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末,美國傳教士雅瑟·亨·史密斯曾寫過一本書《中國人的性格》,他專門用了一個章節來寫“漠視時間”?!耙屢粋€中國人感到行動迅速敏捷的重要性,那是很困難的?!?00多年過去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人被指是“最著急地球人”:站排時有人插隊;交通燈要變時有人加速沖過去;常聽到周圍的人打電話喊道:快點,馬上;甚至在路邊等一個雞蛋餅的功夫都不忘了和老板說:快點,我著急!看著身邊打著電話,形形色色匆匆走過的人群,真的不禁想問:喂,那么著急,忙什么呢?沈陽都市綠洲心理咨詢中心副主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裴瑾瑩分析了現在很多人著急的原因。
現代化、快節奏讓人焦慮
裴瑾瑩說:許多人這樣“著急”是有其社會根源和深層心理原因的。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資源緊缺的國家。改革開放初期,公交車不擠就上不去,排隊買東西好不容易排到了,要買的東西沒有了。于是,我們就搶,插隊,抓到手才是硬道理。這也是集體潛意識在現實中的反映。長久的壓抑和守規則導致了展示自我、突破限制的心理能量的集中爆發,似乎是從一個極端到了另一個極端,大有矯枉過正之嫌。
急躁行為還來源于焦慮心理。在某些領域和某些時候,社會資源分配的不公平造成了社會結構的不穩定。大家總在擔心,如果這個機會不抓住,就會被社會拋棄了。而生活越現代化、越快捷,速度和便利反而加重了人們的煩躁情緒。如沒電話時,沒人介意幾個月收一封信。但手機隨身的時代,打電話不接、幾分鐘內不回短信,都會讓人心急如焚;只有公交車坐的年代,等上半小時也不以為奇。如今打的,隨時都要提醒司機抄近道、超車。電腦上網已讓我們諸事非??旖?,可網頁打開稍有遲疑,就會拿鼠標出氣。焦急與不耐煩已成了一種社會心態。作為個體,情緒帶有偶然性,但作為整體,情緒具有必然性。任何社會都是有人情緒急,有人情緒緩,不可能所有人都“急”都“不耐煩”,但當急躁情緒成為普遍現象時,它真實的意義是一種警示。
從眾心理讓人“瞎著急”
裴瑾瑩說:中國人的“著急”還有從眾心理在作祟。從眾是指人們在群體壓力的影響下,放棄自己的意見而采取與大多數人一致行為的心理狀態。從眾是一種普遍的社會心理現象,它本身無所謂積極或消極,主要決定于從眾行為本身的社會意義。如“中國式過馬路”,幾個人湊一堆兒,管你紅燈不紅燈。然而這些人真的有急事嗎?不一定,他們可能到了對面,又停下來等人,或是看到什么新奇事就停下來看熱鬧,原來也沒什么急事。這種現象充分說明了盲目從眾心理,隨大流走,缺乏分析,不作獨立思考,很多時候是不可取的,是消極的。
另外,僥幸心理也是這類現象中重要的因素。插隊了,萬一沒人說啥,我不就成功了嗎?過馬路闖紅燈,不會碰上車的,我不就先過去了嗎?人們往往按照這種“與己方便”的判斷去行事,那一刻的理性被情感淹沒了。
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最著急的地球人”帶給了我們什么?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諝庵械教幊涑庵睅淼谋┰昵榫w:為了搶座大打出手;一言不合拳腳相加;聽到與自己不同的意見,不經過自己思考和分析,馬上就反駁;凡事急于求成,但實際效果常常達不到期望的目標,從而泄氣,發怒。其實這樣的情緒既影響自己的身體健康和工作效率,又妨礙人際關系。
有人認識到了“急”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卻怎么也改不掉,究竟該如何克服這類心理狀態呢?
裴瑾瑩說:首先要認識到,我做這類事情時滿足了怎樣的心理需求,能不能通過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來達到同樣的效果。如有人搶到座位,就產生一種沾沾自喜的優勢心理,像占了很大的便宜。究其心理根源,就是因為資源少,而我占有,體驗到了經過“搶”擁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的成功感。這類人內心需要的是別人對他的另眼看待和欣賞;需要的是對成功的心理體驗。在現實生活中,可以體會自己的這種感覺,并有意識調整自己搶的方向,讓“搶”更有意義和價值,如可在工作上、生活上積極向上,滿足自己的成功欲望。
其次,樹立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意識。遇事學會換位思考,如排隊時遇急事是可以插隊的,但要消除插隊帶來的不良心理影響,換位思考就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也能控制自己的欲望;存有僥幸心理過馬路是最危險的,也是對自己生命的不尊重。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更要求我們用更高層次的尊重善待自己和他人。
第三,不斷反思自己的從眾行為,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對這些行為的認識越清晰,就越能管理自己的從眾行為,從而理性生活,健康生活。
最后,樹立穩中求快的意識,克服急躁情緒,這是需要我們在生活中逐漸調整的。一旦發現自己的急躁心理不能很好地掌控,甚至影響了生活工作,就要及時求助心理咨詢機構。