央視國際新聞,這里的人們眼界很開闊。
除了村子的變化,范振喜這位帶頭人也是詩人們創作的素材之一,近期上映的感人影片《咱們是親人》的主人公原型正是范振喜。
其實,不論是催人淚下的影片《咱們是親人》,還是膾炙人口的鄉土詩篇《牧羊曲》,亦或是以河北承德鄉土和經濟社會科學發展的電視劇《一村之長》《信訪辦主任》《鎮長》和反映承德避暑山莊文化的《大避暑山莊傳奇》以及以承德人民抗日戰爭為背景的電視劇《打狗棍》,都呈現了一個事實,就是承德的本土文化發展進入一個快車道,而這些作品與承德這片熱土深厚的文化底蘊、動人的故事和勤勞質樸的人民密不可分,而此次采風活動將進一步助推承德市的文化發展,特別是鄉土詩歌的創作。
此次詩歌采風活動無論從形式、規模看,在承德都屬首次,60多位詩人、作家創作的精品將被收錄在詩集《詩意聚焦周臺子》。
(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