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闌人靜。一口氣讀完《運河與城市》,遲遲不能入睡,總覺得眼前有一條大河在流淌。河中檣帆如林,百舸爭渡;河畔物阜民豐,市井喧嘩。
感謝李學通先生做了一件好事。
我來滄州已十年。關注運河自然不止這十年,運河是我家鄉與滄州的界河。上小學時看過一本連環畫《運河邊上的童年》,依稀記得書中所說就是滄州境內的運河。上世紀八十年代擔任縣委書記,所工作的縣就在運河岸邊。1996年那次洪水來襲時,我負責的防汛地段也是運河。然而,真正關注運河、關心運河,尤其真正從歷史、今天和未來的各個角度去端詳運河、思考運河,還是來滄州之后。因為,沒有運河便沒有滄州;因為,一條運河的興衰史,便是一部滄州的變遷史;因為,運河帶給滄州的不僅是人流物流,更重要的是幾百年來它影響著滄州人的觀念和思維,它成全了滄州的百年風流。
只可惜,一直沒有一部比較詳盡的介紹滄州與運河的書。
好在,現在有了。
這部書的視角很獨特,很開闊。雖然書名叫《運河與城市》,但通覽全書,都是把渤海、運河、滄州作為三個緊密關聯的歷史坐標,放在一起來審視、解讀,并且得出明白無誤的以史實作支點的結論:運河漕運興,則滄州興。然而,當近代意義上的港口和沿海經濟興起之后,運河帶給滄州的歷史地位便開始受到嚴峻挑戰。雍正年間,天津六年時間實現了從天津衛到天津州,再到天津府的三級跳,而滄州則在同一時間由直隸州降為散州(縣級州),并改隸天津,從此再未取得同天津平起平坐的地位。其原因蓋出于此。如果說歷史上每一次衰敗之后,都可以寄希望漕運的復興而再造輝煌,那么當鐵路和港口以不可阻擋之勢完全取代了漕運之后,滄州振興的選擇只剩一個:必須走向渤海,并由渤海走向更遙遠的天際、更開闊的市場。《運河與城市》讓我們對此更加明了,走向滄州振興的腳步也會更加堅定。這部書的資料非常翔實,滄州為何從舊州遷到今天的州治?有人說是避水災,有人說是避戰亂,學通先生不厭其詳地旁征博引,細心考證,得出讓人信服的結論。這部書的語言很流暢,如運河之水,既無險灘也無巨浪,舒緩平靜又奔流不息。偶有輕風吹拂,一片悅耳水聲。
如果說渤海灣寄托著滄州美好的未來,大運河則承載著滄州驕人的記憶。滄州應當寫出一本關于運河的書。否則,對不起養育滄州的這條大河。
我深知學通先生寫《運河與城市》絕不是要為“從大運河走向渤海灣”的戰略做出歷史的詮釋。但我高興,他在客觀上支持了這一戰略選擇。
推窗望去,星漢迢迢,運河兩岸,燈火萬家。
(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