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哈哈腔,又稱柳子調、合合腔。哈哈腔原是俗曲曲名,清嘉慶年間北京抄本《雜曲二十九種》所收之《游寺》(《西廂記》之一段)即有哈哈腔。清乾隆和咸豐年間,北京“百本張”抄本中,也有哈哈腔曲名。1933年,《劇學月刊》三卷四期刊載佟靜田撰寫的論文《合兒腔(哈哈腔)觀感錄》。
哈哈腔主要分布在河北、山東一帶,尤以清苑哈哈腔最具特色。清苑縣位于河北省中部,三面環繞古城保定,它自然氣候條件優越,物產豐富,加之地處畿輔重地、交通發達,培育了清苑人真誠樂觀、勤勞勇敢的性格稟賦,形成了哈哈腔藝術通俗易懂、詼諧活潑的風格特征。清苑哈哈腔流傳三百多年,是古老的河北地方劇種之一,于1995年被文化部列為國家重點保留劇種。2006年5月,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名錄。
清苑哈哈腔是在當地民間歌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民間歌謠等演唱活動的發展,逐漸出現了農忙時的“秧歌”,農閑或逢年過節的“社火”活動。在此基礎上,當地群眾創作了各具特色的故事扮演形式和具有喜劇角色特點的人物,像“小生”和“小旦”或“小旦”和“小丑”兩個角色出現在演出中,形成了情節比較簡單的“倆小戲”。隨著“倆小戲”進一步發展,舞臺角色漸趨固定,情節逐漸復雜,使得許多舞蹈動作(包括手勢、步伐、身段及武術動作)和面部表情(喜、怒、哀、樂等情緒和眼神)更具有表演戲劇情節,哈哈腔基本形成。
清苑哈哈腔的唱腔別具一格,唱腔屬于板腔體。主要板式有頭板、二板、流水板、三板、撥子和哭板等。各種板式相交,以流水音板在戲中使用最多,它是哈哈腔的核心板式。有男腔(生行),女腔(旦行)。男女腔在格式上大致相同,但唱法上又有差異,女聲平穩流暢,男腔開闊,清新健朗。唱腔同當地方言韻律融為一體,唱詞亦系七字、十字的上下句式,交替結合、循環衍變,構成各種大小規模相對完整的段落。上句唱腔通常是板上起唱,尾字落在眼上的“1”音;下句一般也是板上起,尾字卻必須落在板上的“1”音。由于上下句尾音均為“1”,因此上句落眼,下句落板,是區分上下句的主要標志。而人們習慣把哈哈腔稱之為“合合腔”,多是因為唱腔上、下句均落在工尺譜的“合”,既體現了劇種在唱腔上的調式特征,又顯示了哈哈腔的悠久歷史。
清苑哈哈腔鮮明的藝術特點體現在器樂上。器樂分為文場(管弦樂)和武場(打擊樂),在文場長期演變過程中,主奏樂器組(板胡、笙和竹笛)的基本組合形式,逐漸形成了三層疊置的整體。在伴奏上 “拙笙、巧弦、浪蕩笛” 的特色尤為鮮明,音色柔美的笙以其傳統和弦(五度和音)、演奏與唱腔基本相同的旋律,能動地起著托腔保調、調合音色、穩定音準、穩定節奏的重要作用,是文場“三大件”中的基本聲部;板胡(定弦1、5)以其清亮、剛勁的音色,圍繞笙的旋律進行加花,引起音程、節奏的局部變化,并還時常作裝飾性的即興演奏,成為“三大件”中的加花聲部;音色清脆、富有光彩的竹笛(三孔作一),則常運用“抹、滑、飛、顫、剁”等多種冀中民間吹歌的演奏技法,靈巧地在板胡旋律的基礎上自由發揮,是“三大件”中的色彩性聲部。演奏過程中,板胡、竹笛這兩個聲部,既自由,又靈活。它們在音區部位、演奏手法、節奏處理上,相互配合得非常緊密而自然,使其音樂語言的陳述起伏跌宕,洋溢著強烈的地方特色。哈哈腔的打擊樂,一般使用四大件:板鼓、大鑼、京鈸、小鑼。在一定的場合中,有時還用大鼓、小堂鼓、大鐃、碰鐘、星子、吊釵等。哈哈腔的打擊樂套由兩部分構成,即唱腔打擊樂套與表演打擊樂套,總稱“鑼鼓經”。唱腔打擊樂套的鮮明特點是“花板花鼓”,目前的表演打擊樂套已基本和京劇、河北梆子相同。
清苑哈哈腔的行當分生、旦、凈、丑四個門類,各門類均有系統的表演程式,尤以小生、小旦、小丑的表演最具特色。哈哈腔汲取提煉清苑人民豐富的生活語言,具有通俗質樸、生動活潑的特點,極富表現力。拖腔手法最富特色,俗稱“小抬杠”。這是其他地區的哈哈腔所沒有的。表演特點以細致、逼真、輕松、幽默見長,像汲水、紡線、梳頭、縫補、做鞋等動作,表演者善于通過藝術手段細膩地表現出來,各種行當常常出現一些引人發笑的表演動作和風趣的唱念。因此,哈哈腔也是一個具有喜劇表演風格的劇種。
由于哈哈腔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歷代都出現過一些為廣大群眾稱道的藝人,如清嘉慶、道光年間的常老進、七十兒、常槐和“梆子老響”;同治、光緒年間的馬老合(南瓜旦)、孫芝蘭、徐清文;民國以來的郭立冬、郝玉春、雷振躍、張雪明、全運西(鐵蟈蟈)等。新中國成立后,也先后涌現出不少優秀演員,如王壽田、秦振國、蔡志英、商煥文、鐘愛珍、唐榮仙、劉喜榮、宋艷玲等。
哈哈腔傳統劇目以喜劇風格見長,代表性劇目有《王小打鳥》、《三拜花堂》、《雙燈記》、《李香蓮賣畫》、《金鎖記》、《女中魁》、《賣水》、《楊二舍化緣》、《唐知縣審誥命》等近二百個,另外還有《小過年》、《拴娃娃》、《摔紡車》等反映民間生活的小戲,以及《全忠孝》、《烏玉帶》等從梆子移植的大戲。這些劇目鄉土氣息濃厚,戲文通俗易懂,深受農民特別是農村婦女的歡迎。
清末民初是哈哈腔發展的興盛階段,哈哈腔多次進入京津等大城市演唱。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侵占華北,使哈哈腔遭受嚴重摧殘,班社科班停辦,子弟會也被迫停止活動。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哈哈腔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班社重新建立,農村業余劇團也恢復演出。1955年正式成立了清苑縣哈哈腔劇團。十年動亂期間,哈哈腔劇種曾一度面臨夭折,粉碎“四人幫”后,文藝的春天又使植根于民間的哈哈腔吐放新芽。1979年,該團根據傳統劇目《鬧花園》整理演出的《影誤重圓》,在河北電臺、電視臺錄音、錄像,并由中央電視臺播放,擴大了哈哈腔劇種的影響。1995年,該團創作演出的大型古裝戲《御酒埋香》,獲第四屆河北省戲劇節主演、配角、音樂唱腔設計一等獎等多項獎項。2000年,該團創作演出的古裝戲《花木蘭選婿》,由河北電視臺錄制播放。2001年,該團創作演出的現代戲《鐘聲》,獲文化部頒發的全國“群星獎”銀獎。2009年,該團重新編排的改編傳統劇目《影誤重圓》,獲第八屆河北省戲劇節劇目獎、優秀音樂唱腔設計獎、優秀表演獎、優秀伴奏獎等多項獎項。清苑縣哈哈腔劇團是目前全國唯一的哈哈腔專業表演團體,被當地人稱為“天下獨一團”。
清苑哈哈腔雖然書寫了輝煌的一頁,但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近年來走進了低谷。市場萎縮、經費緊張、人員斷層是清苑哈哈腔劇團面臨的最大困難。為保護這個瀕危劇種,國家、省、市撥專款進行扶持,清苑縣成立了哈哈腔劇種搶救保護工作領導小組,設立搶救保護基金,并積極探索文企“聯姻”的扶助機制,確立了“排新戲、出精品、以戲養團”的方案,縣委、縣政府統一安排在各鄉村、城區為劇團增加演出場次,每年安排劇團演出約200場,并利用縣電視臺《藝苑群英大擂臺》專題節目和彩色周末、聯歡晚會等活動展示其藝術魅力。
2012年4月,由清苑縣教育局校外活動中心提供場地平臺,哈哈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王蘭榮老師義務教授,10個學生娃娃成了第一批新學員。王蘭榮老師希望,以哈哈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為依托,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做好繼承、傳播工作,將哈哈腔這一藝術瑰寶發揚光大。
(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