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證資本市場運行統計監測中心對證券經營機構34位首席經濟學家、85名行業分析師展開的調查顯示,未來半年內中國經濟將從底部溫和回升,但難以形成持續的強烈回升態勢。
宏觀經濟短期企穩信號明顯
被調查者普遍預計2013年一季度經濟將繼續保持回暖趨勢。34名首席經濟學家對2012年全年和2013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速預測均值分別為7.75%(實際增幅為7.8%)和7.87%,均高于上期調查結果,顯示市場對經濟增長的信心進一步提升。超過四成首席經濟學家預測,2013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速不會低于8%。
由于2012年三季度工業增加值實際回升速度高于預期,首席經濟學家對新一期的工業部門景氣預測值也有所調高。調查數據顯示,2013年1月及2月的工業增加值增速將達10.42%和10.28%,均高于2012年11月的實際增速。
行業生產景氣度顯著提升
調查顯示,2012年四季度行業新訂單指數、采購量變動指數和生產指數分別為77.06%、71.18%和71.18%,顯著高于50%的擴張收縮臨界線,較上季度均提高了超過20個百分點,處于較為強勁的擴張狀態。但四季度是消費性行業的傳統產銷旺季,擴散指標的好轉有季節性因素在起作用。
由于實體經濟去庫存進程還未結束,經濟仍處于弱勢復蘇階段,短期經濟增長明顯趨穩,但難有較快的提升。被調查行業原材料和產成品庫存指數仍處于收縮區間,分別為44.71%和34.12%。其中,原材料庫存指數較前一季度提高7.35個百分點,但產成品庫存指數則進一步下降了13.01個百分點。實體經濟庫存調整滯后于產能和訂單調整進程,經濟復蘇的階段性特征明顯。
按照庫存周期的基本模式,首席經濟學家判斷2013年整體將處于被動去庫存向主動加庫存轉變的過程中,而發生庫存行為進一步轉化的可能時間為2013年二季度或三季度。
投資增長,消費平穩,出口現分歧
首席經濟學家預計2013年1月及2月的固定資產投資平均增速將分別達到21.19%和21.03%,1月及2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預測均值較2012年11月20.7%的實際增速略有提高。
首席經濟學家對2013年1月及2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的預測均值分別為14.82%和14.87%,接近2012年11月14.9%的實際增速,未來兩個月消費增速基本維持穩定。
調查顯示,首席經濟學家對2013年1月及2月的出口總值增速預測均值分別為7.72%和4.84%。當前出口面臨的不確定性和波動性已在之前有所體現,2012年10月出口增速達11.57%,11月又回落至2.86%。部分首席經濟學家對2013年1月和2月的出口增速給出了1%和-10%的預測值,近1/6的首席經濟學家認為2013年2月出口將出現同比負增長。
通脹預期有所增強
首席經濟學家對2013年1月及2月的CPI同比增速預測均值分別為1.9%和2.63%。調查對象普遍認為2月物價將出現明顯的上漲趨勢。部分首席經濟學家認為2月CPI增速最高可達3%以上。
調查顯示,未來兩個月PPI增速仍將處于負值區間,但將延續2012年三季度以來PPI下行幅度不斷縮窄的趨勢。首席經濟學家對2013年1月及2月的PPI增速預測均值分別為-1.63%和-1.32%。
對行業分析師的調查顯示,2012年四季度被調查行業企業購進價格指數為56.47%,較前一季度上升了12.79個百分點,企業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有微幅上漲。行業企業2013年一季度的購進價格指數為61.18%,表明一季度企業原材料購進價格還將進一步上升。雖然PPI增速負值區間有望進一步收窄,甚至回到正增長區間,但不及原材料購進價格提升幅度,工業企業的盈利仍將承受較大壓力。
貨幣政策取向穩健
2012年下半年國內貨幣政策保持穩定,央行以靈活的逆回購為主要流動性操作手段。鑒于中央對穩健貨幣政策的強調,同時結合國內外經濟形勢判斷,市場對短期內貨幣政策放松的預期轉淡。僅有2位首席經濟學家預計未來兩個月有降息可能;8位首席經濟學家預測未來兩個月存款準備金率有下調的機會,持相似觀點的人數較前一季度大為減少。
人民幣匯率穩中有升
有近七成首席經濟學家預測未來兩個月人民幣匯率將進一步升值,但普遍認為升值區間不大。首席經濟學家對2013年1月及2月的美元兌人民幣匯率預測均值分別為6.2675和6.2629。也有個別首席經濟學家對人民幣匯率給出了較為激進的升值預測,美元兌人民幣中間價最低預測值達6.17。
未來經濟增長面臨的
挑戰與潛在動力
首席經濟學家普遍認為,未來半年中國經濟增速很有可能從底部溫和回升,但難以形成持續的強烈回升態勢。政府主導的基建投資力度能否抵消房地產及制造業投資增速的下滑,是未來半年宏觀經濟運行面臨的主要問題。美國財政問題和歐債危機對出口的沖擊,居民收入和就業的滯后下滑對消費的影響,流動性風險特別是“影子銀行”對實體經濟、金融體系及資產市場形成的沖擊,都是未來經濟增長必須面對的重大挑戰。
未來經濟增長的動力主要來自結構調整和放松管制。首先是進一步推進結構性減稅,包括全國范圍內的營業稅改增值稅,將郵電通信、鐵路運輸、建筑安裝等行業納入改革范圍,進一步降低進口消費品關稅,在全國范圍內逐步推行房產稅。其次是根據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思路,出臺政策,進一步推動綠色環保、城市軌道交通、城市智能化發展,進一步扶持與城鎮化相配套的醫療、教育、文化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再次是逐步擴大民間資本投資范圍,調動民資參與積極性,減少行政干預,使不同經濟主體享受同等資源價格。
作者鄭新、管建強任職于中證資本市場運行統計監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